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汪晓曙:魅力源自内心的纯真----首届教学名师实录(7)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06/09/25

汪晓曙:1956年生。广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美术学硕士生导师,著名水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教材评审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国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曾有15件水彩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5次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美协奖,出版水彩画作品近300余件,作品曾赴德国、韩国、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展出。出版连环画作品300多套(册),出版《绘画创作论》、《绘画语言论》等专著5部,出版和主编大学美术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从事水彩画、油画、连环画创作与教学和美术理论的研究。

“一名好老师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好艺术家,一名好艺术家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凭着对这一信条的认定,抛开艺术家的尊贵身份,专心投入本科教学的汪晓曙,获得了广州大学第一届教学名师奖。在9月8日晚上举行的学校2006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先进文化文艺晚会上,他和其他9位获得名师奖的教师走上备受瞩目的领奖台,在镁光灯的照耀下,接受了嘉宾和领导的颁奖。

汪晓曙在表彰大会后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高良铨摄影

教师魅力:职业的文化传承者

在汪晓曙执教的25年来,获得过很多奖励,包括像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二等奖、全国水彩画大展优秀奖、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银奖、中国连环画创作"十佳"奖等不少大奖。但是对于这次得奖,他看得比以前的更重:“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这个奖比起其它的各种奖项更有特别意义。它的设置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关心,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种鞭策,让我觉得必须要对艺术教育花更多时间和更多力气,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号。”

现在的大学生富有个性,学艺术的学生个性更强。作为美术专业教师,汪晓曙如何赢得学生的喜欢呢?他说:“在教学中,我很喜欢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有时干脆就坐在他们的凳子上,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应该怎样画,或与他们一起讨论。” 这种平起平坐的交流方式,让学生感到很亲切、很贴近。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更多的思想碰撞随之延伸。往往在这时候,汪晓曙会顺势把学生引入到对艺术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中去。

“其实,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让我自己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很新,思维很活跃。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因此,虽然已是教授、知名画家,他仍然很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当年在江西师大时,自己当了艺术系副主任,还主动申请当班主任。不过,让他感到有些遗憾的是,现在因为行政管理工作繁忙,他与学生的接触少了些。因此,上课时他要求学生们叫他“汪老师”,而不要叫 “汪院长”。“因为汪老师可以叫一辈子,而汪院长则不能一直叫下去。”

在汪晓曙看来,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职业的文化传承者”。“人类文化的传承延续,有老师作为媒介,才能发扬光大。”他认为,美术本身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学科,以前教的是技法,而现在,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创作,这是一种观念的表达。所以,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作品应该是围绕“能不能为社会服务”,“能不能引导人们的精神发展”的观念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经常会结合一些名人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如讲到马蒂斯、毕加索等大师的经历时,汪晓曙会有意识地讲述他们的思想追求和政治倾向“很多人都知道毕加索的作品,但可能很少知道他是一名法国共产党员,并参加过多次反法西斯运动,为了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平等而入狱。可见,艺术大师的作品和他的政治观点是融合在一起的,以此来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们通过他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知识面拓宽了,而且将艺术观念、思想倾向和生活态度紧密地联系起来。

汪晓曙讲述艺术人生 高良铨摄影

画家魅力:表现最心底的纯真

就像对待教学和学生的真诚一样,汪晓曙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也源于心底里的那份天赋和纯真。“作为一名艺术家,表现出自己最纯真、最心底的东西就是艺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汪晓曙的创作风格与其为人风格一样,一以贯之的追求:纯真、柔和、甜美。正如他的水彩画代表作《一个世纪始与末的对话》中所表达的:尽管时光穿梭近百年,两个不同时空的人物----穿着军装的红军女战士和身着牛仔裤的当代青年,能够自然地融入在同一个时空中,没有冲突,没有灰暗。有的是几代人的共同追求与期待。

看到这些,很多人会以为汪晓曙的艺术创作道路是一路顺风的。其实,他也曾经历过人生的风雨砥砺。汪晓曙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大跃进”时期,父亲因为直言而被打成右派并被流放到江西崇仁县一个矿山劳动。就这样,他们全家跟随父亲到了那里。那时,他才有5岁,父母把他送进当地的一所小学。“当时农村小学的条件很艰苦,凳子、桌子都是钉在泥巴里的。”汪晓曙说,由于自己年纪小,在别人刻苦读书时,他更多的却只顾着画画。然而,就是这些在贪玩的时候产生的画作,却引起了县文化馆老师的注意。老师把的画作向《小朋友》杂志投稿。没想到,作品竟然被登了出来。这大大鼓励了他,同时也引起他对美术的重视与喜好。从此,汪晓曙迷上了画画,特别是连环画,把很多时间都投入到学习画画中。

文革开始后,上中学的那几年,正是他连环画创作进步最快的时候。15岁那年,他的连环画《瓦夏一家》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学毕业后,汪晓曙跟很多中学生一样面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考验。1973年,汪晓曙又响应号召到了江西乐安农村下放劳动。在农村的四年里,在文革的气氛影响下,他的绘画才能正派上用场。“那时,我们整天画宣传画,出宣传栏。虽然,那不叫艺术创作。但对自己的绘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回想当年那段特殊经历,汪晓曙既有着与同代人一样的沧桑感,也有着与全盘否定不同的另一种判断。

在下乡期间,他经常参加省、市里的美术创作学习班。1975年,他被借调去省教育厅编写美术教材。因为工作的出色表现,他本来可以回到城里继续留在教材组工作。然而,因为一心想着考大学,他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继续回到农村参加锻炼。其实,对汪晓曙来说,在这之前还有另一次回城的机会:当时他的父亲病危,组织上考虑到他父亲的经历和地位,提出可以把汪晓曙调回城里进入机关工作。但是,耿直的父亲没有答应,反而说:“他是男孩子,应该让他自己努力,把他调回城对他没有好处。”就这样,汪晓曙在农村插队一蹲就是四年。说起这段往事,汪晓曙感慨万千。“最初,我也对父亲的决定有些难以接受。后来,随着自己长大了,便更能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在汪晓曙的一生里,父亲性格的耿直、纯真,对党的忠诚,对自己的影响十分深远。

汪晓曙凭着他的勤奋和努力,终于考上了江西师范大学的美术系。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开始走上美术教育和创作的道路。从连环画、水彩画创作道美术理论研究,他在每个阶段都结下累累硕果。特别是当年创作起步的连环画,他更是情有独钟,直到现在仍然坚持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和进行绘画创作。前不久,广东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宣传画就是出自他的手,150多张彩色插图花费了他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保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他经常通宵达旦的进行创作。“这是一种艺术创作,同时也是政治任务。但不管怎样,搞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这样,要有一种甘于牺牲的精神。”

就在汪晓曙在江西师大的事业渐入佳境的时候,他依然做出了让亲友颇感意外的选择----1995年,他跟随妻子调来广州。那一年,他正准备晋升教授的职称,学校准备提拔他任艺术学院副院长。说起这段经历,汪晓曙笑称自己来广州有如“买肉搭骨头”。

原来,那年因为妻子在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进修,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三等奖的佳绩。在她毕业时,学院决定让她留校任教。当她打电话回家说起这事时,汪晓曙还以为是开玩笑,并没当真。等妻子回江西说要办理调出手续时,他才感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就这样,汪晓曙来到了广州,开始了他艺术人生的新的阶段。

如今,复述起那段经历,汪晓曙平静的语气中夹带点风趣。其间所流露的家庭和谐的气息令人敬慕不已。这一切所传递的真诚与甜美,与他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表现和在创作中的风格追求如出一辙。

院长魅力:该松则松,该严就严

2000年,学校合并后调整系部成立学院,汪晓曙受命组建艺术与设计学院。2005年,随着“两团一校”的并入,学校调整艺术与设计学院建制,分开成立音乐与舞蹈学院工、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院。汪晓曙带头组建美术学院。从此,他带领学院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据悉,去年在全国第十批硕士点申报中,美术学院组织申报的美术学学科点在专家评审中,获得93分的高分,充分表明美术学科的发展受到同行的认可。

对于学院的管理,外表看来较为斯文的汪晓曙在关键时刻却有着严厉的一招。据悉,在学校组织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中,美术学院要求全体教职工在当月每天必须回校值班。这种严厉得有些“苛刻”的纪律,在别人看来是很难执行的,更何况是对于搞艺术的教师。但是,事实摆在眼前----那段时间,学院没有一位教师不回学院报到。不管创作或社会事务多忙,各位教职工都直接参与到评估准备中。谈起这段经历,汪晓曙一脸正经地说:“平时没什么事,大家打打闹闹无所谓。但到了评估这样的大事,是为学院争光的时候,每个人都必须绝对服从,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汪晓曙自己也没有什么例外。“我照样跟大家一样干,做着整理材料、核对试卷分数之类的小事。”正是学院领导的以身作则,使其教职工们对学院的各种要求都没有什么怨言。“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学院管理要用严厉措施。而是说,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严格的时候严格。其实,在美术学院,我一直强调的是,大家是朋友、是兄弟,有什么事就一起干。”汪晓曙补充说。

在外人看来,搞艺术的人都不太喜欢负责行政工作。因为担心繁琐的行政事务会影响自己的创作。对此,汪晓曙如何看待呢?面对记者的发问,汪晓曙坦言投入行政工作对创作的确会有影响。“但是,艺术史上没有一个大师是孤立的”他强调说,这一观点是他在巴黎卢浮宫参观后的一大心得。他发现卢浮宫展厅里面的作品中,比文艺复兴时期“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奇罗、拉斐尔)更好的还有不少。但“三杰”为什么享誉世界呢?因为除了本身的创作之外,还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独特氛围。“可见,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怀着这一信条,作为院长,汪晓曙一直以来致力于在学院里营造一种适合于艺术创作发展的环境。“我希望在这里形成一个团队和一种氛围,大家都能在一起画画,一起切磋,一起发展。能做到这样,自己就算对得起美术学院了。”

在这样的气氛带动下,如今的美术学院正呈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而在汪晓曙的心底里,还有更高更多的建设发展计划在绸缪之中:把绘画造型专业发展起来;准备再申请一个硕士点;计划2008年申请博士点。这一切虽然将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但也像他的画作风格一样充满阳光、充满期待。

(供稿:新闻中心记者 朱玉尊 学生记者 郑芸 编辑:高良铨)


上一条:谷岩:一切为了学生的综合协调发展---首届教学名师录(8)
下一条:纪德君:学生的崇拜是教师特有的幸福---首届教学名师实录(5)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