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语文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由150分降至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可多次参加,按最高成绩计入总分。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此方案褒贬不一,对其能否提高母语地位,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北京市高考改革未尝不是一种使英语教育回归正常轨道的尝试,但怕的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走错了方向,并为此要吃上不少苦头,甚至回到原点。
此番改革,试图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形式,通过改革考试机制来推动我国汉英双语的教育机制,这从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有利于使英语教育逐步转入实用途径,而不再是纸上谈兵。其最终目的与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呼吁的“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殊途同归,可看作是为“英语热”降温,保护国学的初步探索。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天真地认为,只要把英语分数降低,把语文分数提高就能对整个汉英双语的教育机制产生直接的速效反应,进而达到拯救汉英双语的目的,因为这背后还有一个走的路子对不对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此次改革似乎能为一众用生命备考的学生带来不少“红利”。英语降了50分似乎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少做一些英语作业,免除一些背单词的痛苦?其实不然,对于分分必较的考生来说,只要有英语的存在,英语考试依旧是压力山大。英语可多次考试取最高分,也就意味着学生在高中三年只要没考到理想分值,便几乎每年都要去刷分,为英语奔波,反而挤占了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而对于高一便考到满分的同学,此后两年都不去学英语,对于其今后的学习都是不利的,因为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不管去到哪里,基本的英语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此方案看似合理,但其实际效用还有待实践检验。
我国英语教育一直成效不高,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不超过5%。这并不意味着学英语没用,而是我们的学习方向错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语言,更多的应注重生活口语交流,而我们却花更多时间来学习语法、句型,只有“死记硬背”,而没有实际操作,毕业后却毫无用武之地。假如能够看清英语的实用性,考试以听说为主,强调口语交流,要求每位学生都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教学自然会以听说为主。而从英文的实用角度来考虑未来英语的改革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英语设置为选修课,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而开设听说班、读写班、科技英语班等等,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使英语真正成为学生未来的敲门砖,也许会比“一刀切”更符合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
总之,英语以及汉语高考改革重点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考试内容的设置是否真的能够让学生在未来学以致用,这才是拯救汉英教学的唯一出路。但无论如何,北京的高考改革也不失为一座促进英语教育从应试走向实用的过渡桥梁,只是这个探索依旧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