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四个中国记者节。这个记者节,因为业界发生的一件负面事情,变得感伤起来。各家媒体记者纷纷发文,反思记者生存现状。“中国新闻界已经没落”,“记者节变成记者劫”,“是时候退出媒体圈了”,诸如此类的言论颇多。记者被抓,或许只是一个临界点,业界人士对当下新闻行业的发展早已诚惶诚恐:“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做不长久”,“无冕之王已沦为农民工”,“新闻理想是什么,能吃吗”……我们不禁感叹,业界到底怎么了?我们所崇拜的战士们是否都卸下盔甲,举起双手向“真相”投降?
还在继续,还有我们
其实不然,这些消极言论的发出者还居于少数,仍有众多记者坚守岗位。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南方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赵杨表示,“做记者也是做学问,用脚亲自丈量,比翻书本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他坚信,“作为一名记者,能够客观真实的记录真相。”现在的赵杨仍努力写着能引起社会反响的报道,希望自己有能力揭示社会的阴暗面。今年四月,本报记者在《南方日报》实习时,和赵杨同在一个部门。那是雅安地震的第二天,赵杨的办公桌空着,他已去到地震现场。依然记得听闻赵杨从第一线发回报道后的那份庄重、难以言喻的心情。从汶川到雅安,赵杨始终在现场。他庆幸自己一直站在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到的远比新闻报道能呈现的多。”赵杨说:“万事不忘初心,不要为工资稿费而写稿。”
亦有许多渴望加入媒体行业的新鲜血液。是的,在校园里,依旧有一群心怀梦想,在新闻路上翘首仰望星光的学生记者们。或许是青春无邪,或许是莽撞激情,他们奔波在校园第一线,日赶夜赶,为师生播送新闻。这是一个人造梦,一群人织梦的故事。本报记者带你走进我校各校级、院级组织的“准新闻人”,以及现已成为职业记者的老学生记者,分享他们在新闻旅途中的成长历程,他们是这样度过大学生活的。
一支笔,一个镜头
那年,大一的他们,初为学生记者的他们,一支笔,一台机,一个话筒,走入江湖。
潘群霞,人文学院2012级学生,现院新闻中心部长。潘群霞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写新闻稿被修改得“体无完肤”的窘迫;记得第一次被院长要求改稿的心急如焚,以为闯下大祸。虽学的不是新闻,但她会在课业之余多阅读报纸刊物,从中学习新闻采写知识。潘群霞喜爱周星驰的一句话:“一个人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她笑言因为不想变成咸鱼,会一直坚持自己这份小小的新闻梦。通过做兼职,潘群霞买了单反摄像机,在空闲时间外出拍摄,增强自己的摄影能力。为了这部机器,她坚持打工一年多。现在的人文新闻中心:微博、博客、网站一手抓,消息、通讯、资料、公示全方面播报,去年还开创了“人文视窗”、“人文频道”等视频专栏,深受人文师生好评。它的成功,正是数十个“潘群霞”的努力,每个人用小梦支撑起了一片天地。
李思敏,土木工程学院新闻中心现任?摄部部长。采摄部主要负责的是院刊《力》和《土木月刊》这两份刊物的稿件征集,包括专栏写作。平时学院里大小活动,采摄部也要派记者去跟踪报道。对于一个和新闻八竿子打不着、学业任务又较为繁重的学院来说,每个土木新闻中心人都可能面对采写能力弱、时间不充足等压力。李思敏表示,她从未有过放弃这份学生新闻工作的想法。回忆起新闻中心和“爱护动物协会”合作拍摄的一个主题为“流浪猫”的视频新闻,李思敏被小猫激发了全身的正义感:“在梅苑看到不少流浪猫,身为记者,我觉得有责任把它们的情况报道出来,呼吁大家拯救流浪猫。”这也是李思敏想要实现的新闻价值所在:传播事实,发挥自身力量。李思敏曾经采访一个来自卢旺达(非洲国家,曾被法国殖民统治)的留学生,他的母语是法语,英语还没有中文说得好,语言成了李思敏和他交流采访的障碍。李思敏说:“当时我也没有胆怯,英语、中文轮番上阵,还用肢体语言比划,整个采访都很欢乐。”李思敏,一个土木新闻人,在时间的缝隙里编织着她的新闻梦,酸甜苦辣她都视作宝贵的经历,不言弃。
李杰群,现任校红会宣传部部长。在红会,宣传部的干事们奔走在活动的最前线,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红会发展的点滴,他们在微博、微信和网站上,传递最新鲜的红会资讯。红会的宣传品制作工作,如海报、传单等,也由宣传部一手包办。大一上学期,那时刚加入校红会的李杰群由于技术不够成熟,经常犯些小错误。一次活动中,李杰群负责摄影工作。因为阴天,不懂调光的他,把照片拍得一片黑色,忙活了一个下午没有一点成果,而后还被部门的师姐责备。李杰群认为,记者是一个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职业,现在的他还处于“门外汉”阶段。在校红会宣传部的一年,对于李杰群来说很难忘。作为学生记者,他感到任重道远。跟随红色的旗帜奔走红会的各种活动的他,一直以宣传“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己任,而不断努力着。是校红会让他接触到了新闻工作,体会到学生记者的苦与乐。
邓宇,校青协网络部部长。青协的网络部负责青协官网及微博的管理工作,并对青协活动进行采写、摄影。邓宇作为青协的一员,同时作为一名校园里的新闻人,兼顾志愿者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在邓宇看来,一个好的学生记者是会听、会问、会写的“三会人才”。她认为:“采访除了需要提前准备采访提纲外,更重要的是跟上受访者的思路,让他沿着你的主题讲,这个本事既难得又厉害。”说起最难忘的采访经历,邓宇说是今年七月份的暑期寻访校友志愿活动。“约访和提问都很困难。校友工作繁忙,难以约到;采访不会采,问题集中在回忆校园往事,忽略了校友的工作部分。”这个暑假,邓宇及小组队员共采访到5名校友。此次活动让邓宇明白采访前的思考和足够的经验对一名记者的重要性。邓宇说,她会带着志愿者的温暖和对新闻的热爱,坚定且乐观地走在志愿以及新闻前线上。
蔡添娇,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记者班学生,校团委信息中心新闻部部长。刚成为一名学生记者时,蔡添娇有过困惑,她有些抵触采访“枯燥无聊”的会议。慢慢地她懂得:“新闻要的就是新闻价值,有价值的会议就需要有人去报道。记者的职责就是尽量客观地描述事件,将事件的新闻价值呈现在大家面前。”正如南方周末记者?朝新所说:“媒体,可以对‘新闻理想’再宽容一些。有理想的人,不该去嘲笑没有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不该去否认理想者存在的必要性。目前的新闻从业者,不管嘴巴上有没有说理想,其实都在努力实践一个大致相同的目标:尽量弄清楚某些事并说清楚这些事。至于是不是要赋予这种行为一些伟大的光环,那就随个人各自去吧。”而蔡添娇正是这样一个女生,不仅凭空大理想激情昂扬,也不受外界干扰低沉无志气,她说希望自己在新闻路上顺其自然,慢慢摸索,慢慢走下去。蔡添娇认为,作为新时代的记者,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报纸杂志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营新媒体。而她,正在努力学习中,从一名学生记者出发,朝着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迈进。
一群人,一股绳
后来,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他们,荣升老记者的他们,爱新闻、爱集体的他们,留在组织里,赶稿剪片带新人,疯疯癫癫,行走江湖。
广州大学学生记者团,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辅助新闻中心老师完成广大新闻网及《广州大学报》等新闻平台的新闻采编工作。记者团最缺的便是男生,每年招新期间,都算得上记者团的一个瓶颈期,可用的人仅仅二三十个。上课、采访、做报、招新,身兼多职,帐篷、长桌、展板、上千份报纸,女生照搬不误。于是会出现某学生记者,全天满课,午、晚餐时间在摊位派报名表,晚上到新生宿舍扫楼,回到宿舍赶稿到凌晨的事情,可没人喊累没人怨苦,每个人都尽力为这个组织做最多,也因而让自己变得更好。校报编辑部,是记者团大家庭里面的一个小家庭。《广州大学报》每半月发行一期,于是编辑部每个月有两次风雨无阻的聚会时间,每15天学生编辑便要采写出超万字的新闻报道。编辑们始终追求更加贴近学生的校园新闻报道,努力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学生编辑和老师一起在行政西楼后座新闻中心的办公室里编辑着发行量上万的报纸,绞尽脑汁可能只为了想出一个标题。这个编辑部,和你想象的一样,选题、报批、约稿、审稿、上版、校正、签样、付印,和你想象的不一样,相互吐槽,争抢零食,偷拍照片,撒娇求帮忙校对。每个假期,新闻中心会为学生记者提供外出实习的机会,记者团出来的记者新闻基本功扎实,吃苦耐劳,他们会把在报社实习的优良经验应用在记者团的工作中。记者团毕业的十任团长,有一半现从事媒体工作,他们把自己的媒体从业经验及对新闻事业、对记者团的坚守传授传达给记者团的师弟师妹,这是一种责任的传承。也正因为前线上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有望得到的目标榜样,才使得年轻的小记者们能够无所畏惧的日采夜写,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
广州大学学生会新闻网络部,从最初的新闻报道小分队,到从宣传部独立出来,再到正式改名成为现在新闻网络部(以下简称“新网部”),一路走来,都离不开新网部一届届成员们的努力。新网部部长李冬妮很注重干事们新闻意识的培养,要求13级的新干事自主挖掘新闻,养成报题的好习惯。谈及对新网部的定位和设想,李冬妮表示:“希望新网部能成为学生们信赖的新闻组织,学生有事需要扩散和帮助,立刻想到我们这个平台。”可设想与现实存在着距离,新网部的受众面目前而言仍比较窄。李冬妮几个部长从部门微博入手,着力发些学生喜欢看的内容。观点版是新网部微博的重头戏,李冬妮觉得学生会代表的是学生的想法,纵使有些话题比较敏感,还是要大胆地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李冬妮认为学生记者要有一个“比别人强”的意念在。“当我们写了一篇篇稿子,发出去后,看的人很少很少。这时候不能灰心,要记得‘厚积薄发’。”
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中心成立于2006年9月,是我校第一个院级新闻中心。公共管理学院网站是新闻中心打造的一个优秀校园新闻发布平台。今年,新闻中心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力。由于一年级新生被安排在桂花岗校区就读,沟通交流比较贫乏。面对这样的困难,新闻中心副主任邓文辉表示,他们会在保证能跟进每个大活动的基础上尽量加强提高部委的业务能力。如每周都会派部长到桂花岗培训新部委,每月开总结会1至2次。每个部门在新部委中建立一个负责人,每月轮换,负责桂花岗那边的联系工作公管新闻中心主任唐勇老师认为作为学生记者,应有的态度就是认真、不怕苦。他肯定了自己队内的学生记者达到了学院的采编要求,“他们有热情,善于思考和总结,不足之处就是文字能力和摄影水平还有待加强”。
新传网记者团成立于2009年11月,主要负责运营新闻学院的官方网站??新传网。作为宣传学院形象的重要窗口,新传网以“立足新闻学院,放眼全校”为理念,以宣传学院、服务学生为主,及时向外界提供新闻学院的最新资讯还有关于学生工作最新的通知。陈欣欣是新传网记者团的团长。今年九月,她和两位副团长都在外地实习,当时的新传网不仅要做新生专题的报道,还要进行宣传、招新等工作。一开始,她往返于珠海和广州两地,后来直接辞掉了实习单位的工作,留在学校专心处理新传网的事情。在陈欣欣看来,虽然放弃实习有所遗憾,但却是必须做的事情。“既然作为新传网的团长就不能放着它不管,处在这个位置就要对它负责到底,其实不管是谁,处在那个位置处在那个时候都会想办法做好的。”
新闻窗,新闻学院学生记者团。梁楚童为新闻窗现任主编。从大一进入新闻窗到现在,她已经做了三年的学生记者。梁楚童说,她看到的新闻窗,是刚渡过重新创办时期,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熟的一个新闻团队,期间它可能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不过最重要的是,始终有一群名叫“新闻窗”的人共同努力。《新闻窗》从采编到发行的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做,包括采写、排版、叠报纸、派报纸。每到排版的时候,美工记者都是在文俊东楼的办公室里通宵工作,次日看文俊东的日出。叠报纸是件繁琐的工作,印刷厂送来的时间不太准确,去年的迎新特刊,是新生报道那天的凌晨三点钟才送到,梁楚童回忆道:“我们打车把它拉回来后,叠了一个通宵的报纸。”每每回想起这些事,她都觉得很感动。她说:“这或许就是新闻窗凝聚力的体现吧。”
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当他们走出校园,迈进社会,从一个简单的学生记者转变成为真正的新闻从业者,他们身兼一份胸怀天下的责任,一份忠于现实敢于说真话的担当。
邓筠羲,原是公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曾在公管学院新闻中心当过学生记者。学生记者的工作经历,让她坚定的走上新闻发展道路。毕业后,她成为广东电视台《新闻最前线》的出镜记者。这几年邓筠羲跑突发,报道社会民生新闻。比如接到一个爆料说某地发生爆炸,便匆匆赶到现场,对具体情况完全不了解,现场已经被警方用封锁线围起来,记者只能从外围一点点了解情况,把各方信息拼凑起来去还原现场。而现场总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需要去紧急应对。她也会碰到危险的情况,也有被访者拒绝的经历。
魏博林,创新试验班(体育新闻班)2010届毕业生,现工作于梅州电视台。体育新闻班是新闻学院“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于2008年开设的试验班。09年四月份,在学院支持下,魏博林着手组建了以07级网络班为主要成员的学院网站建设团队,重新打造新闻学院网站。由于网站是一个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传播平台,因此在新传网的经历,为魏博林全面认识和实践各种类型的媒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说:是新传网让我把课本上关于职业操守、职业素养、新闻嗅觉等的知识付诸于实践,让我对新闻从单纯的“兴趣”内化为“新闻理想”。以致于当初把自己的职业方向明确为媒体业,并且为此而努力,没未后悔从事这个行业。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第九届团长郑礼军,目前工作在深圳《宝安日报》。在记者团的三年学生工作经验坚定了新闻理想,让他除了学会如何当一名优秀的学生记者,为今后当职业记者打好基础外,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事实上,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当记者就是要与采访对象打交道。在新闻中心老师的指导影响下,他学会了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待人以真诚,做事一丝不苟,负责任,有进取心。“现在我在报社工作,工作未满一年的时候,就被推选为报社团委书记。现在当政务新闻记者,跟的是当地的党委一把手,我想,这些都无不跟当时学生年代所打好的基础息息相关。”
我们应如何行走
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一样面临着自媒体的冲击,学生记者究竟存在哪些不足?学生记者和校园媒体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佛山日报》记者,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第八届副团长杨潇锋认为:学生记者的社会面较窄,知识储备不足,比较天真、单纯,但这恰恰也是学生记者的优点??无知无畏。俗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有时候学生记者看到的角度会比职业记者更加独特。而对于新媒体的把握能力,学生记者无疑能更快上手。
而郑礼军认为,学生记者的优点是有激情、有活力、有干劲,求知欲望很强烈,学习能力很强,能很开心很愉快地跟着一个团队一起打群体战。缺点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容易被事物表面的东西蒙蔽眼睛。不够理性,想事情往往比较理想主义。学生记者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浅显,缺乏社会阅历,无法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无法把握舆论的焦点和话事权。学生记者策划的报道,有时候会忽视受众所需要的东西,受众所关心的东西,缺少对市场的分析和调研,容易流失读者群。
邓筠羲说:“无论作为媒体记者,还是学生记者,我们应该做的都不只是去监督、去揭露不好的东西,还应该试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记者既应该让学校了解情况,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学校解决问题的决心,在架起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她说,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要有勇气,然后要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业务知识,知识面要广,比如房地产、法律法规、金融证券等知识。
魏博林则表示,要让新闻理想成为你不断进步的源动力,无论在什么时候,不要在行进过程中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校园媒体应该发挥比其它学生组织更具有专业性的优势,特别是要坚持“内容为王”的观点,发挥好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的上传下达的作用。而这背后,是要注重完善新闻生产流程的设计。既要保证有效分工,使得传播有效率有效果,又要让学生记者充分发挥自身才能,调动其积极性。记者应是多面手,部门间需要横向交流甚至岗位轮换让学生记者成为具有综合新闻业务能力的新闻工作者。
(供稿:学生记者 王泉骄 洪漫倩 林晓霞 黄爽宜 梁玉华 林金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