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建造在地震中不倒的房屋--周福霖院士专访(2)
来源: 作者: 编辑: 发布日期:2004/01/07

我校周福霖教授自踏上唐山大地震灾区起,20多年来致力于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构筑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房屋隔震技术作出巨大贡献,近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赴加留学:开启专攻工程抗震新技术之路

唐山大地震结束后不久,“四人帮”倒台,中国人民结束了“文革”十年浩劫的恶梦,开始迎来科学和教育的春天。与所有科研人员一样,周福霖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新的研究事业中。

结束灾区调查任务回到设计院后,周福霖在完成设计任务之余,开始思索工程抗震研究的课题。他走遍北京的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各种地震工程研究资料,发现国外已有一些学者进行有关房屋隔震的研究。1977年,在全国抗震工作会议上,周福霖根据唐山大地震的考察体会和自己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研究趋势,大胆地提出了“结构消能减震”的理论构思,这在国内是相当早的。

1981年,周福霖的结构抗震研究生涯迎来一次重大改变。经过选拔,他以优异成绩入选全国公派出国留学生,获准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导师是当时在国际工程抗震研究界赫赫有名的S.cherry和S.F.stiemer教授。

接下来的3年里,在导师的支持下,周福霖承担了加拿大联邦科学基金项目“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控制”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多种抗震减震结构构件低周疲劳破坏试验、大比例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新型抗震减震结构体系实验等多项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任务,这些研究后来集合成“房屋隔震消能新技术”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创立了“房屋减震控制新体系”,包括房屋减震新概念、新理论和新设计方法。1988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九届世界地震工作会议上,当他公开提出这些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时,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我国著名地震工程研究专家、科学院院士胡聿贤1983年到加拿大参加国际会议时曾与周福霖有过交流。1997年,胡聿贤院士在为周福霖的专著所做的序言里谈起对他的印象时说:“我到加拿大参加地震工程学术会议时,会议组织参观了周福霖和国外学者正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和消能构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我们当时还探讨了一些问题。近20年来,周福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为创立、完善和发展工程结构减震控制这个崭新的结构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为创立和发展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新体系、新理论和新技术方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此系统性地研究应用这一新技术,在我国为第一人。”

在加拿大完成硕士学位后,周福霖面临一次新的选择。鉴于他的研究能力及已取得的成果,导师希望他留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在研究所工作。而旅居加拿大的亲友也极力挽留他。然而,想起在唐山时立下的心愿,想起经历浩劫后百业待兴的祖国,想起这几年为支持自己作出很大牺牲的妻子及儿女,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国。“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民族感都是很强烈的。国外的条件不管多优厚,感觉上还是与在国内不同。加上当时国内确实很需要人才,我们在加拿大时,中联部每年元旦时都要派一名司长率慰问团来看望我们,介绍国内的形势,转达中央的期盼。每当这时,我们内心当中早点回国效力的愿望就愈发强烈了。”回忆当年的情形,他的话语变得有些哽咽,“那时国家对人才真是重视呀,绝大部分出国留学的人员都是想着回国效力的。”1984年,周福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和亲人当中。

上图:周福霖院士当年在加拿大留学时的留影

(新闻中心记者 朱玉尊)


上一条:建造在地震中不倒的房屋--周福霖院士专访(4)
下一条:一生宏愿:建造在地震中不倒的房屋--周福霖院士专访(1)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