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学术研究不应存在身份歧视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3/03/01

报载,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一名本科生把自己独立撰写、独立署名的一篇论文投向了某家国内有名的核心学术期刊,审稿过程中,编辑部给出的答复却让人啼笑皆非:论文具有发表价值,而作者欠缺名气资历,“建议”以导师为第一作者登载。为了不让研究成果遭遇埋没,尚无导师的该名本科生只好邀请老师挂名,以顺应编辑部的特殊要求。另据中青报调查,上述个案不乏同类,国内许多学术期刊都存在“尊老歧幼”的偏好,那些拒不屈从的作者,其心血结晶也只能被拒于门外。

事实上,包括上述案例中那家声名显赫的核心期刊在内,国内许多学术期刊的投稿指南中都没有对作者的身份头衔明确设限。所谓“资历不足不予采用”,不过是出版界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罢了。

而编辑部对作者身份这样明申暗示,究其原因,不过是商业竞争中的生存法则使然。作者名不见经传,其论文的引用率、转载率自然跟着黯然失色;相应地,学术期刊的权威度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档次的下降带来的是读者群和作者群的流失――如此循环下去,期刊的生存便陷入了“进无”资深作者支援,退无忠实读者留守的僵局,这自是他们所不待见的。

反观当今学术界,“以辈分论英雄”的风气久已成疾。人们习惯信仰首席专家,推崇名牌学者。在项目申请、课程推优、观点争议等学术情景下,总是资历深厚的人占据着制高点,总是他们的见解最具权威性。这样一种畸形的学术生态,日渐消弭着年轻一代的晋身动力和机会。

无可否认,有的老学者确实水平非凡。年岁的历练使他们的学术涵养愈发深广,治学经验愈加丰富,对问题的评判愈趋科学,对价值的衡量愈益准确。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专家不专,有权无威”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名气大了,就不能潜心学术,他们整天忙着“走穴”“跑场”,本职研究却流于大而化之的空泛论述或陈词滥调。所以说,我们在尊重老一辈学者的同时,也不能就此否定了年轻一代的才华与能力。年轻的一代中,也不乏学识渊博、观点独到的人,而且,相较于年长一辈,他们的思维更活跃、精力更充沛、执行更迅速,也更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验是随经历的丰富积淀下来的,不给年轻人经历的机会,又何来“经验之谈”?

真正的学术民主,是抛开一切关乎辈分、资历、名声的歧视性观念,对学术主体的学术能力与学术人格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谁有真才实学,我们就肯定其价值,允许、鼓励其进一步发展;谁是滥竽充数的,我们就否定其定位,打破其学术专断的局面。要知道,无论年长或年轻,显赫或无名,只要在其研究领域有学术专长,都不可替代,都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而学术民主绝对依赖于一种基于公正的学术文化或生态。单就学术期刊而言,应该放宽或取消对作者的身份限制,以研究价值和意义作为审核稿件的首要标准,有时甚至可以破格取才。推广到全社会,则应摒除“尊老歧幼”的偏见,把学术主体的学术经验和学术水平置于不同尺度、不同标准下评价,切忌盲目划等。另外,具体到相关的学术机构,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

真诚期望,我们的学术氛围能够日益宽松,从而实现民主性与客观性的最大化,迎来中国学术的再度繁荣!(作者: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10级学生 徐晓嘉)


上一条:制作简历,打造好求职第一张通行证
下一条:教授本当义不容辞地给本科生上课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