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身边小事,成就环保大事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3/03/04

只要在百度搜索“2012世界末日”,你的电脑显示器页面将会震动,出现地动山摇的状况,一张“船票”飘然而出,请你参与“拯救地球”。世界末日是否会来临我们不得而知,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环保,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件大事。成就这件大事,需要我们大学生去做一些小事。

少开一盏灯、多拧紧一次水龙头、少乘一站车、多走一段路、拒绝打包、多利用旧物……微小的行动换回的是健康的生活态度,许多人是“环保青年”,你呢?

你的环保意识达标了吗?

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有良好的环保习惯吗?我有关注周围的环保消息吗?我知道‘四色分类垃圾筒’是什么吗?我很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吗?”假如回答是否定的,你需要审视自己的环保意识。

近期,宿舍楼下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垃圾桶,分别标着“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但一份针对我校垃圾分类网络调查报告却显示,虽然有97.33%的同学认为垃圾分类对我们生活有好处,但却仅有6.67%的同学对垃圾分类的知识很了解,18.67%的同学平时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而对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情况,也同样是令人担忧的。记者在兰苑和梅苑两间饭堂分别做了一个统计。在中午的用餐高峰期,10分钟内,学生在兰苑餐厅用一次性饭盒打包的数量为73个,在梅苑则为74个。而据兰苑饭堂孔经理介绍,梅兰菊三个饭堂每月就要用掉的一次性饭盒将近10000个,且数量还有上升的趋势。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个同学打包的原因,有同学表示学习或工作繁忙没时间在饭堂吃饭,也有同学是觉得饭堂人太多,太嘈杂,在宿舍用餐会更舒适。

SIFE团队:“你的旧衣物=他们的珍贵礼物”

估计不少人一提起“衣衣不舍”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场爱心公益活动,并把它与捐赠等同起来。殊不知,我校SIFE团队举办的这个衣物回收活动的初衷却并非如此。准确来讲,它是一项长期的环保公益活动。

“我发现同学们衣服更新得非常快。质量不好的,闲置的,没法都摆进衣柜里,他们只好扔了。”该项目的负责人罗心颖也曾经为处理多余的衣物而烦恼过。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和图书馆搜索资料时,得知衣物其实是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的,并且国内在这个领域几乎空白,这个发现令她既惊讶又兴奋。为此她带队去了广州垃圾填埋场考察,此行更是坚定了她做这个项目的决心。“原来废弃衣物的处理方法往往只有焚烧和填埋,真的很难想象这对环境的污染有多大!”于是,这个名叫“衣衣不舍”的衣物回收项目的想法便在她心中萌发了。

然而,这条环保之路走得并不容易,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衣衣不舍”项目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才得到多方的理解和支持,好不容易获得了与绿色动力协会合作的机会,却又陷入了另一个严峻的挑战??宣传。“宣传是做环保最困难的地方。”罗心颖告诉记者。人手不足,资金有限,宣传平台太窄……一个个现实的问题狠狠地打击着团队成员的信心。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信息时报》的记者却主动找了上门,为这个项目的宣传打了一针“强心剂”。

项目组成员通过安放回收箱来回收旧衣物,将衣物移交给广州一家环保公司。该公司会把符合捐赠标准的衣物消毒后捐赠给低保困难户,不符合捐赠标准的,放进再生改造生产环节。虽然整个项目的运营让整个团队的人心力交瘁,但很多细节仍让他们感动不已。项目启动首日,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从《信息时报》得知“衣衣不舍”的活动,特地从市区乘车赶到大学城,途中找不着路,还焦急地打来电话询问地址。当她两手提着满满的一大袋衣物出现在他们摊位面前时,在场的很多同学都感动得哭了。

“小行动,大改变。”是心颖在接受访问过程中重复最多的六个字,这也是“衣衣不舍”项目的核心理念。“身边的很多人不是没有环保意识,而是他们不愿意去行动,觉得环保太大,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其实,即使是微小的行动,汇集每个人的力量,最终也能推动环境的良性发展。”

绿色动力协会:“让一次性筷子失恋吧”

绿色动力协会为了减少饭堂的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曾搞过一场特别的行为艺术。那天中午一下课,协会的十几个成员便自备餐具打好饭,在人流量大的红棉路旁一字排开,当着众多路人面就“大肆”地吃起来,路人好奇的目光被瞬间抓住了。疑惑不解时,地上贴的“让一次性筷子失恋吧”几个醒目的大字让他们恍然大悟。“路人看到我们吃的这么津津有味,自然就会被我们吸引啦!”会长冯宝莹笑着说。

在提高市民和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方面,他们也一直在行动。据冯宝莹介绍,去年他们还专门到东山街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通过海报、宣讲、游戏互动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我们要求村民以投篮的形式,把垃圾分成四类,分别投进四个对应的垃圾桶里,正确即可得分。”在她看来,环保宣传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引人思考。但谈到校园里垃圾分类还是收效甚微的情况,她也坦言:“有时真的对体现一个人的意识问题感到无力。但环保宣传活动确实影响了一部分人,我们不能忽视这部分人对环保所起的作用。”

冯宝莹告诉记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不要想着做什么大事去拯救地球,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环保理念。”

绿色达人就在身边

“不吃肉不是为减肥”

为了不使用纸巾,她自带手帕出门;为了节约纸张,她总是双面打印,并将字号调到尽可能小;为了废物循环利用,她把早餐装包子的塑料袋保留起来当垃圾袋。这都是冯宝莹的习惯,她是一位将环保理念体现在生活每一个细节的女孩。

她爱穿印有“环保Let's Go”标志的宣传衫,更爱亲身参与环保活动。“我在一个山清水秀的水乡长大生活,来到城市觉得空气质量反差太大。当我回到家,就会觉得心旷神怡,心中便产生了对自然的感恩。”正是怀着这份感恩之心,她出门必带餐具,接到传单就会收集起来统一送去回收站,吃饭坚决不打包,喜欢收集废品来做一些创意DIY。

当别人都认为饭堂的饭菜千篇一律时,她却认为自己无比幸福。“每次吃饭前我都会先感谢这些牺牲了的生命,它们为我提供了能量,让我很好地生活。”为此,她吃饭绝不会剩饭,如果实在吃不下,她就会用严苛的方式惩罚自己,比如接下来的几餐不许吃饭。“要不就不吃,要吃就不剩。”她说。她还基本上不吃肉,因为“素菜里带有的能量是比肉少的,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减少对大自然能量的消耗。”

苛刻的环保要求让她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有强大的精神信仰,而她告诉记者:“要非要说有信仰,那就是对自然的感恩的心,对自然的爱。”

“环保,从娃娃抓起”

杨韫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0级学生,是“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其中一员,担任中国大学生环境论坛志愿者。她说,自从就读环境专业之后,自己才真正开始关注环保。“平时在专业课上了解到现时的环境状况,觉得如果自己现在再不行动起来,地球就会很危险了!”让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自己家附近的河涌,近年来不断受到污染,“以前不像现在这么臭,现在感觉让人很难受。”

“在家自己控制一下厕所的排水量,干净就行,不需要浪费太多水”,“适量地使用洗衣粉,用太多不但会浪费水,而且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韫妍一口气说了好几个很容易就能做到的环保小事例。她说:“我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身为绿色动力协会环教部的部长,杨韫妍每个月会带领她的团队到市内的定点小学进行环保教育。她说,环教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如故事、话剧、画画等,以互动的形式让小朋友在玩乐中得到环保知识而非填鸭式灌输。“环教并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个令小朋友真正得到知识,从小开始就关注环保,等到长大之后不用别人提醒就会懂得注重生活上的环保细节。”这个活动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在小朋友掌握一些环保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影响他的家人,从而带动整个小区形成绿色环保的氛围,实现从“点”到“面”的环保宣传。

采访时,尽管室内的光线不是很充足,但她的宿舍里依然没有开光管。在她的桌面上放着不少的传单,她解释道:“很多传单只印刷了一面,反面可以用来写写其他东西,实现二次利用嘛!”

环保要注重环保意识与行为的统一

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李冬梅老师认为,学生自觉采取积极的环保行为方面有待提高,即意识与行为不统一问题。在影响他人,说服他人做环保方面,大学生做的还不够,而在参与环境政策制定、环境法律行动方面,学生参与的就更少。

“环境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主动去关注我们的环境、对环境与资源问题有着内在的警觉。同学们可以列举出很多资源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电脑显示屏长亮等,这说明学生注意到了这是资源浪费问题,也了解自然资源有限的生态规律,但是看到这些问题,会主动熄灯、关闭水龙头的人就很少,说明学生的环境意识与行动还不能达到一致。”她解释。

要切实改善这类问题,她说:“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应该主动去关注身边的、国家的、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扩大自己的视野,从学校来说,应该注重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供稿:学生记者 李荟 袁舒琳 高珊 编辑:林雪漫)


上一条:让志愿精神在校园延续
下一条:这里也是你的家,走近外省籍学生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