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倾心传统文化之魅 记大学校园里一群特殊的“传道者”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4/04/18

本网讯 海外孔子学院一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官方传播载体,如今,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提升至教育战略。4月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国家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明确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就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而言,国家工程与民间参与二者皆不可缺,青年一代的身体力行更是举足轻重。无论是对文化精华的吸收、对文化碎片的整理、还是对文化价值内核的探讨,青年大学生中已经产生了这样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本期校报让我们走进校园,看看身边的“传道者”,了解他们是如何利用大学这样一个知识生产机构和文化场所来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樱花校道上的“最美青衣”

近日,网络上一位武汉大学青衣扮相的大四男生刘?钒被网友封为“武大最美男神”。原因是他在微博上发布一组身着京剧戏服的照片,配文:满园春色,姹紫嫣红。在毕业前,用最美的我,邂逅母校最缤纷的季节。至今,原微博已被转载近三千次。面对炒作的质疑,刘?钒表示,此举是为了展示京剧的魅力,宣传传统文化。

“青衣”赏花

3月27日,刘?钒对这一天期待已久。早上十点钟,刘?钒请来湖北省京剧院的老师帮忙上妆,整整三个小时,才完成拍照所需的青衣妆容。那日的武汉,气温有21度,热辣的太阳照在头顶。刘?钒抹着厚重的油彩,顶着假发、饰品,身着五六层衣衫,三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很漫长。那天,是刘?钒第一次带上装束,也是他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作为京剧演员的辛苦。

从大二起,刘?钒开始向湖北京剧院老师学习青衣。学习京剧之初,他便萌生了拍青衣组图的念头。作为大四生,他告诉记者,“在樱花开时,在武大最美的季节,我一定要变身青衣和武大合影,作为毕业留念。”樱花节人流量很大,刘?钒想借这个机会向人们展示京剧这项传统文化的魅力。“看热闹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有人觉得很新鲜很好玩”,尽管如此,他却认为,用新颖的方式让人们看到京剧的外在美,人们感兴趣之后,便会更深入地去了解京剧的内涵和魅力。

“传统文化就像是流淌在我们每一个华人身上的血液一样。即使以前没看过,一旦坐下来,静心地去看一场华丽的戏曲表演时,你会爱上她。”刘?钒说不光要学习唱京剧,其舞美、灯光设计都要学习。京剧不断拓宽了他的视野,增加了他的历史知识含量,更提高了他的审美品味。“累了的时候,去看一场戏曲,可以脱离世俗纷扰,净化思想。所以我会一直坚持学下去。”

刘?钒认为京剧并未淡出年轻人的视野,许多高校都有戏曲社、京剧社,这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做出努力的证明。等到技艺成熟时,他会站上台,唱给大家听,用音容来展现京剧的魅力所在。

到风荷曲院学粤剧

2013年12月8日,粤剧一代宗师,红派艺术创始人红线女去世。在哀悼这位倾尽毕生精力为粤剧的振兴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艺术家的同时,人们也在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

曲艺社在南方电视台表演粤剧

京剧是国粹,粤剧则是岭南文化的一张名片。离开武大的樱花校道,我们回望广大校园,继续寻找传统文化的踪迹,请到风荷曲院小憩。

红线女曾说过:“存在火种就不会灭亡,只要有青年发扬,粤剧就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每个周一和周四的晚上,经过文俊东楼的架空层,你必定听到明亮的轻吟,“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这首《帝花女》是曲艺社的练习曲目之一,诉尽太平公主的哀怨衷肠,旋律悠远,余音绕梁。

广州大学曲艺社,又名风荷曲院,成立将近11年,社团一直以向大学生传扬粤剧文化为宗旨:教授唱功,基本的做手、走圆场;去粤剧服饰、化妆品店了解学习粤剧的服饰文化与化妆技术;为养老院的老人表演他们喜爱的剧目;到小洲村与北亭村的粤剧“私伙局”见识粤剧的博大精深。

曲艺社里有原本会粤剧的学生,他们进行教授;也有毫无功底的新新人,他们进行学习。

她是传授者。公共管理学院12级的学生卢凯宜,0来自香港,从7岁开始学习粤剧,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十多年的学习过程是极其艰苦的。卢凯宜说,粤剧加深了她对传统艺术的认识。钟爱粤剧的她,曾在香港担任校园艺术大使、香港青少年粤剧交流大使,参与多次演出与比赛,一直热衷参与宣传粤剧文化的活动。

她是接受者。人文学院历史系13级的曾媛媛,湖南人,热爱曲艺。加入曲艺社以来,最让她头痛的是语言的差异。练唱粤剧,要从学习讲粤语开始。和舍友学习、听粤语歌看粤语电视剧,为学习粤语她面面俱全。“现在的我可以听懂七七八八了,还会说两句。”虽困难,曾媛媛学习粤剧的热情却始终如一。对曲艺的喜爱也影响到身边的人,每当从曲艺社学习了新的曲目后,她便在宿舍练唱,舍友听着听着就会和她一起唱。

无论是卢凯宜,还是曾媛媛,都提到要培养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粤剧本身需要改良和创新,其剧目应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作为传授者和接受者,两者都坚定地说,会把戏曲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遇见汉服倩影

那身着汉服的姑娘,踱着碎步,姗姗而去。她走进竹林,缓缓转身,莞然一笑。在同学眼中,她是典型的不食烟火??09级人文学院程婷婷,一个资深汉服爱好者。

程婷婷秀汉服

以前的她常常纳闷: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服装,那汉族人呢?旗袍、中山装等这些不能算是汉族人传统的服装。因为它们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那时的程婷婷喜爱旗袍,也常常穿。直到高二那年,她看到关于广州第一个穿汉服的女生的采访,而得知,原来汉服才是汉族人的服饰。

她学过民族乐器,偶尔作诗词。在大学期间,她偶然接触到一个汉服礼仪的组织,进而发现许多相关组织。它们会在传统节日举办活动,如端午节到江边祭拜屈原,如古典舞、古筝古琴的演奏等,这些表演就穿插汉服的展示。通过参加活动,程婷婷了解到更多和汉服有关的传统文化。

汉服,是指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到明代结束的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又称汉装、华服。汉服传达给人们最直观的感觉是形态美,峨冠博带、宽袍大袖。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历代文人墨客对汉服的吟咏素来不乏佳作,“丝衣其晦,载弁俅俅”是何等盛大瑰丽之美,“太真先把一枝梅,华夏软舞来,娉婷月下步,罗秀舞风轻,翩如兰苕,宛若游龙”,又是何等飘逸婉约之美。

汉服早已和程婷婷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校期间,校园里不知多少地方曾留下她的汉服倩影。不用上班时她会穿汉服,去旅游时她也会穿汉服。目前,程婷婷有十几套不同款式的汉服,款式含括春夏秋冬。她平时会找一些布料配饰,让裁缝按照她的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汉服。如果不是程婷婷这些汉服文化的传承者,或许我们不知道汉服的种类如此丰富。宽袖的是汉服里面的礼服,而日常生活中的汉服有窄袖的,有裙子也有裤子,冬天的有夹棉可以御寒。程婷婷说,汉服很实用。“元宵节时我去乌镇,穿的是一套三件式的汉服,本来是想带斗篷的,但足够暖和了,用不到。”

为了拍一个汉服主题的照片集,几日前程婷婷回广大取景。在学校图书馆旁的湖边,她遇到几个留学生。“他们看到我身着汉服很惊喜,从合照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很难得,可以遇到知晓汉服存在,并喜欢我们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受程婷婷的影响,她的一些做老师的朋友,若需要讲授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会向她要汉服文化的资料,和学生讲讲汉服。

伴着铿锵鼓点舞动

星期三晚,在体育馆的足球场旁,你或许会听到鼓鸣声。龙狮队的指导老师李湘远告诉记者,鼓是南狮表演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南狮需要靠鼓点来指挥动作,校龙狮队便属于南狮表演体系。

南狮的发源地在岭南在广东,因而舞狮这项传统艺术在广东高校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校的龙狮队自06年成立以来,已在校内外表演30余场。其中包括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奥运会和亚运会火炬接力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表演活动,在专业比赛中也获得过很好的成绩。在李湘远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一直以推广和发展中华传统龙狮文化为己任。

何志毅在打鼓

地理学院06级的学生何志毅,从小便与醒狮队有着解不开的缘分。7岁时,何志毅偶然观看了一场舞龙舞狮的表演,打鼓爷爷威武的身姿深深吸引了他,“我只是看着,大概便知道要怎么打了,那个时候就有了学习打鼓的念头。”演出结束后,何志毅跑去找打鼓的爷爷拜师学艺。跟着这个醒狮队学习打鼓,后来他还学会了舞龙舞狮,敲铜钵等乐器。

为了学好鼓艺,何志毅说服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大鼓。现今,他都清楚的记得和妈妈坐公车把大鼓从商店搬回家里的情形。至今,何志毅就经常在天台上练习打鼓。“我对鼓点很敏感,小时候只要附近哪里响起了鼓点,我都能清楚地听到。爸爸妈妈听不到,也不都不信,但我循着那个声音跑出去找,最后总是能找到。每次只要鼓点响起,我内心就会非常振奋。”

现在的何志毅是一名公务员,从大二开始,他便兼任多个醒狮队的教练。每到逢年过节,何志毅便东奔西跑,将自己所学所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舞狮爱好者。他在忙中作乐,“教学时候的我几近苛刻,学生一定要一板一眼认真地学习,这是一门学问,不是随意玩耍。”

何志毅坦言,现在真正从事舞龙舞狮表演的人员不多,大部分是业余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而舞龙舞狮的商业化发展,导致圈子的总体精神格调不高。面对这样的状况,何志毅说,他将一辈子保护这项传统艺术,把它传播得更远、更广。早在第一次听到铿锵的鼓点时,他已经受到召唤。

机电男的校园行医路

不懂唱跳表演的宅男,也可能是精通歧黄之术的文化达人。

2014年4月11号,曾子杰收到了广中医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漫长而艰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中医漫画 (网络图片)

2013年从机电学院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曾子杰一心想要从事和中医有关的工作。尽管拥有丰富的中医知识,也帮助过很多人,但没有行医资格证,就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大四的时候,他曾报考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非医攻博(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专业。初试考的是文科知识,这对本科学信息工程的他来说完全不占优势,没能通过。辗转寻找着和中医的工作,一直碰壁。后来,他被广州一家民办大学聘为讲师,负责该学院中医有关的课程。这一年,曾子杰一直为他的二度考研做准备。

起初,是一档中医广播节目《国学堂》,及一本中医书目《求医不如求己》,让曾子杰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2011年,母亲出了车祸,遭受疼痛折磨,曾子杰下决心学习中医,日后可以帮人医病。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大量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神农本草经》等,凭着信念和毅力,他把满是中医术语,艰深晦涩的文言大块头都啃透了。“大学四年间,我雷打不动的每晚到图书馆报到,学到闭馆再回宿舍。”日积月累,曾子杰慢慢学会了针灸、拔罐、推拿、刮痧、耳穴等技能。对曾子杰来说,中医是有魔力的,他被深深吸引。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医造福更多人,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把中医传承下去。

本科期间,曾子杰帮很多同学看过病,治过跌打损伤、偏头痛、感冒发烧等,他把治疗这些常见病的案例整理成“在校行医录”放在微博中方便网友借鉴。这个“无证医师”慢慢积累了许多粉丝,不相识的同学也来找他看病,他来者不拒,还会打电话跟踪病情,甚至试过自掏腰包给同学买药煲药。

“中医为什么会逐渐没落?我个人认为是中医在传承上出了问题。师傅传徒弟这样一对一的传递方式比较封闭和缓慢。”2010年,曾子杰便开通了个人微博和博客,后来还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常见病痛的急救措施。如今,曾子杰将走进真正的学医殿堂,这个无证医师终于可以获得一纸证书,在传承中医文化的道路上名正言顺地前行了。

万缕金丝织广绣

广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刺绣艺术总称,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于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作为全国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从2011年开始招收研究岭南工艺美术的专业硕士,培养广绣等传统优秀手工艺的开发、研究,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新平台。

广绣作品

去年,我校美院展示了2011级广绣艺术硕士研究生广绣设计作品。作品用广绣艺术表现了岭南特有的景物,其构图饱满,设色或清雅或热烈,象征幸福、和睦、吉祥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突出了广绣技艺的精美与华丽。

研究生杨娟、游小平和记者分享了广绣制作的过程,“首先要设计一个图稿,然后打印一张对色稿,以便在绣的时候进行颜色、形状的校对。打印完成后开始用铅笔画纹路,接着挑色线,就可以开始绣了。”广绣最主要的是要对照实物,像一朵花,最好就是打印一张摄影作品或者拿一朵真的花。“像我在绣蝴蝶的时候,我不知道要怎么绣,师傅就说拿一只真的蝴蝶压在一本书上,摆出很自然的脚的位置,对照着绣出来。”

杨娟、游小平均谈到,从进来广绣这个专业之前的一无所知,到慢慢接触之后喜欢上它,开始觉得以这种针和线的新形式来达到设计愿望的感觉很不错。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设计想法和理念为广绣注入新鲜的内容。在这次成果展示中,也这样描述过作品:作者在传统基础上,对广绣题材和表现手法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进行大胆创作,使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感。把这些民间的精粹工艺呈现在国际舞台,让广绣服饰走向世界,是我校美院发展广绣这一专业的长远的目标。

儿时童谣那“月光光,照地堂”

对于90后的广州本土青年来讲,对西关童谣的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的。一首《月光光》怀揣了多少孩子的童年记忆。而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西关童谣已成为陌生的事物。

2013年4月,人文学院10级的杨嘉颖、刘记江、谢炜桢等人组成的西关童谣研究小组开始进行对西关童谣的收集与文本解读工作。在这之前,他们还曾经做过关于古村落教育文化及其历史变迁、方言与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相关奖项。团队谈到,“一直选择传统文化作为研究课题除了从我们的专业方向出发外,还希望通过这些调查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多次走入广州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翻遍了地方文献史,消耗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时常所获无几。刘记江回忆在中山图书馆翻找明清、民国时期的报纸的经历:“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去找这些报纸,但最终发现报纸涉及到的内容太多太杂了,和西关童谣有关的内容少之又少,到民国时期甚至都没有了。”西关童谣的研究工作并不顺畅。

随着对西关童谣的研究越发深入,杨嘉颖几人更加体会到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所谓“话糙理不糙”,西关童谣言语简单,但极具教育意义。许多童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有利于对儿童世界观的培养,如《点虫虫》这首童谣便教孩子习得礼貌和回报的品质,如《卖懒》便鲜明地体现了广州人通过勤劳付出去取得幸福生活的观念。刘记江说:“西关童谣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对此,谢炜桢也深有感触:“当我渐渐从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粗俗的语言中发现其深藏着的生活哲学,我就越迫切地想要让更多的人去感受到它的文化价值。”

观点:

刘庆华(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传统文化除了表现为戏曲、汉服、书画、风俗习惯等物化的形式之外,最根本的是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人文情怀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大学生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首先本身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不应该只是展现这些物化的东西、恢复过去的传统习俗,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并传播出去。

从三行情诗大赛到书法比赛,从中华经典诵读到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从未停下脚步。

你无需成为某一方面的佼佼者,懂得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里沉淀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正如刘?钒所说,传统文化像流淌在我们每一个华人身上的血液一样。

是的,那是自然的情感流露,那是逃不掉的印记,那是我们终将奔向的神圣之地。

(供稿:学生记者 王泉骄 洪漫倩 方 畅 卢凯宜 黄钰涵 区明坚 温 存 助理编辑:陈宏花)


上一条:文凭贬值时代更应该关注自我能力
下一条:手拉手, 1 2 3 4 向前走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