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君:1966年生,博士、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目前,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权威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9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全文转载或转摘。近5年来,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广州市思想战线优秀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
一项项成果,一个个奖项摆在面前,记者不禁感叹。
面对记者,纪德君教授的话语是一贯地亲切和淡然:“每个人都有形形色色的欲望,但是由于时间、精力、才能以及外在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抑制或舍弃无关紧要的欲望,确立最重要的欲望,并为之全力以赴。”而他的学生却一直铭记着老师的那句话---做一名好的教师要:“以情动人,以德育人,以才服人”并始终践行于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果能成一棵树,为何甘心做小草?”
当记者请纪德君教授谈谈其人生成功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时,纪教授用一种坚定、自信的口吻这样说:“每个人都有欲取之‘经’,因而每个人都有一条西天取经之路。能否取得真经,关键就在于能否排除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朝着真经所在的方向,义无返顾地跋涉、前进!”
纪教授的亲身经历,可以说就对这句话作了生动、具体的诠释。20年前,纪教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间乡村中学教书。环境的荒僻、生活的窘困,使他的心理严重失衡,并由此产生了超越现实的强烈渴望。在试图通过调动来改变生存处境的愿望落空后,他开始意识到:“这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救世主,要想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这样,他便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漫漫的自学考试之路,两年多就拿到了专科文凭。后来,他又无意中得知一个师范同学居然考上了研究生,这给他的震动很大:“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为什么就不能呢?”本着这样的信念,他又拿起了七年未读的英语课本,尽管曾遭受别人的冷嘲热讽,自己也曾灰心失望过,但他还是凭着“不耻下问”的精神,“死记硬背”的劲头,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将《新概念英语》前三册弄得滚瓜烂熟。
然后,他便抱着“投石问路”的心理,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本来,他以为这次考试必败无疑,因为在考英语时,最后一道15分的作文题,他居然连题目都搞不懂!可是,让他深感意外的是,他竟然糊里糊涂地被录取了。
上了研究生后,因为基础较差,他曾不止一次受到导师的批评,但他并没有因一时的自卑而丧失进取的信心,而是不停地鞭策自己:“考进来时,我可能水平最差;可毕业时,我一定要水平最高!”果然,到要毕业时,导师不仅多次表扬了他,而且还主动激励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现在他已是广州大学的教授了,但是仍然在努力进取,他曾到复旦大学进修,现在又在中山大学做博士后。真可谓“学而不厌”!
当记者问及纪教授为什么有这么大勇气和劲头,坚持不懈地走过来时,他引用孔子的一句话,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一个人的目标定位不能太低,太低了就不会有大出息。如果你通过努力,能成一棵树,为何甘心做小草呢?”
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要“学会取舍”
在谈到人生成功的体会时,纪教授娓娓道来:“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学会取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形形色色的欲望,但是由于时间、精力、才能以及外在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抑制或舍弃无关紧要的欲望,选择、确立最重要的欲望,并为之全力以赴。”他不无感叹地指出,现在的不少大学生思想不够单纯,想法比较复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象这样贪心的人还真不少!其实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个人要想满足很多欲望,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会取舍,才是明智的,也才可能全神贯注地把一件事做好。”
说到此,纪教授作了一个形象的譬喻:“这就好比种庄稼,如果想获得丰收,那就得将田野中的杂草铲除,使庄稼获得充足的水分、养料和生长空间。同样,我们只有清除欲望的杂草,聚精会神地培植心灵的庄稼,才能不断获得人生的丰收。”
学生的崇拜是教师特有的幸福
谈到自己对“教书”的认识和体会时,纪教授有点动情地说:“教书,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他说,博士毕业时,他曾有机会到出版社、杂志社等部门去工作,但他还是放弃了。他认为教书育人比单纯地搞研究、写文章等更有现实意义。他略带调侃地说:“我写的文章,发表了,除了自己空喜欢,其实并没有几个人去看。可教书育人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如果做得好,学生终身受益,而自己也才能对得起所拿的这份工资。”
可是怎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呢?他说:“我的切身感受是‘以情动人,以德育人,以才服人’!”接着,他便具体地解释说,“以情动人”,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关键。“以德育人”,就是要自己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同时,还要考虑怎样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光教书,不育人,那也是不负责任的。“以才服人”,就是要学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他还说,“以才服人”,这个“才”并不仅仅是指学术水平,同时还包括教学方法与技能。一个人学术水平高,并不代表其教学水平就一定高。我们在高校经常可以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即有的专家、学者虽然很有学术水平,但并不怎么受学生欢迎。这一方面可能与他们不肯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有关,因为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下搞科研毕竟比搞教学更见成效,也更能让个人名利双收;不过,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失当、教学技能欠缺,恐怕也是某些才高八斗的专家、学者,不能很好地胜任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也努力地提高教学水平,这应该是“以才服人”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纪教授也正是努力地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的。现在,他虽然担任人文学院的副院长,每天要处理不少行政上的事务,但他每周还要给本科生上9节课,给研究生上3节课。他上的课,特别是学术含量高的专业选修课,学生课堂评估一般都在90分以上。“每当学生以一种崇拜的眼神看着我时,我心理甭提有多得意!”纪教授悠然自得地说,“这也许就是作为一个老师所特有的一种幸福吧!”
(供稿:学生记者 周伟涵 编辑:朱玉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