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一生宏愿:建造在地震中不倒的房屋--周福霖院士专访(1)
来源: 作者: 编辑: 发布日期:2004/01/06

我校周福霖教授自踏上唐山大地震灾区起,20多年来致力于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构筑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房屋隔震技术作出巨大贡献,近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1月5日,这是值得在我校历史上永远铭刻的特别日子--2003年度中国工程院增选结果终于揭晓,我校周福霖教授榜上有名,成为我校首位本校培养的院士。喜讯传来,振奋人心。这既是周教授个人的荣誉,也是所有“广大人”的骄傲;既是对周教授学术成就和学术风范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其“为老百姓建造在地震中确保安全的房屋”的追求的高度评价。为了这一心愿,他苦苦地奋斗了20多年。

踏上唐山:改变一生的研究方向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的自然灾害。据资料统计,仅自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就已有100多万人在地震中丧失了生命。周福霖对地震的巨大破坏性的真正认识是从唐山大地震的阴影开始的。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突袭唐山,几乎把这座城市移为平地。灾后第三天,时为机械部第四设计院优秀青年工程师的周福霖,作为设计院的代表奉命参加了中央赴灾区的调查团。踏上灾区现场的那一刻,周福霖的心被紧紧地揪住了??好好的一座城市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如今想起那种情形,他仍然心有余悸:“我印象最深的是,唐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整片楼房就剩下一个招牌,其它的房子都倒塌了。路上到处都摆满了尸体。整个城市真是满目疮痍(如下图、新浪网资料图片)。”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周福霖在断壁残垣中开展对机械部所属单位的建筑物的震害调查。为了全面掌握情况,他几乎跑遍整个灾区,甚至冒着余震时有发生的危险,辗转于瓦砾之中。有一次,他为了拍摄一栋建筑物受破坏的照片,爬到残缺的楼房上面。突然,余震发生了。来不及逃生,他情急之中只好紧紧抱住一根柱子。好在余震很快过去,他总算靠着这根柱子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说实在的,在赴灾区之前,我自己也是挺担心的,不过没办法,那是政治任务。到了地震灾区后,目睹了现场的惨状,经历过这些险情之后,对个人生死的认识就与过去不一样了。”其实,当时周福霖的小女儿出生还不到3个月,他完全可以有理由申请不参加调查团的,但他没有。

尽管调查工作进行得很艰苦,周福霖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天道酬勤,他的这种付出注定会有独到的收获。在一次调查中,他无意中发现2栋4层高的砖结构民宅没有倒塌,而是沿着地基以下的油毡防潮层滑动了40多公分。看到这一情景,周福霖的脑海刹那间闪过一个念头:“如果能建造这样在地面上可以滑动的房子,就能确保在地震中免受灾难性的破坏了。”

如果说在这次偶然的发现中,上述的想法还只是一道灵感的话,那么到随后面对灾区民众的责问时,这一念头就在他的心底化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了。“有一次开座谈会,灾民们当面指着调查团的人员责问‘为什么地震到来之前没有一点消息,为什么地震一来房屋都倒塌了。你们这些工程师到底是干什么的?’听到这些话时,我真的感到很惭愧。”这次经历使周福霖更加坚定了“建造在地震中确保安全的房屋”的信念。“可以说,唐山大地震改变了我的一生。此后,我就开始投身到这一研究方向的探索之中了。”

(新闻中心记者 朱玉尊)


上一条:建造在地震中不倒的房屋--周福霖院士专访(2)
下一条:龚允冲:倾心德育的南沙“守礁王”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