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聚焦今朝,我校迎来了新一批青年才俊。伴着金风艳阳红花硕果,带着父母的叮嘱,怀着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2017级新生踏入了广大,开始新生活。他们将在这里出发,开始人生中最美妙的旅程,他们将在这里腾飞,追随心中永不放弃的梦想!一曲曲委婉真挚的旋律,都是他们内心最热诚的向往;一笔笔绚丽的色彩,都是他们最灿烂的青春。在广大,有名师,有兄长,他们对新生有着怎样的期许和建议?四年广大,新广大人对大学生活又有着怎样的畅想和期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希望迷茫的你们听得老师一记忠言后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工程结构与抗震减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隔震减震与控制学会主席、现任我校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
年轻时我就树立了远大志向,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出过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敬,体现人生价值。要成为这种人,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明确奋斗目标;二是要为之不懈奋斗。我们广大学子不仅要德才兼备,更要有家国情怀,有心气、有志气、有勇气!
大学是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如果在这一阶段确立了人生的目标,就要勇往直前。同学们要珍惜机遇,成为广州大学优秀的学生,让广大为我们自豪,更要为广大争光,为国家争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我校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我的数学研究道路影响颇深,同学们做创新、科研和研究时一定要找大师的著作,学习他们的思路和方法技巧,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教育数学”这一概念,我从开始思考到提出说法用了15年,从提出说法到获得认同又用了15年;在“重建三角”这一教学领域,从发表文章到正规的教学实验,用了32年;微积分不用极限,基本想法的形成则用了50到60年。做学问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很多数学问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解答。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现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大学是同学们实现梦想的起点,是确立人生观的地方,也是最青春最自由的时光。适应大学新生活是进入大学生活的第一个课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与人沟通,要懂得尊重别人,以诚待人,就会同样赢得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帮助。
我的日本导师曾经问过我什么是成功,我以为成功就是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而导师却说“成功就是你每一天都比昨天学到了一点新知识,或者一点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你就是成功的人”。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珍惜青春时光,要努力学习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自己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广东省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特聘审稿专家,广东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负责人,现为我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学四年,要弄清“无知”和“有知”的关系。大一时你们不知道自己知识的短板,这是“无知的无知”。到了大二,随着专业课学习加深,对无知有了自觉,你们便到了“无知的有知”的阶段。大三时知识框架也比较完整,但缺乏社会评价,即是“有知的无知”。但大四时写毕业论文,你便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何。是含碳量很高的钢?还是煤渣子很高的钢?这时便能见分晓。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是有效利用大学四年时间的黄金水道;老师治学的方法态度也是学生受用一生的黄金储备。要追着老师学,赖着老师学,看到好老师要追着不放,这样才能做到“遍访名师,广纳知识”。
我送给各位一句话,“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经常摆着胸脯要立志的人,往往最没志气。我希望你们要结合社会发展、专业规范、个人兴趣与才智特长定好自己的目标,有了具体化,可操作的计划之后,敢于执行,这样才能充实地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
前人种下桂花树, 后人树下好遮荫。师兄师姐们的建议定能为你们的大学生活指明道路。
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高中主要是老师讲授考纲内特定知识,学生只需掌握这部分知识便可应对考试。而大学老师一般以讲座形式授课,同时伴有小组合作汇报,课程围绕专业开展,涉及多方面领域,发展视野较强。“新生要弄清大学和高中的区别,以便更好地转变和适应合作与独立思考兼有的大学学习模式。”十佳学生梁嘉齐说,“与之相应的是自制力的提高,要在学习懈怠时及时作出调整。”
对于大学的学习,十佳学生钟绮穗补充道,“理科专业的学习会更注重实践。”平时的她大多时间都放在实验室上。在别人看来枯燥无聊的实验对她而言却是有趣的。“每一次实验失败都是一次经验的累积。”钟绮穗说,“每当成功完成一个实验时,我都会有一种付出得到回报的成就感。”
为了更好地利用大学四年,提前做好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梁嘉齐建议,同学们可以结合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再着手规划;如不明确,就多和同学交流、或学习前辈的做法。钟绮穗则说她的导生给予了她很多的帮助和建议。“前人的经验能让我们少走弯路,”她感慨道。
大学社团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社团工作能结识更多的朋友,锻炼自我能力。钟绮穗在大一加入校组织部和院学习部,接着成为院学习部部长和学生会主席。为了做到学习社团两兼顾,她表示首先要明确什么事情更重要,然后合理安排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往前排,次要的后排,实在不行就砍掉一些娱乐时间。挤一挤,时间总是会有的。”
刚入大学,新生在面对五花八门的社团招新会感到迷茫无措。现任校学生会主席的陈天朗建议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且尽量避免重复性质的工作。另外,他还特别提示大家,要社团学习两手抓。从刚开始的兼顾社团和学习的忙乱到逐渐学会合理分配安排自己的时间的从容,陈天朗希望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让新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我校正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对学生提出了“视野开阔,能力发展性强”的期待和要求。对此,梁嘉齐认为,尝试全新的不同的事物是开阔视野的一个有效方式。她建议新生不仅心态上要开放自己,行动更要跟上:“例如,我不会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我还会去学习其他东西,文体、技术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是我坚持的动力。”
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5届学生陈祺环是我校首期创业精英班学员,现为广州毛毛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大学时期,出于对创业的兴趣,他在专业学习之余积极参加了各类创业比赛,还选择加入了由我校创业研究院开办的创业精英班。“我在创业精英班里收获了很多,宏观上来说主要是构建了知识体系。当然,仅仅积累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长远来说,构建稳固的知识框架,在将来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快速成长才是最大的收获。”
创业之路总不会一帆风顺,陈祺环也曾碰过许多壁,但他把每一次的碰壁都当成是他积累资源,开拓眼界的机会。有人说,创业需要勇气、机遇和能力,而陈祺环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懂得承担。“创业是一件对结果负责的事情,决策背后的所有后果都要自己承担的,所以你会变得更加谨慎、认知能力会更强,这就是所谓的承担越多,成长越快。”
在适当的年纪做适当的事情,不要荒废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学业至上,课外活动积极参与,不怕失败,不求功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梁嘉齐
很多人高考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憧憬着大学没人管,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其实大学并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为自己梦想努力奋斗的起点,我们都不应该在起跑线上松懈,更应该赢在起跑线。——钟绮穗
工作是需要一件一件完成的,若完成不了,就咬咬牙坚持下来。学会坚持,别在需要努力的时候选择安逸,抓住磨练和提升自己的机会,珍惜大学四年里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大学不留遗憾。——陈天朗
“没有人一开始就有勇气、机遇和能力的,只有学会承担这一切,才能逐渐拥有勇气、机遇和能力。”——陈祺环
世界之大,相遇即是缘分。你为何会选择广大?初到广大,你对广大的初印象又是如何?
9月8日,工商管理学院17级新生陈伟健坐上了离开甘肃的火车,准备到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开始他的新生活。在长达十小时的漫漫路途中,他的心情十分忐忑。选择离家千里的广大,其实源于他是个广东人。由于生在广东的父母早年到兰州创业,陈伟健也出生在兰州,但他却总想着“寻根”。“算是一种思乡的情怀吧”,他说。填报志愿时,广大相关公众号上内容丰富的宣传,让他对广大的印象极好,心生向往。
终于到达了小桂花,面对陌生的环境陈伟健还是难免紧张,食堂的食物也清淡得有些难以适应,但导生师兄师姐的热心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的友善交往,让他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期待。面对自由的大学生活,陈伟健决心安静学习,并加入自己憧憬的吉他协会,“学好也要玩好”,这是他眼中最理想的大学生活。
化学与化工学院17级新生李相睿则表示,他选择广大,更多是出于一种情感的牵引。早在高中时期,他就开始与广大结缘。引导他选择广大的最重要原因,是他在高中社团里结识的一位优秀的师姐。这位师姐如今在广大物理学专业就读,成绩排在专业前三,是物理学专业17级的导生。师姐一直待他如弟弟一般,为他解答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困惑。于李相睿而言,她如同一盏明灯,“她选择了广大,也在广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觉得我也能跟着她的步伐,在广大走出一片新天地”。高三寒招时,他留意到一位广大师兄骑公路车,恰好他是这方面的爱好者,于是心里对广大也就多了几分偏爱。在众多学校中,他也只拿了广大的明信片,至今还放在家中珍藏。李相睿感叹,是这些奇妙的机缘巧合让他最终来到了广大。
选择学校时,李相睿就把自己未来的规划纳入了考虑。他表示,一方面,广大正在建设高水平大学,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相信自己会在这里享受到更多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他希望能把大学作为一个提升自身爱好的平台,于是把目标放在了社团生活丰富的广大。谈及对未来的计划,他说自己会坚持高三的学习习惯,劳逸结合,平衡好学习和娱乐,以师姐为榜样,争取在专业名列前茅。在社团方面,他打算加入广大自行车协会,继续学习前辈们的技术,参与各种赛事,并结识更多的朋友。
(供稿:刘婧妤 董泽扬 黄颖妍 吴婉怡 制图:叶翠妍 统筹:李莹颖)
注:本文刊登于2017年9月15日第356-357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