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7月12日下午,我校公共管理学院举行“百年历程”理论座谈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刘杰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王永平教授等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发来贺信。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景根教授、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刘菲菲教授、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教授以及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公共管理学院周利敏副院长与科研处副处长张延平主持了会议。
座谈会围绕“百年历程研究的学术对话、学术介入与学术呈现”展开,指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做人民满意的学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强调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平凡的坚守,回溯百年历程,致敬百年辉煌,展现使命担当,绽放时代风采。
座谈会上,董石桃教授在题为“党和国家监察体系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发言中提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百年建设可以概括为“体制和制度的双重构建”。从发展历程来看,百年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双重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双重建设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双重改革阶段以及十八大以来的双重完善阶段。百年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体制和制度的双重完善”,体现在强化党的中心引领、推动体制的系统耦合、确保制度的科学有效诸方面。
谢建社教授在题为“百年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发言中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百年实践探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长期坚持,并使之不断弘扬光大和创新发展。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认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社会工作具有本土化特色。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社会工作总的要求和体现。中国社会工作从人民需求出发,以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第二,中国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现代化和本土化相融合的鲜明特征。第三,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创新永远贯彻和执行群众路线的基本方针。
曾维和教授在题为“建党百年来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空间生产逻辑”发言中提出,从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空间维度出发,从“整体分析”转向“要素分析”,有助于探寻建党百年来社区治理变迁的内在机理。建党百年来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社区治理共同体空间生产经历了良性互动、街居一体化、政社分离、多元共治四个发展阶段,成功地探索了一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中国道路。
王亮教授在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涉外社区治理的中国模式”发言中结合涉外社区治理案例,运用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把涉外社区区分为聚合型、桥接型、连接型社会资本三种类型,从涉外社区及其发展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关联性出发阐述了中国涉外社区的深层特征,并为涉外社区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她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涉外社区成为一类特有的新型社区。对比世界许多国家存在的多族裔社区的族群隔绝、高犯罪率等社区治理问题,我党秉持世界民族平等的理念,在涉外社区治理中探索出中外居民 “共建”、“共治”、“共享”的涉外社区治理新格局。
张惠教授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流行病的基本经验”进行了发言。她从纵向的角度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流行病治理划分为低成本逻辑下的人民战争式抗疫(1949-1977年)、流行病防治的制度化阶段(1978-2002年)、公共卫生应急体制机制的初步建立阶段(2003-2009年)、数据驱动下流行病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2020年至今)四个历史阶段。 她认为,1949年以来的我国重大流行病治理体系,在一次又一次重大疫情中不断迭代更新、学习进化,形成了一个具有适应性和高度本土化的治理系统,这一系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
谢俊贵教授作了题为“党的调查研究对重大战略决策的贡献论析”的发言。他认为,党的社会调查的实践经验体现出了党的社会调查的核心理念。党的社会调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开展了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社会调查研究成果,据此选择了符合国情社情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制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战略和决策,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王枫云教授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研究”的发言在全面考察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发展的实践价值、基本经验及其未来的理论生长点,构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他认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情、世情、国情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中国城市发展也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方针政策的制订、体制机制的完善、方式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历史参照。
研究生代表廖令剑以“《共产党宣言》与数字资本主义批判”为题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和发言。他提出,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共产党宣言》对于观察和理解现实社会场景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当下迅猛发展的数字社会形态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能够引领人类走向数字社会平等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阅读和理解《共产党宣言》对于智慧社会和数字中国建设意义重大,《共产党宣言》依然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谢治菊教授作了题为“建党百年来的技术变迁与贫困治理”的发言。她认为,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消灭剥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执政的重要指向,持续进行了多个阶段的反贫困治理,并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绩。回顾过往,技术变迁与贫困治理的耦合经历了基于农业技术的广义化贫困治理、基于信息技术的规范化贫困治理、基于智能技术的精准化贫困治理三个阶段。这些技术在提升贫困治理效率的同时也重塑了贫困治理关系,使贫困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贫困治理对象由瞄不准向精准、贫困治理手段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贫困治理结构由金字塔向扁平化转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建党100年积累的贫困治理技术与经验仍大有可为,仍然需要持续利用新技术来完善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进行扶贫资产管理、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陈潭教授对“百年历程”理论座谈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百年历程的学术研究呈现应该体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强调积极响应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读百年辉煌、行田间地头、走街头巷尾、写时代文章,躬身“为人民做学问”。在进行百年历程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实践总结和实践创新时,要立足理论前沿、技术前沿和实践前沿而写,充分体现百年辉煌的中国意义、世界意义和人类意义。
(供稿: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