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黄禧祯: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首届教学名师实录(10)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06/10/10

黄禧祯:现任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院副教授、哲学教研室主任,省委宣传部“十百千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关系学和青年工作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曾获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哲学是一门相当枯燥乏味的课程。2004年5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3级的一批学生却自发成立了哲学学习社。一开始,它只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半年后,学生们向学校提出了申请,成立了我校第一个哲学学习社!据了解,这些同学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最初是被一位哲学老师激发的。这位老师就是广东省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主讲教师之一----黄禧祯。

打造省级精品课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课和公共课的主讲教师和课程建设的主持人,黄禧祯擅长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和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并在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取得显著的成效。他先后主持和完成省、市、校教学改革项目7项,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1997年)、《哲学课程多媒体组合电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2000年)《哲学原理网上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等教学研究论文10篇,主编并出版了体现改革成果的教材(《哲学教程新编》第二主编)和教学参考书;1996年,该课程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1998年,获省级“第五批多媒体组合电化教学试验课”三等奖,2000年3月首次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网站,并开设该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远程教学实险;2001年,他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改革系列探索”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来到黄老师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衣着简朴、眼神中透着沉稳和干练的黄禧祯老师。交谈中,黄老师脸上一直挂着灿烂而亲切的笑容,说话的语调轻松而自然,让人很难将他跟枯燥的马哲课程联系在一起。

谈起教学,黄老师的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小组一直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克服这门课程的沉闷枯燥,在激发同学们兴趣的同时,也让这门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它真正成为对学生有益的课程。”自九十年初,黄老师及其教研小组成员们就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众所周知,每一项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困难重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时,他们想到了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在当时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可黄老师那时并不十分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他而言就更难上加难了。如何熟练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它在教学中起到作用?黄老师回忆起当年的困境,颇有感慨地说:“这可是一个大难题啊!”

为了弥补自己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不足,黄老师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接受电脑技术培训。那时候的他,在学校忙于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还要去参加电脑培训。多媒体教学的备课时间比其它普通教学备课时间要多花费几倍的时间。除了教学改革的工作,黄老师依然还肩负着其他许多工作任务。“累,当时真的很累!自己也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是,看着同学们开始对自己的课程越来越感兴趣了,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回报。为了让这门课程成为同学们真正喜欢的课程,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说起这些往事,他毫无怨言,黄老师由衷地说:“我就是希望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用途,真正在这门课程中学到东西。像马哲这样的课题,可能对学生而言深奥、难懂,实用性也不强,但是它改变的是学生的思维,洗涤学生的心灵,对他们的影响是终生的。”这就是黄老师朴实的工作理由。在谈到教学改革的成就时,黄老师淡淡地说:“拿奖是次要的。只要学生感兴趣了,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黄老师不仅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而且在科研方面,他在哲学、文化理论、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中也取得较多的成果,如主持省、市、校级科研课题7项(省级3项、市级2项),出版了专著《高等学校公共关系导论》1部;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考》等6部;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在权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和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的论文多篇。获得省、市、校级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4项、校级3项)。 1991年他荣获“广州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工作者”称号;1996年和1999年分别被评为两届校级“十佳青年教师”;1995年、1998年分别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曾连续两次被定为校级重点培育对象;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目前为省委宣传部“十百千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指导学生搞课题

尽管身兼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黄老师仍担任着学生哲学社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搞课题,有的学生己有论文发表在广大学报上。平时,他也总是多留一个心眼,关注各种消息,尽可能地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有一次,他从关心青少年成长工作委员会申请到了一个课题,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学积极主动的成立研究小组,努力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黄老师给予了许多指导,如调查问卷的设计,资料的收集等。黄老师总是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想知道的、想要了解的,在课外时间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一天晚上,黄老师应学生的要求,赶往龙洞校区为学生开专题讲座,那一次的讲座从七点开始预定九点结束了,可是同学们意犹未尽,仍留下来和黄老师一起激烈交谈,时间不知不觉地已到晚上十一点,直到接到课室管理员的"逐客令"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虽然黄老师还要搭两个小时的公车回家,可是回想起这件事情时,黄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欢迎学生一起“聊天”

黄禧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在课外的时间里仍旧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成长。黄老师的手机是24小时开着的,他随时欢迎学生找他"聊天",所以学生都爱“缠”着他。平时同学们都爱打电话跟老师谈心,黄老师也总是乐意奉陪。但是有时实在忙,只能缓一缓,但是过后,黄老师一定会主动再打回电话去找学生,询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黄老师教的学生中有的还才只是大三的学生,就已经跟黄老师预约好到时指导写毕业论文了。

(供稿:学生记者黄婉玲 黄文杰 责编:肖湘)


上一条:钱黎明:教学工作是老师的第一生命线----在平凡的岗位上(1)
下一条:王卫东:不热爱学生的人不会是合格的教师---首届教学名师录(9)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