近日,“大四空巢”现象再次成为舆论热点。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不少高校都出现了大四学生因为忙着实习、找工作、考研复习导致课堂出勤率低的现象。对此,不少学生认为“可以理解”,读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四实习、找工作都是朝着这个“终极目的”在努力。
然而笔者认为,“大四空巢”将“四年本科”逐步演化成了“三年本科”、“两年本科”,实在有违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许多学生不问过程,只问结果,将眼光盯死在毕业的出路上,放弃宝贵的学习时间投入到社会洪流中,实在令人痛心。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用,接受大学教育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工作”二字。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斯金纳曾剖析过大学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3个层面的目标,其中最高层次的是“将个人的特殊努力或特殊天赋与专业教育实现了最完美的结合,形成个体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解读和判断,及对个人生活认可度的判断。”笔者认为,大学教育的特色应体现在帮助学生将个人的独特性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最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人才。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学生不明大学教育的本质,将大学教育矮化为职业教育。大一到大四时本科人才培养的完整时段,大四的适量的见习和实习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过度强调实习经历而忽视自身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无疑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只瞄准就业,实习和工作是现在大学生生活的常态。实习是学生的实践课,平常的专业学习是学生的理论课。学生若能在打好基础后才进入实习阶段,并积极把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缺漏,回到专业学习后就能查漏补缺,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方向性也会更强。然而,若单纯想依靠实习经历在老板面前“混脸熟”,或者想用一张“实习证明”来充当自己专业素质低的“挡箭牌”,都不过是“聪明”的学生自以为是打的“小算盘”,或许能暂时成为“低能”的遮羞布,获得短期收效,但是这种短期的优势对于长远的职业发展不过杯水车薪。简而言之,实习可以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不可以替代专业学习的过程。用过长的实习期来代替大学中扎实功底也不过是只图眼前快意,而缺少长远策略的做法。若长此以往,大学培养的学生也不过如机器上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残次品,多而不精。大学生的价值也只能因此被无限挤压,而本科教育的价值也为此缩水。令人不解的是,当今还有人大谈“大学无用论”,敢问这些人是否真的踏下心来认真度过了大学的四年呢?
当然,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客观环境的因素。2005年教育部颁布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规定:“将反映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及被社会认可程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独立作为二级考核指标”,这一考核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学校对学生监管力度不够,对大四学生“逃离”课堂干预不足。
大四仍是大学学习必须经过的阶段,只着眼于眼前的“实习证明”和“考研科目”,让大四在忙忙碌碌中溜走,无论对学生个人的长久发展,还是对国家人才的培养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供稿:芍 药 外国语学院13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