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行走的力量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3/12/06

从2004年7月12日到2013年7月15日,由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组织的新闻采风活动,已经走过整整十个年头:

十年间,校新闻中心共开展了六次采风活动,超过150人次师生参与其中;

十年间,采风团队的足迹遍布广西百色、柳州,江西赣州,贵州,广东汕尾、河源等地,采风团成员用足丈量,走了四千多公里;用笔还原,采风团队共采写了百余篇稿件,并已百万字编辑成四本采风成果集;

十年间,采风活动一直受到外媒的关注,《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近二十家媒体纷纷对此作了报道。

经过十年的发展,采风活动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活动于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采风团队被评为广东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3年获评暑期“三下乡”国家级重点团队,此外还多次被评为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十年行走,一届又一届参与过新闻采风的学生记者们,感受着、成长着。第一届采风团成员张超,现已拿到同济大学的博士学位;第二届采风团团长梁建敏,现已是《信息时报》的首席记者;第五届采风团团长刘红弟回到了自己家乡揭阳,服务基层……他们虽已离开新闻中心,离开广大,不再是学生记者。而当初,而采风,不足七天行程里的点点滴滴带给他们的感动却一直停留。

“百色行”――寻访伟人足迹,领略老区风采

采风从何而来,这要追溯到2004年的6月。校新闻中心成立了“广州大学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基地”,旨在利用新闻中心拥有的网站、视频编辑系统等丰富的媒介资源,为校内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学习平台,在广东省高校中率先开始探索新闻宣传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

社会实践是锻炼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使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自立自强,增长才干,服务于社会。2004年,恰是一代伟人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当全国上下掀起纪念热潮之时,新闻中心抓住时机,选择了伟人战斗过的地方??百色,作为采风活动起始之旅的目标。

为使活动筹办得更加顺利,我们决定先去拜访一个和百色紧紧相连的人物??当时的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陈开枝向学生记者讲述了与百色结缘、在百色扶贫的故事,还亲笔设计了百色的采风路线,并指示秘书跟百色政协联系,为新闻中心的百色采风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日下午,采风团师生一行16人从广州出发,在列车上安顿好行李后,师生们便挤在同一格车厢里。同行的仁怀英和石若坤老师即兴给同学们上了一堂邓小平理论课。

在百色,采风团登上位于市区最高点的迎龙山,俯瞰红色热土;在大石山区,沿着崎岖山路,经一个小时的跋涉,爬上了陇穷村村口;踏上峻岭盘旋的田林,走进位于大山深处的贫困家庭。因山路复杂,车在山岭中迷失了一个多小时,直至夜晚才走出山区。看着漫天星斗映入眼帘时,当时带队的朱玉尊老师感慨道:迷路时的惊险畏惧全然消退,多了一种无法言语的慨叹。采风团还到过邓小平当年沿右江水路踏上百色时的渡口,到过见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西林教案遗址,到过广州人民在百色扶贫支教中留下的一个个见证点。

那年,我校在百色市定向招收15名本科生,其中一名叫做许宗军,他是百色推荐免费报读我校的考生之一。采风团几费周折,联系到了他。7月16日上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跋涉,采风团分队到达许宗军所在的八桃镇??一个隐藏在百色山区连绵山脉中的小山村。学生记者梁文惠这样描写他的家:“一间只有三面墙的‘房子’,空着的一面紧挨着邻居家的墙。两片木板把房子隔成三块,一块躺着八十多岁失明的奶奶,一块是母亲睡觉的地方,另外一块就是许宗军的‘卧室’。”当时,许宗军连来广州的路费都承担不起,“他的神色有些许黯然,”他的艰辛与期盼让大家深深感动。

百色行已过去十年,当第一届采风团成员、第二届记者团的副团长张超接受采访时,采风的事情他仍历历在目。“当时我们分成田东、田林、教育三个小队,分开三地进行采访。教育队除了我,还有两名女生。大家称我们为教育三剑客。名义上是采访,实质上我是保镖兼摄像师。”当时,张超和他的教育小分队走访了百色市的多所小学和中学,破旧的环境他现在依旧难忘。张超把当年发表在校报上面的采风感想剪贴在记事本里,和采风团小伙伴们的合照还有视频至今也安然存放在电脑里。说到采风带给他的影响,他表示:“从那以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一想到有人比你生活的更艰苦,便会有动力继续奋斗下去。”

“赣州行”――重走长征路,探访新农村

2006年,采风活动第二次启动。为弘扬继承革命传统精神,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年的7月,我校新闻中心师生怀着对所有参加过红军长征和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贡献的先烈长辈们的崇高敬意,组织了以“重走长征路,探访新农村”为主题的“赣州行”新闻采风活动。

“赣州行”采风团分成两支队伍分别前往兴国县和瑞金县进行采访。在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师生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向英雄烈士献上花圈,并瞻仰了在长征中为国捐躯的兴国12038名英烈英雄名碑。采风团负责老师肖湘回想起赣州行,那石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仍旧让她觉得触目惊心。随后,师生们来到新农村建设赣县吉埠镇枧田企石示范点。师生们分别走进农家,与农民侃家常,从农户们口中得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新闻报道、调查研究做好准备。

在瑞金县沙洲坝,师生们深入新农村示范点走访多名村民,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和成效,并与加工烟草业的村民交谈。但由于时间有限,他们仅了解到了些许基本情况,队员们为了收集更多的一手资料,晚饭后决定再次走进沙洲坝村。赣州行采风团团长梁健敏回忆起夜闯沙洲坝村的事情,“惊”、“喜”参半。“我们摸黑到农户家中采访,宽敞的路上并没有路灯,路上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既不知队友是否在前面,也不知道哪里有水沟,哪里有石头。一路上狗叫不断,大多数在城市成长的采风成员听到狗叫声都心惊胆颤,成员们彼此鼓励着向前走。”村民们像白天一样热情的迎接他们,两小时后,学生记者们完成了采访,紧张害怕的心情一去不复返,梁建敏说,“采访后,我们是唱着歌大踏步离开的”。

除了瞻仰先烈、走进新农村,采访老红军也是本次“赣州行”的重要工作。1932年,13岁的钟发镇报名当兵。1934年10月,年仅15岁的他跟着部队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钟老说,飞夺泸定桥时,因为桥高水急,他感到一阵阵头晕,最后只能蹲下慢慢爬过泸定桥。穿越夹金山时,他在半山腰高喊:“同志们,坚决与夹金山作斗争,冲过去”,鼓励后面的战士继续前行。最使他自豪的是他曾经为李先念翻译过西安事变的电报。那是1936年12月,当时他在李先念领导下的30军当译电员。刚刚翻译完电报,国民党飞机便在门口扔下了两枚炸弹,他被炸得耳朵嗡嗡作响,但他仍坚持把电报送到了李先念手上。采访老红军、参观纪念馆、登长征第一山、喝红井水……在曲折迂回的长征路上洒下了采风团师生的汗水。

从赣县到瑞金、兴国,深入农村,全程是一次对农村的探访,也是一个新闻实践的挑战。新闻中心的高良铨老师在追忆赣州行时,曾写道:“第一天,紧张的采访后,夜晚八点半,在一家小小的网吧里,你们七八个小记者在赶稿发稿,那是没有空调的网吧,热汗使橙色的记者服变得深沉,蚊虫叮咬使黄色的皮肤泛红,但没有人理会,甚至没有人想到用手中的什么驱赶一下炎热与蚊虫。显示器前,聚精会神的面孔是最美丽的画面,滴滴答答的敲键盘声是最动听的音乐。”这是采风团的学生记者们深夜在网吧赶稿的场景。为确保当天的新闻当天发,他们往往在网吧写稿到深夜,老师也陪伴到深夜,等他们写完,合稿、修改,然后放上网,第二天一早爬起来又是一天的采访。采风团的一名学生记者尹建海曾说:“我还记得,汗水沿着我那张记者证,渗透到里面的纸,把字都变模糊了。”其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采风团成员梁志强在离开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当我收拾行囊准备返回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的征程不是在这里结束,而是在这里开始。漫漫人生长征途,前方的路,我会敞开胸怀迎接你的到来。”

“河源行”――见证改革开放,领略老区风貌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作为中国革命发源地之一的河源市建市20周年。20年来,河源市的发展巨变成为展现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鲜活样本;20年来,河源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山区市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城市。校新闻中心的“见证改革开放,领略老区风貌”河源行新闻采风活动正是由此拉开帷幕。

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师生一行16人,深入古邑热土,专访考察、采风调研、瞻仰先烈,他们的足迹遍布工厂、古迹、城区、田园、村落,他们的话题涉及改革开放、产业转移、革命历史等等。他们考察河源高新技术开发区并采访企业负责人,参观河源市建市20周年成果展览,深入革命遗址寻访历史足迹,接受爱国教育,并专访了当时河源市市委书记陈建华。除新闻报道外,采风团还就广东客家文化新变、河源的文化产业等方向展开调查。

河源行带给采风团师生很多心灵上的触动。朱玉尊说:“我将心灵融入到河源这片热土的山山水水、点点滴滴。在告别河源以来的日子里,关于河源的信息,都牵动着我的视线、我的内心,每每看到新闻,都会特别留意河源的消息。”而身兼采风团团长的学生记者曾繁莹在采访手记中,也曾说道:“河源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踏足盘桓山路前往瞻仰炮子湖子东山山顶的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那一刻,在深入走访农村与当地农民展开畅谈的那一刻……那是一次次心灵的交流。在河源,我找到人性中的发光点,找到我人生向前迈进的动力。”

“汕尾行”――激情亚运,人文汕尾

2010年,在第16届亚运来临之际,我校新闻中心“汕尾行”采风团师生21人登上了前往汕尾的汽车。此次采风活动以“激情亚运,人文汕尾”为主题,学生记者们将深入赛区宣传亚运,关注亚运汕尾赛区的赛事筹备工作。

与之前采风不同的是,这次采风是以征文比赛的形式,面向全校选拔队员的。“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交作品的,没想到居然获得了一等奖”,学生记者杨潇锋幸运选中,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很是珍惜。比赛从6个学院中选拔出了18名学生,加上3名老师,组成了一支名符其实的高素质团队。

7月15日,“汕尾行”采风团正式坐上了前往汕尾的汽车。在汕尾,繁重的采风任务让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基本上白天进行调研采访,晚上在下榻的酒店紧张码字写稿,并召开每天工作例会,总结一天工作并部署下一天的采访任务”、“很多人以为采风就是去游山玩水的,但事实上,在这五天里,我们每晚都要开讨论会,有时甚至到晚上12点”,回忆起三年前的采风,已在媒体工作的学生记者杨潇锋和郑礼军对当时的忙碌仍深有感触。

短短五天的行程里,他们不仅要走访调查当地经济文化体育情况、与当地政府召开座谈会、与当地高职院交流、与亚运志愿者骨干座谈,还要深入亚运帆船比赛赛区采访帆船运动员、寻访红宫红场旧址和探访陆丰企业与人文古迹。“紧凑的行程,一站接一站,几乎没有停歇的时间”,采风团队员赖逸秀在采风感想里这样写道。

紧迫的任务,让采风团的同学们在忙绿之余也收获了一份份感动。“那天晚上肖老师帮我改稿,已经12点多了,肖老师生病,喉咙沙哑到已经说不出话了,但是她还是坚持帮我改好,我真的很感动。”五天的采风行,有苦、有累,但更多的还是感动,就像杨锐爱在采风感想里所写的:“这五天下来,采风团的成员们都疲惫不堪,但细细品味这五天的经历,很多人都希望,这五天可以重新开始。这个过程,我们累并快乐着。”

“柳州行”――寻找青春足迹,弘扬广东精神

2012年我们组成 “柳州行”采风团队伍,深入广西柳州,采访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本次采风活动的主题为“寻找青春足迹,弘扬广东精神”,目的在于领略西部山区的巨大变化,展现“西部计划”志愿者乐于奉献的品质,弘扬“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

7月10日,在简单而隆重的授旗仪式后,广西柳州采风团一行18人坐上了前往广西的大巴。学生记者何茜华回忆道:“经过十个小时的颠簸,回到酒店后并没有立即休息。我们围坐在酒店的大堂里,听老师进行采访的分工,安排采访的流程,叮嘱采访的注意事项。”

在柳州,采风团走进了以知青文化为主题融山水、古镇风光于一体的知青文化创意园;参观了正在合并组建的广西科技大学,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采风团共采访了我校四名志愿者:蔡琪超、张成立、罗建龙、梁城基。

蔡琪超,为实现小时候的西部志愿者梦想,她曾与家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丝毫未因家人反对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奔赴柳城,开始志愿者之旅。这一年中,从秘书股到综合股,再到档案室,工作的磨砺,让她成为多面手。她参与到“爱心助学”中。她曾经走访一个家庭,家中父母都出去采桑叶以维持生计,家具破烂不堪,小女孩天生不能走路。蔡琪超说:“小女孩的病很难医治,已经花费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现在我们已经为她找到了资助人。”

张成立是2011届柳城县“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队队长,去年到柳城后,他带领其他志愿者开始建立“贫困生档案”,启动“爱心助学”活动。通过社会集资,资助学生上学,小学生每学期300元,初中生500元,高中学800元,直到大学。张成立还在柳城做起了代理家长??“认领”贫困生中的孤儿。高二学生小华出生于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患脑血栓、尿毒症,母亲自杀,继母出走。面对精神压力大,经常想不开的小华,张成立利用空闲时间给她补课,并进行心理辅导。

在柳州行采风团团长刘红弟眼中,志愿者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不顾环境差、待遇低,在基层的工作中,去开拓创新,为当地的农村教育卫生等付出自己的力量。”刘红弟至今还记得志愿者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成为一名山区志愿者,本身就不是来享福的。”正这样的奉献精神,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服务基层的信念,毕业后他也选择了到基层去工作,在揭西的山区做一名公务员。柳州行的采风经历,使他学会了像一名西部志愿者一样:甘于贡献,甘于清贫,甘于简单,静下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贵州行”――中国梦,西部情

2013年,为迎接“西部计划”开展十周年,我们在“柳州行”结束后的第二年,就紧接着前往贵州,进行“中国梦?西部情”寻访“西部计划”志愿者新闻采风活动,继续展现我校服务西部学子的奉献精神。

采风团随着暑假大学生返乡的热潮挤上了前往贵州省遵义市的K844次列车。火车行走了1599公里,耗时24小时,我们抵达历史名城遵义。

到达遵义后,采风团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位于红花岗区的巷口镇,看望我校在镇政府社保中心工作的西部志愿者黄嘉龙。

黄嘉龙是一个个性腼腆而安静的大男孩,工作起来却很细心。黄嘉龙曾试过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到半山腰的留守儿童家里去,途中因雨后道路泥泞,摔过跤,却默默地站起来继续前行。2013年春节前,黄嘉龙和另外一名志愿者冒着严寒,走访山里45户贫困家庭的小学生,调查他们家里的详细情况,便于镇政府免费派衣工作的开展。黄嘉龙在镇政府的大楼里,为没有父母照看的学生在放学后免费补习。从2012年10月份起到第二年的1月,辅导班坚持每天开班。班里一开始只有五个人,后来吸引到20多人参加。

第二天,采风团的学生记者们兵分两路,分别跟着梁瑞胜和梁燕丽到他们志愿服务的村里去采访考察。

志愿者梁燕丽,是这次采访中唯一一个女生,也是枫香镇纸房村的第一个志愿者。纸房村是枫香镇最大的一个村子,村民居住散乱,分布在几十个山头上。梁燕丽下乡走的都是山间小路,一走就是十几个小时。每次下乡总是要连续几天才可以结束,梁燕丽却每次都咬牙坚持下来。炎热的夏日,她还翻过几个山头,帮住在山里腿脚不好的老人打水;而被安排居住在小学里的她,也会帮忙辅导小朋友的学习。志愿期将满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梁燕丽要离开,梁燕丽却笑着对村委会书记说:“我又签了一年,留下了。”问及原因,她淡淡地说道:“有些工作还没有做完,我不想半途而废。”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朱艳芬,参加过“柳州行”、“贵州行”两次采风活动。现在的她,每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都会想起服务西部的志愿者们,想起他们徒步走七八个小时山路为村民办事,想起他们的工作环境种种。“他们教会我面对困难不应该轻言放弃,相比起服务西部的志愿者们眼前的困难,现在遇到所谓的困难,只是小巫见大巫。”

新闻采风生生不息

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共同经历过采风的酸、甜、苦、辣的他们各自的回忆里,对艰苦的采风条件,繁重的采访任务等苦涩只是淡然一笑,更多的是期望、祝福。

因为,他们相信行走的力量。

古人云: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十年,虽不及千卷,但却留下了百万字采风笔录;

十年,虽未至万里,但我们一直沿着历史的轨迹,文化的足印,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行。

因为,我们共同相信行走的力量,用足丈量,用耳聆听,用心感悟,用笔还原。

我们将一直前行……

(供稿:学生记者王泉骄 李思文 谭璇璇 容嘉丽 黄飞 助理编辑:欧阳又梅)


上一条:“北亭文物径”重现古村之美 我校学子自发保护传统岭南建筑
下一条:摆脱应试教育 英语更应该学以致用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