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在美国名校就读的中国学生李延,第一学年9门考试8门挂科,被校方劝退,并转入当地一所社区学院就读。而就在一年前,他凭着SAT(美国大学入门考试)高分,被加州大学录取。
此事一出,便引来热议一片。笔者认为,短期拔高的应试技巧只是权宜之计,培养和提升学习能力,才是应对万变的真本领。
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是世界有名的,这不仅与多年的应试教育密不可分,也要“归功”于中国独有的各种英语机构对试卷出题的多年研究。“在他们的点拨下,学生能够在短时间掌握应试技巧,提高考试分数。”留学教育专家周相科坦言道。于是乎,四级、六级、雅思、托福、SAT,不再是纯粹的英文考试,演变成是一次次对各类题型掌控能力,对机经模板背诵能力的大比拼。当然,笔者也参加过此类的补习班,但当周围的朋友都在探讨什么样的题型更容易拿高分时,不禁颇感晕眩:我们到底在读什么,我们还在学英语吗,我们会学英语吗?
无可厚非,一定的应试技巧,是我们在千军万马中突破重围的捷径。即便幸运通过了考试,拿到成绩后丢掉了此类考试,我们辛苦钻研出“技能”便再无用武之地。试想,揣着半桶水的语言能力和应试技巧来到异国他乡,他们将迎来什么?正如当年每天花10小时完成各种SAT模拟试题的李延,高分拿到录取通知书之际,那并非圆满的结局,却正是一场灾难的开端。
“他们成绩不错,但在课堂上要么沉默、要么扎堆说中文。”这是美国一所公立大学老师米歇尔对中国学生的看法。这也正好概括中国学生的普遍特点,本想学习西方文化,只能和中国学生混在一起;不会说话,却能考试。但国外的大学模式,远不吃这一套。姑且以美国为例,期末考试以及各种小测等等仅仅占期末的总评的30%,其他评定则分配在课堂表现、读后感、话题写作、演讲展示、小组任务等各方面。落在中国学生担子上的,不仅仅熟练听说读写的语言水平,更看重学生理解西方文化、融入当地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据校方规定,挂科超过三门将不能毕业,不设补考。可见,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尚属不易,若仅凭考试获高分更不可能,拥有再高超的应试技能,也难空手套白狼。如此严苛的要求,或许这正是美国大学培养世界精英的原因所在,也正是中国学生忧喜?半之处。据美国常青藤盟校公布的数据显示,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4所名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退学率为25%,他们的共同特点为??都是曾经的高分考生。李延又正好是他们中的典型。可见,笼罩在高分速成的光环下,却是“考后遗忘症”的代价。
挥洒青春,斥资千金,学会了应付考试的技能,却没掌握真本领,那是何等悲哀。一辈子有千万种考试,我们不可能学习千万种应试技巧。唯有当我们学会如何去理解归纳,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BBC在报道中国高考时,曾很疑惑:“为什么中国孩子在高考完要撕书扔课本?”或许,等哪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读书不是为了文凭,答案便知分晓了。
(供稿:新闻与传播学院10级学生 刘闻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