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校园】吾心之中,桑梓之变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李莹颖 董泽扬 黄颖妍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7/11/10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五年来,人民的生活在不断改善,老百姓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指日可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就在点点滴滴。同样,我们家乡的变化也是一日千里。本期专题,我们专门采访了几名来自非发达地区的同学,且听听他们眼中的家乡有哪些变化,一同感受这些年中国的巨变!

美丽乡村——吾乡之变

从县城下了大巴后,坐上家人的摩托车往村里驶去……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里,阵阵清风扑面而来,偶尔几声清脆的鸟啼,旅程的疲惫似乎也随风而逝了。沿路是幽静的小道,一个个小乡村坐落两侧。此时,小村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仿若看到身穿白纱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在夕阳的照耀下婀娜多姿。走近那山环水绕的村落,看见一望无际的稻田,便不难想象到了秋收时节,这片金灿灿的海洋会变得多么美不胜收。这便是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里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同时也是我校学生小铃(化名)的家乡。

近几年,“小山村”在环境方面,也迎来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

回忆起前些年村庄的风貌,小铃不禁皱起了眉头。县城里有条河流,特别脏,河水像浓墨似的,黑得让人打颤。河面上长久地漂浮着一层油,河面还躺着许多塑料袋、杯子等,垃圾成片。河水散发的阵阵臭味直往路过行人的鼻孔里钻,“以前我特别怕经过那里。”小铃说道,但让人糟心的是,尽管情况已经相当不堪,还是能偶尔看到一些镇民提着一大袋垃圾,“嗖”地一声,垃圾划出一道弧线,“咚”的一声,坠入河里……

但在今年暑假,小铃回乡探亲时发现,昔日受污严重的河流竟然焕然一新。回家途中,小铃看到工人正在河上施工,对河流进行整改,而且拓宽了河道、修建了堤坝。她询问家中老人得知,有了政府的支持,河上开始放污水管道,河里的垃圾和那些被污染的淤泥皆被清理干净。至今,河道施工已经完毕,河水不会再散发恶臭了,水也变清澈了许多。“虽然由于之前污染太严重,水并没有变得特别清澈,但是确实有了较大的改善,村风村貌也跟着变好。”她说着,语气舒缓了许多,并给记者描述了治理后的当地景致。潺潺河水在鹅卵石间欢快流淌,河岸采用原生态叠石加固,周边一派水清岸绿山美的田园水乡景象。

据悉,广东山区五市(清远、河源、韶关、梅州、云浮)中小河流治理取得新进展。至2016年11月底,348个治理河段,累计完成治理河长2705.93公里,提前完成年度计划240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51.77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5.41%。治理后的河流在防御今年台风洪涝灾害中,发挥重要的防灾减灾作用。

放假在家的每日清晨,小铃都会用垃圾袋把家里昨天的垃圾收拾装好,打上个牢牢的结,然后提着垃圾袋走到村里的指定垃圾堆放点。在那里可以看到,负责处理垃圾的工作人员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正在挑挑拣拣,埋头认真地给垃圾进行分类。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与其格格不入的,却是垃圾处理的原始落后。

近几年,为了改善人民随意堆放生活垃圾的情况,有关部门会在村道上放置垃圾桶,并要求村民把家里的生活垃圾用垃圾袋装好,统一放在指定的地点。此外,也会安排相关负责人员对垃圾进行管理,定时将其运走处理。小铃告诉记者,“这样的举措确实改善了以前我们把生活垃圾随便倒的问题。以前,我们都是就近把垃圾倒在家附近,常年累月就堆积了很多垃圾,经过时瞥到会觉得有点恐怖。堆积的垃圾在下大雨的时候还会被冲到农田,土壤也会因此受到污染。还有一些小孩子还去捡垃圾,赚零花钱。现在有了政府的措施就好多了。”不过由于垃圾投放点是设置在村道上,有些家庭会嫌远而不坚持把垃圾投放到那里。“像我家附近的那几户人家他们的垃圾袋就是废弃的,因为他们觉得倒垃圾跑太远了。”然而,小铃告诉记者,不遵守规则的人只是占了少数,大多数的村民环保意识仍在持续加强,并逐渐养成自觉按规处理垃圾的习惯。

(二)

在乡村,土地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发展之基,人们对土地的眷恋是永远不了的情结。在这个小县城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田地。小时候,每逢播种时节,小铃会帮忙到田里干活。那时田里主要的引水渠道很容易会因为长杂草,或者淤泥的堆积导致堵塞,基本上需要一年一通。“长了草的水渠很难通,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弄好,草牵扯着不好处理,每次弄完手都会起泡。”小铃回忆说,“而且下大雨的时候如果水渠排水能力不好,容易发生大水冲秧苗的事情,农民就得把冲破的大洞再用新的秧苗补回去。”这样的情况在近两年终于得到了改善,村里沿着稻田主要的水道用水泥修建沟渠,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引水、排水。“作为农民的子女,我确实感觉方便了许多,不用每次插秧的时候,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来疏通沟渠。这实在是一项利民工程啊!”

这两年,村里人自己的田和山都开始拥有合法证明,农民们都有了一个专门划款的存折,政府会根据人们田地的情况给予补助。十几年前,村里人对于山和地的划分是靠以前长辈们划分的依据口耳相传,比如以哪棵树为界限,左边是张三的,右边是李四的。但是有时候这种模糊的界限很容易出现错误,双方各执己见,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就容易出现争吵,而由于缺少白纸黑字的说明是很难去判断孰是孰非的。如今村民有了合法证明,属于自己的领地就有了明确划分,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除了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住房也是保障他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村里也开始了危房改造工程,包括外墙粉刷等。政府给予村民相当的补助完成改造工作。村委会也变得规范化了,改名为“公共服务站”,工作日的每个时间段都会安排人值班,以确保村民去办事时都能找到人。“以前办事基本是需要逐个到村委的家里找人,现在直接去服务站就可以了,更加方便村民,而且服务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更加友好亲切了。”小铃说道。

(文/黄颖妍)

“潜龙”已醒——河源龙川的变化

“潜龙”,出自《易经》第一卦乾卦的象辞,指潜藏的龙,可比喻有灵气但没有得到重用的事物。在我校学生邓萍(化名)看来,他的家乡河源龙川县亦如“潜龙”,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可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但放眼今日的龙川,“潜龙”已经“醒来”,一个崭新的龙川县正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成为新崛起的景区,这让在外的游子为之骄傲。

在家的时候,邓萍喜欢约上闺蜜,拿上手机去拍家乡新的道路,改造后的风景区。“家乡原来的样子就是大家想象中小城镇的模样,只有狭窄的街道和矮小的房屋。最近这几年家乡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道路拓宽了,也新建了许多高楼,大型的商场和企业变多了。”龙川县政府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投入资金修建旅游风景区,并对原有的风景区进行维修与改造。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观光游玩的好去处,游客纷至沓来,许多活动也选择在龙川举办,使得家乡的知名度大为提升。邓萍记忆犹新的是,2017年国际旅游文化小姐大赛在龙川县设置了分赛区,这对之前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龙川县来说实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变化很大的还有我就读的初中,之前叫做附城二中,就是典型的乡村中学,教学楼老旧,课桌椅残破。”邓萍想起读初中的时候,所有同学要拿热水壶到用煤做燃料的锅炉房去装水,吃饭要自己从家里带饭菜拿到饭堂去蒸,很不方便。老师也大多是本地人,上实验课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学校没有这种玻璃仪器,这是我自己做的”。同学们也找不到地方做实验,对化学现象的掌握自然是一知半解。体育器材也十分匮乏,几乎找不到完好的器材。

如今,就读的初中已经改名为老隆三中,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重新铺设的篮球场,修葺一新的跑道,让人眼前一亮。化学课上少了老师关于实验器材缺乏的埋怨,体育课上有的是同学们拿到心仪器材的欢声笑语。邓萍去了学校的食堂,去看看学校购置的饮水机,她很高兴自己能够亲眼见证家乡的教育状况飞跃式的发展。她用自己的手机,去拍学校的新面貌,跟曾经的同窗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道:“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而邓萍眼中的家乡龙川县,正继承着“中央苏区县”的光荣历史,尝试跳脱出所谓“土的束缚”,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发展教育,提高知名度,让每一位在外或工作或求学的游子,为之兴奋,为之自豪。

(文/董泽扬)

百里求学,润泽故乡

红砖绿瓦,窗明几净,看着母校几十年来的发展,李婷(化名)更加相信当初的“一意孤行”是一次值得的冒险。

七年前,李婷离开家乡东莞,来到两百里外的广州求学。硕士毕业后,她回到了幼时母校——东莞市企石镇东山小学实习。短短数月,熟悉的山水景色,唤醒了她过往的记忆。她毅然选择回到那个生她育她的小镇,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己之力。离开北上广,回到故乡,她从未后悔。身为家乡建设者中的一员,李婷用自己的所学润泽了母校,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故土。

初回家乡,一切都令人熟悉又惊喜。“以前家乡是泥土路,又弯又窄,一到下雨天就不想出门。交通工具是摩托车,有一次去外婆家没人送我回家,但天太黑连摩托车都没有了。”李婷回忆道,“如今镇里的都是水泥大路,有了公交车,私家车也是满地跑,村里人出行方便多了。而且我镇还在规划当中,地铁开通之后生活就更便利了。”说着,她还想起了小时候住的土坯瓦砖房,楼上的木地板在黑夜之中走起来吱呀作响,雨天“有瓦遮头”也无济于事……现在,放眼四周,高楼林立,开发建设的小区就有好几个。“近几年发展特别快。”李婷由衷地感叹道。除此之外,购物中心遍地开花,餐桌上的食物从“吃饱”向“吃好”转变,镇上的惠民活动也搞得风风火火……家乡的日新月异远远超出了李婷的想象。

李婷最后在故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这里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教育资源却一直告急。“是时代的号召让我回到了这里。”她说,接受了平台差异,抵抗了外界压力,李婷作为家乡变迁的见证人,同时也正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当中。

(文/李莹颖)

家乡展望

虽然目前村里的整改工程都做得挺好的,但是仍然有部分的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在村里种了很多速生树影响了村里的水源。政府曾经下发了一个文件是关于桉树林整改的,大意是说已经种了桉树的等到了砍伐期就要种上其他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树。希望这个能得到实施,还我们绿水青山吧!

——小铃(化名)

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而努力贡献,能提高我镇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养,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我将用我的一生来陪伴故乡的成长,像当初她哺育我时那样。

——李婷(化名)

我家乡一直是单一的农业化生产,还大量开垦山林,希望以后政府可以拓宽思路,发展更多样化的经济,比如旅游农业,把山林都退回大自然,打造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的村子。

——王琳琳

(供稿:李莹颖 董泽扬 黄颖妍 助理编辑:赫文慧)

注:本文刊登于2017年11月3日第361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条:【校园】四年之约 我的大学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