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校园】大学生,你被微信捆住手了吗?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方庭忻 张雪君等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6/05/18

当你拿起手机,第一件事情是做什么?许多大学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看微信。大学生活中,微信作为一个重要社交工具,在传达信息以及沟通交流方面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甚至“侵占”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你被微信各类繁杂信息烦恼时,当你因微信朋友的各类求助请求而措手不及时,你是否会觉得自己被这个通信工具捆住了手脚?

不再“微”的微信

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学院学生会主席的章美(化名)在2013年高考完毕后开通了微信。在用微信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她的微信好友已达506位,其中接触较多的约有100人,可实际上常常聊天的不超过10人。“当时我加一部分微信好友是出于某种原因,而当事情结束之后,双方便不再有交集”,章美说,自己不喜欢两个人一见面便互加微信,“一般见面之初,我不会加对方微信,除非是确认(双方)接下来需要联系。”

作为学院学生会主席,章美常常需要用微信发通知和交代工作,“现在大家都使用微信,因为用微信传达信息的效率最大”。但章美觉得,微信像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与朋友保持经常性联系和浏览、咨询信息之余,也“绑架”着使用人群的时间和精力。“开始玩微信时,我觉得挺新奇,每天会花2个小时和朋友聊天。可上大学加入部门后,我已经算不出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微信上,好像除了睡觉,手机基本不离手”,她无奈地说,现在微信已经从聊天工具变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这让她感到抗拒和无奈,既想要逃离又无处摆脱。“工作多的时候,我非常厌烦手机震动或者信号灯的闪烁,但迫于接收消息、参与讨论、交代工作,自己无法拒绝使用微信。现在我是非常厌烦微信,如果不是为了联系,我宁可不使用微信。”

另外,章美还指出,微信能让大学生获得非常多零碎而浅显的资讯,但这些碎片化的阅读只能够增添一些见闻,难以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已强势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章美无奈笑道:“刚进大学时,微信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时髦的标准之一。”章美认为,微信对个人的利弊影响因每个人而不同。在人员联络方面,微信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能方便大家沟通,但有时微信确实不如电话联系的高效。

(文 / 张 玲)

这些事情,你遇到过吗?

特别的“微商”

“变成了一个微商,卖的是生命和希望,谢谢你们……”,我校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13级彭苑菁在朋友圈里道谢。

彭苑菁是人文学院新疆预科班的导生。班中名叫阿娜努尔的新疆姑娘因父亲突获白血病需要巨额治疗费,这件事使她的家庭陷入困境,而她自己也面临无力返回校园学习的困境。“我看着她从(开学时)羞涩到慢慢融入新的环境,很害怕她因父亲的病情无法再上学”,彭苑菁说。为帮助这个善良、努力的新疆姑娘,她想出了在朋友圈编辑和发送筹款信息的方式帮阿娜努尔筹集治疗资金。

一开始,彭苑菁担心这条信息在朋友圈中不会起多少效果,但阿娜努尔的故事一发出,就立刻在人文学院学生的朋友圈及班群轩然大波,同学们纷纷转发,我校很多老师和学生也伸出援助之手。截止到2月7号,彭苑菁成功筹到6000多元。虽然这6000多元对阿娜努尔的家庭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但仍给她带来了祝福和希望。

连续在朋友圈发送众筹消息那几天,她非常忐忑,“老发这种(爱心众筹)朋友圈可能会给自己的朋友带来困扰,好像一直在跟大家要钱,很尴尬”,彭苑菁说,“又怕别人怀疑和误会我。还好,很多有心人看到我的朋友圈后都会私聊我问一些具体情况”。她承认,每一次众筹都是在“消费”朋友圈,但自己觉得在阿娜努尔的事上,自己“不能不帮”。

后来,阿娜努尔也表示,她曾经在朋友圈中发送求助信息,但收获甚小。对她而言,每一分钱都非常重要,所以当她看到彭苑菁如此热心帮忙时,她为这一份善意与温暖而感动。经过这件事后,阿娜努尔看到朋友圈的众筹信息时也不再觉得反感或者困扰,而是能帮则帮。她觉得每一个转发众筹信息的人都是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帮助别人,“他们都很善良”。

(文 / 钟柳洁)

困扰还是举手之劳?

对于有些人在微信拉票以及收集问卷调查表的情况,部分人会觉得帮忙只是举手之劳,但也有人对此十分反感。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马静表示,自己第一次遇到此类情况时便很反感,“如果我在朋友圈看到类似的信息,很少会点赞或者点开链接进行投票,除非是特别要好的朋友需要帮忙,否则我一般会忽略类似信息”。令她反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比较麻烦,“如果想帮忙投票还要另行关注公众号”;二是担心自己填写在问卷中的个人信息会被泄露。

她不认为帮朋友投票或填写问卷是一种“人情绑架”,“如果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不会因为投票而变得疏远;如果两人本身关系不太好,也不会因为帮忙投了几次票就增进了感情”,马静说道。

而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刘畅(化名)则认为帮别人投票只是举手之劳,而且自己也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有时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者同学们需要帮助时,我很乐意帮忙。而且有些投票或是问卷真的是出于作业要求,比较急切”。刘畅表示,他一般不会核实相关活动信息的真假,也不知该通过什么途径去核实。去年时,他的小表弟参加了一个线上活动,为了给小表弟拉票,刘畅把活动链接转发给自己所有的朋友。出乎意料的是,刘畅之后发现那个活动是骗人的,“我后来挨个给朋友们发信息解释,这件受骗的事让我恼怒了很久”。

而对于部分人选择先发红包,然后再拉票或者收集问卷的情况,马静认为这只是引起人们注意并为帮助自己的人提供一些小小报酬的方式,但她强调:“如果不是特别要好的人,就算有红包我也会忽略”。刘畅则表示:“无论他们发不发红包,我都不会介意。而且一般这种红包数量都很少,不想填的人不会因为红包而被打动。”他还补充道,“我少数时候会懒得打开填表,但如果领了红包,不帮忙便觉得不好意思”。

(文 / 袁 梦)

让人发愁的群信息

4月17日晚,看着微信聊天页面上红红的小点,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梓(化名)点开几个群名片,按下“删除并退出”键后,瞬时觉得心情舒畅多了。

2016年元旦晚上,张梓正在宿舍写稿,突然手机的信息提醒声不断地响起。张梓打开手机一看,原来微信上不断有人发来祝福信息。张梓一一点开每一条信息,尽管知道这些信息大多是群发的,但碍于面子她还是一条条地回复,哪怕只是发个表情。回复完这些祝福的信息后,张梓发现时间已经过了近一个小时。“唉,看来今晚又要熬夜了”,张梓无奈地叹息,将手机设置成飞行模式。

完成稿件时已是凌晨,张梓原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但就在恢复手机的正常模式后,微信又开始“信息轰炸”。除了一些群发的信息,张梓吃惊地发现自己已被拉进一个群聊。两小时不到的时间,这个群的聊天记录已有三百多条,并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张梓点开群聊,才明白是她高中的语文老师把她拉进此群。但让她感到疑惑的是,在这个微信群里,除了她的老师,其他人她一个也不认识,群里的话题她也不感兴趣。张梓原本想直接退出群聊,但考虑到这个群的人数不多,又是老师拉进来的,碍于情面她只好暂时屏蔽了该群。

除此之外,寒假期间,某分期购物的高校代理不知怎么样拿到张梓的微信,添加了张梓。张梓开始有点疑惑:自己平时从未尝试分期购物,也没有做过兼职,这人为什么会找上她?几天后,她更是莫名其妙地被拉进了高校代理群和兼职群,这些群每天都有数百条信息,其中包括部分兼职信息,但更多的是陌生人间的聊天与刷屏。张梓从不在群里发信息,但还是有不少人通过该群聊添加张梓,陌生人的信息轰炸让张梓感到很困扰,她最终选择退出群聊。

除夕夜,张梓与家人正在吃年夜饭,突然她的手机震动不停,长辈们都向她投来不满的眼神,这让张梓感到很尴尬,她马上把手机调成静音模式。吃完饭后,以为有急事的张梓忙打开手机,但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竟被一个关系一般的高中同学拉进群聊,被要求帮忙填问卷!张梓很无奈,在填完问卷后默默地退出了群聊。

“其实我加入的大多微信群都已经被我屏蔽,因为我觉得群里的信息对我没用,我也没兴趣参与到其中”。张梓告诉我们,这些微信群基本上都是一些帮忙点赞,投票的信息,对实际交流的意义一点也不大。

(文 / 张雪君)

七嘴八舌 你怎么看?

活动发起人

对我而言,朋友圈是一个和朋友保持联系的桥梁,可以让我时刻了解到朋友们生活中的事情,算是一种了解外界的方式。同时,因为外联部工作的需要,我不得不经常在朋友圈求点击,刷阅读量来拉赞助,但朋友圈里都是比较熟的朋友,他们一般都会帮忙点击或是转发。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炯炯(化名)

我之前因部门工作需要在朋友圈发布了一个关于羽毛球赛的调查问卷,因为问卷调查的制作平台可以为我们提供数据分析的信息,便于我们之后的决策。但我感觉帮忙填写问卷的人并不多,比较亲密的朋友才会帮忙。我觉得朋友圈本应是让朋友更加亲密的平台,但现在随着微信好友越来越多,真正想关注的朋友的动态反而被泛滥的信息淹没,加上朋友圈老是被微商、投票、转发等刷屏,朋友圈开始变了味。

——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 张思颖

愿意帮忙的人

我觉得帮别人填问卷只是举手之劳,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如果是要好的朋友,自己还会帮他们转发或者拉票。有些人会在请求帮忙前给我发一个红包,但我帮忙并不是为了区区几分钱的红包,而是因为自己之后也可能做一些问卷调查或者投票的事。换位思考,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帮助自己,对于有些投票需要先关注公众号的,我会在投完票后取消关注。

——广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麦宝芳

我身边通过微信发调查问卷的情况比较普遍,大家将心比心,互相帮忙而已,而且朋友圈里都是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他们也乐意帮忙。我常常会在朋友圈里看见那些晒美食或是运动打卡的人。我觉得朋友圈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所见所闻、观点看法的地方,我乐于在上面分享。

——华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满彩萍

没有转发的人

我很不愿意在朋友圈中看到太多求转发、投票、问卷调查之类的信息,我会抵触并自动忽略这类信息。我也理解有时候人们转发信息或问卷调查是不得已的,但他们也可以单独开个小群来进行这些活动。当然,如果好朋友叫我帮忙转发,我也会帮忙,但现在有些公众号需要先关注才能参与投票,我觉得好烦。现在朋友圈越来越乱,还会出现谣言集体刷圈的情况,我能做的也只有明辨是非,坚持自己的主见。

——广州大学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温帝鑫

一年前,我的朋友圈里都是真正的朋友,但现在因为部门工作原因我不得已添加了很多陌生人。我也经常在朋友圈里见到各种求转发或者投票之类的信息,我觉得这些信息很烦但我不会反感,因为这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天需要转发一些信息,不过其他人没有帮忙的义务。我通常会看我和求助我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件事情的紧要程度来决定是否帮忙。

——广州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卢肥坚

(文 / 方庭忻 钟柳洁 袁 梦 张 玲)

老师建议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纪德君教授了解,现在微信用户以大学生和白领为主,而超过一半的用户年龄在19到30岁之间,年轻人使用微信的比例占到80%以上,几乎覆盖了中国最主流的移动互联网人群,“只要有手机的人一般都会用微信”。他也指出,当今大学生如此喜爱微信的原因主要是其拥有强大的社交功能,大大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或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

首先,微信作为一个虚拟的沟通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快速便捷地进行人际传播,维系社会关系,“我们新闻学院的老师也有建一个微信群,平时有什么重要的消息都会在微信群发布,”纪德君说,“另外我还加入了一些领导群,有时领导们要做一个决策,如果大家跑去开会太费时间,我们会在群上进行沟通并作出定夺”。甚至有些人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扩展交际范围,积累人脉资源。除了沟通的便捷性,微信所附带的信息分享功能如朋友圈,也是吸引大学生们经常关注微信的一大原因。

但纪德君也提出,现今大学生对微信的愈发依赖正是因为其的便捷性。他说:“现在的大学生患上了微信‘强迫症’,如果过一段时间不看微信好像就会错过什么东西,这最终导致微信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闲暇时间,让大学生出现了时间碎片化、浅阅读和关注力不集中等问题”。纪德君担心,如果大学生不认清微信的负作用,不仅他们的学习和作息规律将受影响,而且不利于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深度思考的加强,甚至会弱化大学生在面对面情况下的实际交往沟通能力。因此,纪德君建议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微信,既承认它的便利也要看到它的不足,懂得善于控制自己使用微信的时间,方为上策。

而对于“大学生容易被微信投票、填写问卷等各类活动人情绑架”的问题,纪德君院长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也不够正确,才会在使用微信时轻易被别人左右。”纪德君表示,人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当别人希望你帮忙的时候,你要有自己的判断:若真的觉得这个活动举办得好,你当然可以参与点赞和投票活动;但如果你觉得这个投票没有意义或是不认同对方的做法,那你为什么要帮他投票呢?他指出,真正的朋友应是通过交往互相促进的,但在微信的朋友圈中,真正能称得上是朋友并不多。如果请你帮忙的人因为你一时的拒绝而不再与你交好,此类人不交也罢,“大学生不要为了交往而交往,在面对他人请求帮助时,自己也要有一个自己的基本判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文 / 方庭忻)

(本版统筹:方庭忻 助理编辑:陈宏花)

注:本文刊登于2016年5月18日第328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解读】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一条:【学习】加强学生新媒体的管理和引导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