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尝试做个准骡子 访《骡子和金子》作者、人文学院罗宏教授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4/04/23

罗宏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评论家,作家,获得广州市优秀专家称号。出版发表论著、论文、文学作品约200万字,影视作品300余部(集),获国家、省、市政府奖10余项。

编者按:今年2月,广东花城出版社推出我校人文学院罗宏教授的长篇小说《骡子和金子》,小说发表后在广东文坛及社会引起反响。3月24日,广东省作协、羊城晚报社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围绕“骡子和金子”展开热烈讨论。

文艺理论家饶?子评论骡子的长征为“一个真正信守道德品格的人,不一定要有非凡之能和非凡之识,也可以做出非凡之举”;评论家张柠说这更是一个“灵与肉”的寓言,将现代社会灵与肉的纠葛,展示得淋漓尽致;而评论家洪治纲则认为这既是信仰的长征,也是人格的长征,这既是真理的长征,也是美学的长征,这既是气吞山河的集体主义长征,也是孤独艰险的个人长征。

无论是罗宏还是骡子,评论界都有一番说辞。而为了一探究竟《骡子和金子》的魅力,这期,我们特意对罗宏老师进行了专访,带大家一起去看看作者心中的骡子,也看看书背后的故事。

故事简介:

天降横财检测世道人心 危机痴情 历练风骨血性

青年马夫骡子家住湘江边,阴差阳错被苏区中央银行马队雇用,跟随红军长征。湘江之战,骡子赶的黑骡子中弹死去,骡子把黑骡子驮着的大量黄金捆在身上突围。后来他和部队失散,开始了一个人的长征。一路上,国民党特工、地方军阀、江湖黑道、偷儿、红军,以及他的未婚妻,都在千方百计寻找骡子。骡子遇到了数不清的危险和磨难,黄金也几度失而复得。所有这一切,只要稍动黄金即可化险为夷,但他始终没有动黄金之念。他认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私吞,承诺要把金子交给红军就一定要做到。心灵深处的挣扎,各路人马的追杀,骡子经历了数不清的危险,数不清的磨难,数不清的奇遇……骡子孤独地跋涉了二万五千里,九死一生地来到延安,把金子交给了红军。验收黄金时却少了二两,甚至黄金也被怀疑有诈,他不得不接受审查。骡子能否洗清自己?又是巨大的悬念……

一根筋、认死理、不变通、守承诺,是骡子最基本的性格特征。他不是瞻前顾后、思维缜密、见风使舵的人,他是一个有几分木讷、实在、倔强,总是专心致志做好眼前事的人。

这是一个跌宕起伏,刀光剑影,情意绵绵,悬念重重的传奇江湖故事,又是一个蕴含着深邃人性思考的严肃哲学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个体诚信和承诺的故事,从小人物的视角观察了长征,展现了大时代的缩影。小说对于当下诚信缺失的道德问题,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江湖故事 vs 哲学故事

“尽管现象千变万化,但本质还是诚信”

广州大学报:小说的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选择“诚信”这个主题?

罗宏:其实故事的源起很简单,我在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谈到剧本的创作问题,涉及到一个规律,即戏剧创作要从情境出发。于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什么是情境,也不是举大道理,只是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说当你走在街上的时候,捡到一个钱包,打开来看,哇,有百万英镑……这个时候情境就发生了,故事就开始了。因为你会面临挣扎和选择,一个是交钱包,一个是吞钱包。后面一系列的人物、情节就出现了:丢钱包的人会不会来找?来找的话你要不要跑?你跑了他是不是要来追?如果你把钱包交上去了,你老婆是不是会不高兴?家里也会有矛盾……

也就是说,当你面临诱惑举棋不定的时候,戏就开始了。就是这无意中提到一个“捡钱包”的情境,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能不能把捡钱包放在另外一个环境里面,比如说捡了红军的钱包,而这个钱包不是个小钱包,而是个大钱包,那就是金库了,然后再把这个人物放到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上,那么他要去还金子的话就不是简单的交还,一路上要经历风刀霜剑。而他要是吞了呢?于是这么一个构思就出来了,我没有刻意去想诚信这个问题,不是从诚信出发而是从故事出发的,诚信是后来形成的。

但是诚信一旦出来了,你又必须要给力量去支撑它。给他一个理由去面对后来遇到的种种现象,他就死死咬住一个本质,尽管现象千变万化,但本质还是诚信

“巧合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但不在世界之外”

广州大学报:小说中有很多巧合,您在斜体字的评论中认为这体现了“世界的丰富可能性”,这要如何理解?

罗宏:因为我是在编故事,我追求一种传奇的效果,没有“巧合”怎么会有这种效果呢?有一句话叫“无巧不成书”,巧合是编故事的一个很方便、很常见也很有效的手段,所以我并没有离经叛道。有些人会觉得用“巧合”来解释难以自圆其说,但这正是我试图在这本书中讨论的另一个问题。

人们经常认为巧合,也即偶然性,在生活中是应该被排除的,生活是按照必然性在前进的。我认为这是看到了树木没有看到森林。其实生活中偶然性是占主导地位的。比如苹果为什么就掉到了牛顿头上呢?掉到其他人头上还会有万有引力定律吗?你在这个地方遇到的人和事,换在别的地方遇到的可能又不同。所以偶然性是大于必然性的,巧合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但不在世界之外。

所以我们不能排除偶然去谈必然,必然性就是不可抗拒的,人在必然面前是无力的。如果人把世界的一切都看成必然的,那人努力什么呢?当我们强调偶然性的时候我们强调的就是人的作为。过分强调必然,实际上是在放弃我们的挣扎。

读者是狗vs 故事是肉vs 思想是砒霜

“讲故事不是我的目的”

广州大学报:小说段落中采用斜体字跳出故事对情节和人物进行评论,出现了很多概念性的语言,和一般的阅读体验不同,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置?

罗宏:两个目的,一个是形式上的创意,第二个是我在书中认真地和读者分享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我希望读者不要仅仅把我的小说当做一个好玩的故事而已。因为我是教文艺理论的,我整天和思想、观点打交道,养成了一个思考的习惯,就是我看什么东西都会想要理解后面的道理。我总觉得应该通过故事讲一个什么道理。故事应该是一个寓言。比如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它想告诉人们不要轻易地同情恶人。我觉得思想如果是有力量的,那一定是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

所以我不会去为了写小说而写小说,我只是想通过一种方式去表达我的思想。如果我直接表达思想,读者会觉得很枯燥不想听,那我就想办法得把读者勾进来。就像英国作家艾略特说的,作者就像小偷,要跳进院子去偷东西??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可是院子里有狗,会叫,小偷就会给狗塞块肉,狗就不叫了。艾略特说的这个“狗”是形象的比喻,比喻读者,那块肉就是有吸引力的故事,但我的肉里还有砒霜??就是斜体字,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当读者津津有味地吃着那块肉的时候,他也把砒霜吃进去了,这时,我的思想就传达出去了。

“调侃只是一种方式,思考才是目的”

广州大学报:小说中的人物有时候会跳出自身,说出一些与他们身份不相符、或者超越时代的语言,显得不够自然,你会担心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吗?

罗宏:有一些评论家说我用后现代的语言来解读那个时代,因为里面有一些语言穿越的情况。我没有现实主义地考虑语境和时代的问题,甚至把很多有时代性的语言都打通了,这就变得有点调侃式了。我刻意没有用严肃的语言来谈很严肃的事情,有时候人们这么做是因为你进入了这个严肃的事情,而如果站在一个高一点的位置,你就可以超然地去看待这些严肃的事情。

这个就像我在上课,我一个人要面对很多个学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口味,我无法去适应每个的口味。与其去迎合所有人,结果所有人都不讨好,还不如咬住一个自己的感觉,让读者来适应我。可能一开始觉得不舒服,但是慢慢地你看下去,进入我的语境,也许就能将它接受为我的风格。

调侃只是一种方式,我想表达的还是我对人生的思考,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怎么做,我们党应该怎么看待人民、看待革命、看待历史的观点。

个体生命vs超然精神

“当你做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的时候,个体的生命才真正诞生”

广州大学报: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非常鲜明,骡子是一根筋走到底,花姑对骡子始终不离不弃,而古小姐也执着于自己的革命理想,为什么他们都这么坚定?

罗宏:我想讨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么活出自己”。骡子在每个阶段都面对不同的选择,而我选择了一种极致的构思,就是让他一根筋,让他坚决不动摇。在开头的叙述中,骡子是淹没在红军当中的一分子,直到捡到黄金,在纠结中作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之后,我说“他的个体生命诞生了”。当你看到骡子的那份坚持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另外一种启迪性的东西,你会看到人在坚守某种信念和原则的时候闪现的那种光芒。

在这里面我有意识地把所有人都写得很纯粹,花姑对骡子的感情是没有杂质的,古小姐和她爹古团长,父女俩是政治上的敌人,古团长说:“你要真正投靠了共产党就别回头,就算一把屎也要吃下去”;古小姐说:“真正到我们俩相见的时候,你也不要我投降,我也不要你投降,我让你打第一枪。”

“浪费是生活的必然,不浪费是生活的偶然”

广州大学报:骡子的这种诚信品质很感人也很值得学习,但这种一根筋、认死理的个性在整个还黄金的过程中牺牲了很多人,您如何看待这种牺牲?骡子这形象的现实可能性又有多大?

罗宏:对这种牺牲的理解,首先它是一种艺术,不要拿到生活中来算账,不然就是在不同的语境说话,我在说故事你在说生活,这是不对的。生活中一定有浪费,浪费是生活的必然,不浪费是生活的偶然。生活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不是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否则生活就没有色彩了,没有变化了。你想想,所有答案都是对的,那还有什么意思。

其次你要看到骡子这一根筋后面闪现的那种坚执。不能简单地去算账,你要看到人在坚守自己信念时的光芒,而这种东西是很吸引人的。

骡子这个形象肯定是我的一种追求,一个梦。昆德拉也说过,小说不是写现实,是写生命的可能性。如果世界上出现骡子这样一个人,那会怎么样?这都是我的想象,没有说他是现实。但如果一定要纠结成本核算的话,就是投入和产出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可能有骡子,但这也只是一个假设。实际上我写他只是一个角色的需要,所以说他现实生活怎么样,我只能说我希望他怎么样,但是他实际怎么样不是我可以控制的。而且就我看到的现实,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可是也不是说可能性不大的事情我们不能去想,就好比我不能跟林黛玉结婚并不代表我不想跟林黛玉结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至少这应该成为大家心中的一个坐标,以这个坐标往上走,即使我们不能成为骡子,那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准骡子,成为一个亚骡子,成为一个十分之一骡子。

“他们打了一个喷嚏,最后骡子感冒了”

广州大学报:听说这部小说会改编成影视作品?有没有一些未完成的想法要呈现?

罗宏:是的,我也正在写这个剧本,原本小说的二十万字将会扩充成六十五万字。小说是以骡子为核心的,笔墨都用在他身上,只写了他这根线。还有很多未解的伏笔,还有很多条线没有展开,影视作品会对其他人物进行更多的交代,让故事呈现得更丰满。比如骡子去还金子的时候花姑在家做什么?古小姐在做什么?王麻子在做什么?邱排长一路寻找骡子的时候又经历了什么?都要还原这些过程。其实我还是在写骡子的,因为他们的命运最终还是骡子的命运,这就是我说的‘他们打一个喷嚏,最后骡子感冒了’。

而小说中的斜体字,作为这部小说的特色部分,将会通过某种形式尽量保留在电视剧中。

一个人的长征

读罗宏《骡子与金子》

吴高泉

罗宏教授的新作《骡子和金子》以充满喜剧和传奇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一根筋”甚至“缺一根筋”的平凡马夫阴差阳错地成了红军长征转移时运送中央银行金库黄金的雇佣工人,由于战火中与红军队伍失散经历千辛万苦和各种歪打正着之后终于完成任务的故事。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几乎一尘不染没有任何世俗心机的纯粹的本真的人物性格。骡子淳朴、厚道、守承诺,他的归还黄金之旅只有一个动机,就是黄金是别人信任的象征,他要对交给他任务的“二号首长”负责。骡子的性格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那种久违的人格魅力,超越了很多传统小说中所推崇的带有一定狭隘性质的各种侠义精神,回归到人之为人的最本源的道德人格。这种道德人格不因时间地点而改变,也不受政治意识形态而迁移。骡子甚至说,哪怕是蒋委员长的黄金,他也要归还。尽管罗教授在小说中让骡子对红军及其政治目的有所同情,但骡子性格最大的特点是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所谓的革命信仰,回到人之为人最初的那种单纯和可爱。

这个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这个非常独特的富有理想寓意的人物性格。而且故事的团圆收场似乎也意味着一个单纯到愚钝、大“愚”若智的人在这个充满机关、人心险恶的混乱世态下反而有各种神助天助和人助,逢凶化吉如履平地,符合了受众无意识深处的好人好报的良好愿望。

在叙事方面,体现了作者很娴熟的传奇故事讲述技巧和对全局的把握能力,故事以一个情境开始(一个人忽然捡到了一笔横财),然后以一个目的和动机(寻找失主和归还财富)展开,混乱时世、二万五千里路途,使传奇故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如“遭遇”、“发现”、“反转”等成为可能。既有故事推进的引人入胜,又有各种惊险惊奇的细节。

以上的叙事技巧说明了罗宏教授作为一名资深影视编剧的经验和才智,除此之外,罗教授还发挥了自己作为一位理论家、批评家的特长,这从小说叙事有意识地采用“复调性”可以看出来。小说一边以骡子的“长征”为线索,一边以Josef博士的“笔记片段”穿插,在故事的行进中进行思想提升和人性挖掘。整体上使这部小说具有传奇性、喜剧性的吸引力,同时也在复调中展现荒诞性、寓言性所具有的哲学深度。

评论:

汪晓曙(广东美协副主席、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其实小说的思想很简单,就是要我们活出人的底线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是没有达到人格的上线,而是没有守住人的底线。罗宏把底线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美学的高度,启发我们不要空谈大道理,只要大家把基本的人做好了,社会就和谐了。

亦可(我校教职工):“话糙理不糙”,它用最朴实的、最生活化的文字写了一个略带神奇喜剧的故事,但偏偏在看似粗俗、随意的字里行间,却带给人一种无形的哲学张力,思考的空间十分巨大。其实人生在世,本不需要多么深奥的道理,守住人格底线足矣”。在多元价值观纷乱繁杂的现实,如果每个人都能守住最简单的做人伦理,如孝义、诚信、友善、敬业等等,“和谐”就会随之而来。其实许多时候,我们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道路,蓦然回首,它一直在我们脚下,更在心中,只是我们买椟还珠式地忽略了它而已。

米姝(法学院11级学生):《骡子和金子》是一部很“矛盾”的作品,诙谐的江湖故事,严肃的哲学思考,可以让你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哭笑不得。小说有很多面,或许有人聚焦于字里行间的哲学思考;或许很多人着眼其诚信美学的淋漓尽致;但更令我感动的是骡子的坚持。就如作者说的那样,“人在坚守自己信念时发出的光芒是很吸引人的”。其实这个社会并不缺诚信,也不缺坚持,可能只是缺一根筋地坚持诚信罢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世界,那是一种久违的、纯朴的、让人感动和想念的美好品质。

黄爽宜(人文学院12级学生):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想这部作品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当中不乏让人陷入思考并获得一定启发的“生活哲学”。书中的斜体小字让我在享受故事情节的同时多了几分思考。如“1+1等于2,是正确的,世界只有一种可能。1+1不等于2,是错误的,世界有了无限可能。自由选择恰恰必须以无限可能为前提。”这样的“生活哲学”就体现在书中不同人物身上。

记者手记:

刚开始接到通知说要采访罗宏老师的时候,内心小小地紧张了一下。在人文学院,罗宏老师算是一个明星老师,大一的时候就听说过很多关于他的传闻。直至大二有了他的课,才不得不在他的课堂上感慨“百闻不如一见”这说法确实有道理。可以想象一下,在人文学院这个听名字就觉得充满浓郁学究气的学院,有这么一个不羁的老师,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道不出个所以然。后来在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周建平先生的评论文章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在广东学界,罗宏可谓最少学究气的学者之一,有人称之为江湖教授。这是就言谈举止而言,其实在骨子里,他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的执著思想者”,甚是认同。

读罢《骡子和金子》,也让我有了相同的感觉??表面江湖,内在严肃。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跌宕起伏、云谲波诡的传奇江湖故事,然而字里行间却让你感觉到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又仿佛是一个蕴含着深邃人性思考的严肃哲学故事。

采访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之前羊晚对罗宏老师的专访、各位专家学者对《骡子和金子》的评论。看到有些人说读哭了的时候,我有点诧异,而这种诧异感在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显得最为强烈。作为罗宏老师的学生,我很清晰地在《骡子和金子》里感受到他的“课堂幽默”??调侃式说理。不明白这么诙谐的笔墨为什么能把人看哭。直到周姑娘为救骡子而死,我跟骡子一起哭的时候;直到邱排长为了成全骡子的还金承诺特意用激将法把他支走而自己慷慨赴死,我跟骡子一起留下眼泪的时候;直到古团长为了保全忠义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枪,我和古小姐一起惊呆的时候,我才明白,有一个词叫“哭笑不得”,有一种境界叫“笑着哭”。笑的是故事,哭的是精神。

骡子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他的一根筋、认死理、守承诺成就了这个故事,他的精神是大家称赞的焦点。采访期间,聊到骡子这个形象的真实性时,由于面对作者,我特意做了一个保守的估计,我说“不敢说没有,但一定很少”,罗老师却淡定地回应“你说很少,我说没有,那只是我的一个梦,一个追求,不一定要你做骡子,你可以做一个准骡子啊,或者十分之一个骡子”。(学生记者朱艳芬)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朱艳芬 洪漫倩 助理编辑:陈宏花)


上一条:【专访】2015年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符庭:
下一条:李敏:我和天山有个约定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