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毛泽东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周年纪念日。然而,一部讲述雷锋生平事迹的电影《青春雷锋》在全国上映,在南京上映首日竟出现了几乎“零票房”的尴尬局面,上映四场无一人买票。而在广深两地,除了包场或免费发票,几乎没人自掏腰包看雷锋电影。甚至有的民众一谈起雷锋,就会质疑其作秀成分,直呼“太假”。
在环球时报针对雷锋的公共意见调查显示,雷锋的正面形象至今在中国是压倒性的。雷锋精神在道德形态上传承延续,但在意识形态上却不为大众所接受。这种矛盾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为何优良动人的品质不遭人待见,甚至反感?其实民众反感的不是雷锋,是借雷锋做噱头的各种形式活动,流于表面的“好人好事”。去年昆明大肆宣扬的“雷锋公交”以及滇,湘两地的政协委员提出建立“雷锋节”、“雷锋月”都被民众认为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面子”工程。
民间流传一句话,“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也表现了这样一种无奈的现象。实际上,政府各部门单位组织学雷锋活动出发点是善意的,然而内容决定形式,要想人民接受,就应该使内容更具实质性与意义性。临时走过场的活动不仅劳民伤财,反而加深人们对“形式主义”的抵触情绪。过度的说教、宣传反而削弱其原本的心灵震撼力。
在这个人心日益冷漠的商业化时代,“彭宇案”、“盗车杀婴”等不良事件层出不穷,我们渴望善的存在,渴望一个互助互爱的美好社会,实际上我们比谁都更需要雷锋精神。
真诚助人比任何宣传都更能感染你我。善良路人陈贤妹扶起血肉模糊的小悦悦、“最美妈妈”吴菊萍挺身接住坠楼女童......这些动人的鲜活的例子并不是在安排下发生的,是发自内心去做的好事。我们需要的,不是一阵风似的学雷锋活动,而是真诚、善意、务实、感动人心的学雷锋活动。当政府身体力行传递真诚、民众传播爱心,上下心牵一线,形成良好的善意循环风向,社会的冰冷禁锢总有一天会冰消雪融。
雷锋精神本质是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爱。当武警郑益龙因路过救人被水冲走,广州政府部门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搜救,还向全市人民发送短信请求集万人之力共同寻找英雄。网友们也自发利用微博传递英雄精神时,雷锋精神已展现在每一位热心人身上。不需要强制号召,全市人民自发拧成一股绳索,守望相助,等待英勇的战士回归。这股从珠江边吹起的春风,吹散了你我心上布满的怀疑与阴霾,将人与人的关爱吹入心窝。
你3岁在市场走丢,警察叔叔把你送回妈妈身边;你5岁从高高的台阶滚落,是一个叔叔接住了你;你17岁过马路时打电话,是一位老奶奶拉住你才躲过呼啸而过的汽车......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这些在生活中平凡而真诚的善举,都在无意中赋予了雷锋精神更多元化的新内涵,使雷锋精神在时代的洪流里历久弥新。
当雷锋精神真正扎根于每位公民内心深处,我们自觉助人成为常态,美好、正义、善良的社会才会真正属于每一个人,我们的心才会彼此信任彼此呵护。
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存在意义,不正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温暖吗?
(作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10级学生 李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