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校园】“访学号”:随梦到远方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7/07/05

访学项目有名堂

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我校提供国内外访学项目,把 “人心向学”的校风学风融进“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中。

国内第二校园访学项目以学院为单位,访学院校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北叩清华北大之门,东赏复旦厦大之光。“第二校园访学”形式多样,参加访学的学生可以旁听课程、参观图书馆实验室、举行座谈会、访问名师和学术科研机构、接触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阅读校史资料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国外访学项目以个人形式报名。学生们可在英国剑桥大学入住花园式学生宿舍,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领略枫叶之国的风土人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聆听著名学者的讲座,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与校园文化实践……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访学院校。

国内外访学项目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多的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在访学途中,学生也能在交流学习中受益,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自身的学习目标以及制定人生规划。

莘莘学子,走向五洲大洋

从广大出发,奔赴另一所国内或国外高校,读不一样的书,看不一样的风景,去邂逅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便是访学的魅力。访学日渐成为学校鼓励学生“走出去”的桥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再拘束于时空。搭乘“访学号”列车,聆听学生讲述访学的故事,感悟一段广大学子寻梦远方的情怀。“百舸争流/我们奋楫直上/莘莘学子/走向五洲大洋……”广大学子的追梦赤子心,从访学开始。

自穗赴京,南客北梦

2016年11月19日,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陈立扬从广州出发,坐上了开往京城的列车。作为我校人文学院第二校园访学团的一员,陈立扬与他11位伙伴一起,满怀激动与欣喜,共赴一场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七日之约”。

初到北师大,红砖绿瓦,层台累榭,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是陈立扬对北师大的第一印象。漫步校园,讲座信息琳琅满目,朗朗书声不绝于耳,文学院浓厚的人文气息散发着触动人心的魅力。他仍然记得,在宋词选读课上,师生间对答如流,自己却几次哑口无言。“我本以为这是文学院的专业课,后来才知道,这竟是一节选修课。”陈立扬感慨良多,“他们的文学素养比我这个中文系的学生还要高,这着实令我羞愧不已,可见学校真的非常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培养”。

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北师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了赶上《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嘉宾康震教授的唐诗选读课,陈立扬与同伴提前一个小时到达课室,但已座无虚席,高涨的学习热情溢满了整个教室。“学生或低头做笔记,或抬头看老师板书,一抬一低,整个课室的动作整齐划一,全都很专注。”现在说来,他依然颇为触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师大的老师正是如此。“他们特别有学者的宽广胸怀。”陈立扬说,“无论是不是他的学生,有问题去请教他们,他们都会非常热心、耐心地解答。虽然我们来自外校,但老师依然会非常热情大方地跟我们分享课件和资源”。

弹指之间,七日已过。带着眷恋不舍,陈立扬结束了忙碌又充实的访学生活。在南归的火车上,他的思绪随着窗边飞逝的景物一路飘扬:“以前我觉得做学术是关上门潜心钻研,现在我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他的观念在此次北师大之旅中受到了极大冲击,“以后想更多地往外走,多去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他逐渐明白,“天地之大”不仅是地理上的宽广,更是思想境界上的壮阔。回到广大,他开始学会“珍惜”——珍惜时间、珍惜机会、珍惜资源、珍惜感情。“在某些方面,广大并不比北师大差,我们赶上了好时期,我们一定要珍惜现有的资源和机会。”他的语气很诚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课上与老师及时地互动与反馈,课下与伙伴们踏实地钻研与求真。”

时隔183天,跨越2121公里,北师大访学之旅的回忆时常在陈立扬脑海里涌现。“上大学快两年了,去北师大访学是我做过最充实、最开心、最无悔的事。”谈及未来,他表示,会更加刻苦学习,坚定理想,继续追寻属于他的“南客北梦”。

枫叶国的进修之旅

去一所梦寐以求的大学,遇见几个才华横溢的伙伴,度过一段毕生难忘的岁月,这是很多人听到“访学”二字之后油然而生的期待。对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林萱来说,2016年暑假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访学的经历,除了给她带来生活与学习的改变之外,更多的是心灵的洗礼。

一个宿舍,六个女生,加上一间厨房便变得妙趣横生。林萱偶尔和舍友一块做饭聊天,亦有小家庭般的温馨。虽处异国他乡,却无莼羹鲈脍。融洽的宿舍氛围使林萱很快适应了UBC的生活,也让她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主修传播学和全球新闻的林萱坦言,国外专业学习更加注重实际操作。为了阐明发声的原理,老师让学生用B超仪器照在自己的喉咙上来讲解声带的位置,这让她觉得新奇不已。其中,一名叫阿努(音)的老师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会请BBC记者等媒体从业者为大家讲授传播方面的技巧与知识”,林萱说。更让她惊讶的是,阿努老师通过“邮箱轰炸”的形式给同学们布置作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几封邮件提出作业要求,并限时完成;也会让大家在推特或脸书上发布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这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使林萱的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升,每当她顺利完成任务后,当初的紧迫感便一扫而空。

“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块学习,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小组讨论选题的时候,林萱遇到了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师兄。在他身上,林萱学到了如何去尊重小组成员之间不同的意见——要事先了解小组成员对于选题的看法,再通过实地调研、询问老师建议等途径进行挑选。

国外访学的经历还让林萱对于“情商高”一词有了另外的理解。“情商高还体现在可以和不同族群不同国家的人和谐相处。”有一个马来西亚的访学项目志愿者懂英语、马来语、国语,甚至福州话。交谈之际,林萱发现他懂得许多大陆使用的网络用语,在语言的使用产生分歧的时候,这个志愿者会求同存异,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心生敬佩的同时,林萱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接触更多的事物。

新颖的教学设计、高效的小组合作和有趣的交际让林萱完成一次全面的进修。如今的她有了进一步“走出去”的计划,“我想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传播学,甚至在国外留学读研”。这一次访学仿佛成为她未来人生的前瞻,“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风景,了解更多的人和事,才知道世界上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是哪里”。

访学,幸运是你

“每天都有新的苦难,但也有新的有趣的事情在发生。”回想起自己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的访学生活,周雯莉不无感叹地说。她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12级国际班的一名学生,带着出国留学的憧憬和对自身能力的不确定,她在大三的时候选择了UCR的秋季学期访学项目,做出了第一步尝试。

访学的生活远没有她想的那么容易。与舍友作息习惯差异太大而严重影响休息,患了急性肠胃炎时身边没有可以照顾自己的人,由于时差而无法及时解决国内学分转换出现的问题……这些琐碎的小事堆积起来,让她急躁又无力,却又必须咬着牙自己面对。所幸,访学得到的收获远远多过辛酸事。

在UCR,经验人士的课堂分享,各国同学合作的小组讨论,与当地人一同参加的感恩节晚宴和万圣节游行等等,都是贯穿她整个访学时期的趣事。即使只是简单的日常饮食,她也抱着一颗“尝新”的心。“第一次吃炒仙人掌茎,我破开圆鼓鼓的仙人掌吃到了里面清甜饱满的果肉,”她抑不住笑,“简直幸福得泪流满面”。

“尝新”这个想法不止体现在吃这方面,周雯莉在访学中一直不断地尝新。她努力为自己争取奖学金,参加芝加哥华人校友交流会的资格,进入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参与Caterpillar导师制项目等。“身在国外,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决定,并对此负责。”她所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在美国颇具竞争力,面对众多比她厉害,比她还努力的小伙伴,她不知不觉变得更进取。“大家都在努力,如果不为自己争取机会,就跑不赢别人了”,周雯莉正色道。

如今周雯莉在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攻读研究生学位,正式实现了“走出去”的理想。她认为,UCR的访学经历给予了她充分的力量,不仅是学习方面硬实力的变化,更多的是心态的转变。“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处理矛盾,学会接受并融入新的文化和信仰,学会为了证明某个观点而在各个信息源中寻找支撑数据或论述。”环境的不同,激励她跳出习惯的框架,面对并珍惜每一次看似平常的挑战。开阔眼界不再是教科书里一板一眼的例子,而是每个人对自身的再塑造。这种静水流深的力量,或许才是周雯莉在这几个月的生活中得到的最大的馈赠,让她确信了自己的才能,坚定了走向更广阔世界的目标。

总结这段经历,周雯莉用得最频繁的一个词是“幸运”。“很幸运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幸运得到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很幸运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社会人士中看到不一样的故事,得到了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和鼓励。”很幸运,这段访学经历,让周雯莉更加靠近理想的自己。

“升级版”访,你准许备好了吗

为完善日后的访学项目,学校特地向部分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人文学院16级的王同学从华东师范大学访学归来,她认为像上海这类一线城市伙食费非常高,“虽然学校出了住宿和交通费用,但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还是造成了一定负担”。她还建议,访学的高校不一定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希望学校能组织学生去更多有特色、更多样化的学校。曾到北京体育大学访学的体育学院14级学生郑同学坦言,北京和广州两地气候差异明显,“我顾虑的是访学过程中会不会因水土不服而引发急性疾病”。尚未去过访学的外国语学院15级学生劳同学认为此前的访学项目宣传力度不够,自己对学院的访学项目并不知情;工商14级的李同学则建议访学成员的选拔应该从多方面展开,除了关注成绩,还可以适当参考学生在校内活动中的表现。

对此,分管访学工作的校长助理李毅教授耐心回应了学生的看法。他坦言,在国外访学项目较为成熟的大环境下,将会着重发展国内访学。学校将会在一定限度内尽可能加大访学的资金投入,拓展访学学校的范围和名额,使访学这一活动惠及更多同学。“我们会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同学知道并了解访学项目。”他也希望有意参加访学的同学们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心理准备,在南北相差甚远的生活环境中,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并全方位体验别人的校园学习生活,值得每一位同学深思。“访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能够开阔学生的学术思维,寻找新的学习研究方法和形式,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作为一名广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访学,以严谨踏实的心态对待访学。”他表示学校的访学项目将会向规模化、体系化发展,鼓

励更多学生“走出去”。

(供稿:学生记者 刘婧妤 董泽扬 吴婉怡 李莹颖陈香伶 袁浩欣 )

注:本文刊登于2017年6月5日第353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校园】四年之约 我的大学
下一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之源、民族之根和安全之本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