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这首歌唱道:“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还你岁月长留。”时光飞逝,亲情仿佛也在渐行渐远。
小时候,你总爱趴在爸爸宽厚的肩膀上,依偎在妈妈柔软的怀里,小手一刻都离不开爸妈让你倍感安全的大手;长大后,你偏好在微信群上谈天说地,活跃在各种热闹的聚会、丰富的社团活动中,爸妈想跟你聊多一句时你却嫌啰嗦,总托辞说自己“很忙”。当你在长大,爸妈在变老,岁月无法长留,你让亲情渐行渐远了吗?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趁着此政策的实施,部分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打算孕育第二个孩子,一个主要原因是当自己的长子离家求学、工作、成家时,他们能有多一个孩子陪伴在身边,从而降低自己的孤独感。当子女陪伴在父母身边时,家中充满着无限温情。但当大学生雏鸟展翅,飞离家巢时,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多是聚少离多,父母的“思念病”渐渐加重。
林中升妈妈陪女儿从宁夏坐了4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广州,两人终究还是到了告别的时刻,泪水不断在林中升妈妈的眼眶里打滚。14级人文学院的林中升是名宁夏姑娘,一心冲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戏剧影视方向,千里迢迢来到广州。孩子为理想而奔赴远方,为人父母者自然感到欣慰,但亦难免会心生不舍、悲从中来。送女儿上大学,也是中升妈妈第一次来到广州,但她全然没有游玩广州的心情。中升妈妈在大学城待了三天,不敢去打扰女儿,但又想在离她最近的地方陪伴。“放心吧妈妈,我会照顾好自己”,即便懂事的女儿给了她最窝心的鼓励,可是内心的坚强终敌不过告别时的痛苦,“从学校到机场,从地上到天空,我的泪水洒了一路”。中升妈妈站在女儿面前,不争气地落泪。
今时今日,电子通讯已非常发达,可谓天涯若比邻,但血浓于水而弥足珍贵的陪伴,有什么能够代替呢?女儿读中学时,因为学校离家里近,她每天都能回家,因此中升妈妈可以悉心照顾她的起居饮食。自从女儿离家上大学后,中升妈妈很不适应没有她的日子。她每天做好午饭,都不由自主地摆好三双筷子,却突然想起家里只有自己和丈夫两人。哀伤悄然爬上他们斑白的鬓角,两人不禁边吃饭边流泪。每天晚上,中升妈妈会习惯性地看手表,希望时针快点转到10点,因为那是女儿读中学时,每天下晚自习回家的时间,但现在即便到了10点,女儿仍在远方。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舐犊情深,思念岂止于节日。“我对女儿很是想念啊,不仅仅是节日,更是每一天”,中升妈妈说。
同样,15级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阎思皓亦远离家乡宁夏,来到广州求学。游子的衣食住行,都会是父母离不开的牵挂。思皓妈妈说:“每逢周末、节假日,看到别人一大家子吃饭时就特想孩子,总觉得她在外面吃不好。”她还回忆起第一次陪女儿来到广州的心情,“说实话,从广州南站坐番52去学校的路上,我落泪了,我心想,我怎么把孩子送到了这么远的地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思皓妈妈坦言:“离开时心里也特不好受,但忍着没哭,想着连我们都哭了,会更加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依靠。”
为了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不少父母选择掩藏自己的思念之情,以免孩子萦绕对家的牵挂。来自广东药科大学的魏燚燚家住广州番禺,中学时期她每周会定期回家,但上大学后,回家次数的间隔因路途的遥远而被拉长了。对此,燚燚妈妈表示,自己以前习惯了女儿每周回家,现在每逢周末,若看不到女儿的身影,心里有点若有所失。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心有千千结,却情怯不敢言。“女儿已经有两个月没回家,”燚燚妈妈说,“这两个月她忙社团的活动,回不了家,特别想念她,打电话都不敢提回家的字眼,只能鼓励她好好学习,好好忙社团的工作,因为怕她更想家。”而每逢目睹女儿回家后又离家时,燚燚妈妈心中便百味杂陈,“虽然自己明白求学的重要性,但心中依然会有点不舍”。
大学生与父母的24小时
你可曾发现,不论是事务的繁重,还是因为距离的遥远,大学生们陪伴父母的时间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对此,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与看法?
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学院的黄同学现在从事外贸跟单工作,平日工作繁忙,有时甚至无法保证一个月回一次家。“工作不像大学生活那么自由,太忙的时候就算妈妈打电话叫我回家,我也只能先说忙完就立刻回去。但在学生时代,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可以回家,加上有长达一两个月的寒暑假,陪伴爸妈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工作后,黄同学回家的次数少了,她待在家里时间也短了,但正因如此,她特别珍惜每次回家陪伴父母的机会,“以前,我回家总爱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但现在,我会多跟爸妈一起看看电视、下棋或者逛街。”在外工作,黄同学一旦听到父母不舒服的消息,就特别想回家,无奈工作繁忙,只能熬到最近的假期再赶回去。每逢此刻,黄同学就格外难过,尤其为自己不能陪在父母身边而感到不孝。
黄同学上大学时,父母常常会给她打电话,嘘寒问暖,事无巨细地叮嘱着,凡是她的事情父母都特别紧张和上心。但工作后,父母的来电少了,只怕阻碍到她的工作。“工作之后,我经济相对独立了,爸妈不像以前过问我那么多事情,我反而会常常关心照顾他们,”她说,“另外,他们现在更多的是跟我一起商量事情,而不是要求我按他们的意思去执行。以前他们是家长,现在更像是朋友。”深感自己在家的时间少,比起学生时代,如今她更愿意主动打电话给父母,希望通过电话得知父母的近况。
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14级学生季同学,家在遥远的安徽合肥。尽管她在大学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不像已毕业的黄同学被繁忙的工作缠身,但由于异地工作的父母只有周末才回家,哥哥又在天津求学,所以一家人只有在她寒暑假时才能同时聚在一起。不多的相聚时光让每一名家庭成员都非常重视彼此。有时,学校放小长假,季同学会不顾舟车劳顿之苦,坐19个小时的火车,来到父亲的工作所在地。同样地,她的父亲一定会推掉当晚所有聚会,抽出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吃饭、聊天。“我希望以后可以回安徽工作”,季同学非常坚定地说,“毕竟我的爸妈渐渐老去,他们需要我,现在我因为路途问题不能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所以我希望以后可以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从而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
让我们算一道“亲情计算题”——假设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父母在一起?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
假设父母还能活约40年,若能天天见面,自己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就是365×40=14600天。一年以52周来计,若一周回家两天,就是2×52×40=4160天,约10年;若一个月回家两天,就是2×12×40=960天,约3年。若身处外地,只有过年时回家7天,就是7×40=280天。上述算法还没有减去应酬、聚会、睡觉等时间,就是说自己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还更少。这样的答案让人感觉残酷,又如此现实。
年轻的我们总以为陪伴父母的时间还有很多,总以为孝顺父母可以“延后”,但亲情的账从来不能“精打细算”。《时间都去哪儿》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莫当父母的眼睛再也看不清你窝心的笑脸,莫当无情的岁月爬上父母的脸上时,才发现亲情的账越算越心酸。
土木与工程学院研二的李同学住在离校不远的顺德,驾车回去仅需40分钟车程,但他回家的次数不多——平均1至2个月才回一次,他却直言“自己回家的频率已很高”。谈起不回家的理由,他表示一来自己没有回去的必要,二来习惯了在校生活,而且在不回家的周末他也安排了丰富精彩的活动。“到现在为止,我住在学校都6年了,习惯了离家”。在校时,他亦甚少主动与父母联系。
不回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吗?“其实父母应该是怕我来回跑多了会累,而且我们双方似乎都习惯了我不回家”,14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赖同学表示,自己少回家的原因是父母总叫她不要回去。她住在不远的深圳,若坐高铁约用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家,不过,她一个学期回家的次数也就两次左右,主要集中在假期稍长的节假日,周末基本不回去。
对于造成亲情遭到冷漠的因素,任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老师邵小文说:“总体而言,我认为亲情的维系离不开直接交流,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可避免造成人与人面对面直接的交流减少,利用通讯设备等间接交流成为趋势。”她从哲学角度说,如今社会原子化加强,大学生开始从家庭这一基本单位“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在这情况下,一方面,他们对家庭的依赖减少;另一方面,独立意识使他们不愿意与亲人分享太多自己的想法,以免亲人为自己操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庭成员的亲密性下降。
而任教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的教授程潮从社会变化的角度,解释了造成亲情遭到冷漠的原因。他认为,首先,传统文化观念的改变是导致“亲情缺失”、“亲情冷漠”出现的重要原因,“传统社会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今社会在全球化影响下,传统观念被各种新式观念冲击,导致亲情观念变弱” 。其次,接受讯息不对等所产生的代沟,影响亲子双方关系。程教授也说道,随着当今社会变化迅速,信息更新越来越快,年轻人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信息变化,而父母一辈则不然,故双方在交流上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和代沟。同时,程教授提到一个词“情感替代”,“在过去,人们圈子小,圈子内的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繁,所以感情真挚;如今随着朋友圈子越来越大,情感便会变得淡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投入了大量的感情在虚拟世界中,因此原本为父母付出的情感便被替代了”。
孩子与父母分隔两地,空间上的距离是否成了他们维系亲情的羁绊?14级外国语学院的王同学来自山西临汾市,一年只能在寒暑假时回家,也就是说上大学至今,他仅仅两次回到家里看望父母。但空间的距离阻挡不了他跟父母的沟通与联系,比如王同学常常与父母打电话、在微信聊天,让父母感觉到他就陪伴在自己左右。每逢中秋、元宵等与团圆有关的节日,他会和父母进行视频通话,以此来“团圆”。尽管和父母聊天的内容一般是日常琐事,他也会很耐心地回答,“我不是一个爱表达的人,很少用直白的语言向对父母表达关心,但我会多和他们聊聊天,让他们知道我很在乎与他们的交流,以此表达我的关心。”
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每天都抽一点时间与父母联系,长久下来,点滴的沟通亦可汇聚成恒久的温暖。15级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林同学是独生子女,她担心自己上大学住宿后,一向以自己为生活重心的父母会太寂寞,因此在校时,每天晚上跟妈妈聊电话,以保持沟通交流是她固定要做的事。“我觉得以后自己也要保持与父母每天一通电话的习惯,就算再忙,抽出10分钟时间打电话总会有的。我不想因为自己离家上大学住宿了,就减少跟爸妈的沟通”。林同学每个周末必定会回家,即便好友的热情相约都无法让她舍弃回家的机会,她说:“我盼了整整一个星期,只有周末两天可以待在家,怎么舍得不回去呢?”回家以后,她倾向把时间更多地花在陪伴父母上。无论是跟父母一起爬山还是在家里看电视,她和父母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家时,他们嫌我吵,但是我回学校之后,他们又嫌家里太安静”,她有点感慨地说。
为了将来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有些同学选择未来留在家乡工作。林同学对于以后的工作地点,表示一定会选择回家乡:“虽然在广州工作机会多,但我还是想工作的时候可以每天回家。因为出来工作后,没过多少年自己将会出嫁,到时候回家的机会更加少。”也有同学希望用自己将来的成就弥补现在陪伴父母的缺失。“为人子,却不能待在父母身边为其添衣加水,无论如何都觉得有些对不住父母,”王同学愧疚地说,“但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的分离,实质上是在为以后更好地孝顺他们而做准备。所以,现在就应该努力深造,拿出好成绩作为对他们的弥补。”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里的这一句话感人肺腑,如今,父母正目送你的离开,他们对你的关心和呵护却从未离开,请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让亲情渐行渐远,送走亲情最初的温度。
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自私的无私,一种不为公的舍己。这种骨肉之情若陷于盲目,真可以使你为孩子牺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你成长的过程中,我妈妈、你阿嬷说的这句话,随时在我心头。不把你宠坏,是我做爸爸最基本的责任,是对你的责任,也是对将来要跟你相处的人的责任。诚实地说,这份责任很重,也很难。疼爱与宠坏,常常就只有那么细微的分界,我怎么可能装得出对你严厉严苛的态度呢?我真的了解了,妈妈当年可以那样宠小猫的轻松心情!
注:本文刊登于2015年12月16日第318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