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大陆第一位音乐教育学博士,可是他觉得这只是“碰巧”;他曾经在福建师范大学过着惬意的博导生活,可是他毅然选择来到广州大学“开荒”。他热爱音乐,并且从事音乐教育三十载,兴趣与工作相结合,孜孜不倦地将一个个学子送进音乐殿堂。
特殊时期走出的大学生
1966年,由于学校罢课,正在上中学的马达停课在家,“但是那个年代,比较有文化意识的父母都不愿让自己孩子闲着浪费时间”。于是,出生于教师家庭的马达便踏上了学小提琴的道路,“学小提琴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是小提琴把我引上了音乐这条道路”。1970年,马达考入了当地的专业文工团,随后被调到福建省歌舞团交响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或许学小提琴只是一个临时起意的决定,却让他的生活从此再也没离开过音乐。
1977年冬天,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马达也在这一年走进了高考考场,考进了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那一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望,大学生们仿佛普遍有种“知识饥渴症”,努力抓住机会给自己补课。马达回忆道:“那时候我们的想法都很单纯,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唯一想的就是要把这十多年荒废的时光都补回来,同学们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根本不会有现在逃课的现象。”
就这样,马达在福建师范大学完成了他的本科直至博士学业,毕业后又留在母校当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一路走来,他从一个单纯爱好音乐的人成为了一个专业研究音乐的学者,并开启了他三十载的音乐教学生涯。
百年老校来的“拓荒人”
“我把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了福建师大,它是我人生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地方”,提起福建师大,马达语气中总透露着些许自豪。福建师范大学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其音乐专业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1996年,福建师大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点获批,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中首个音乐学博士点。作为为数不多的第一批博士生,马达成为了中国大陆首位音乐教育学博士。但对这份难得的荣誉,马达却看得很淡:“学术研究我是会一辈子做下去的,读博士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事,不过是碰巧成为了我国第一位音乐教育学博士而已。”
2009年3月,马达被聘为我校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对于这一职位,马达坦言“压力很大”。2009年的音乐舞蹈学院刚成立四年,既没有硕士、博士点,也没有省部级科研项目,教师队伍中没有一个博士,就像一张“白纸”。那他为什么会选择广大?对此,马达告诉我们,那时候庾建设校长曾对他坦言:“你是来开荒的”。或许是这句话触动了马达,如他所言:“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成功了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马达像一个“拓荒者”,在广大这片土地上开始辛勤的耕耘,充分发挥自己在音乐教育学界的影响。如今,我校音乐舞蹈学院学科建设已在全国学术界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力。
多管齐下,教书育人
“身为高校老师,科研是安身立命之本,科研上不去,教学质量也上不去。”因此,除了提高学院师资力量,马达还十分注重科研。作为音乐教学界的权威专家,马达多次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深入岭南地区进行课题的实地田野考察工作,调研岭南各地的传统音乐,如潮州的潮剧、大埔的广东汉乐、沙湾镇的广东音乐、广州地区的岭南古琴等。在马达看来,“音乐没有高低之分,各地音乐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有值得传承的地方”。音乐舞蹈学院将学科建设定位在“岭南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至今已获有关岭南传统音乐舞蹈研究课题10多项,出版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图――乐象潮州》、《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图――乐象大埔》、《岭南传统音乐研究论稿》等著作多部。这些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都得了有效运用。
马达还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广州大学芭蕾舞团、歌舞团优秀的专业师资力量引入学生培养过程中,为学生的实践创造与专业学习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条件。每周一下午,学院会安排艺术实践课,由学院老师和剧院老师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成长。作为群众演员,2013年舞蹈系学生曾两度参加广州大剧院年度歌剧《图兰朵》、《茶花女》的演出,这为学生创造了与国际知名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交流的机会。
“作为老师,不管学问有多高,都要把自己的课上好”。那作为老师,最应该教授给学生什么?在马达看来,“学生首先不是学专业,而是学做人。对于老师,教书更要育人。老师是长辈,我们应该用我们的阅历来告诉学生,做人应当放第一。”在给学院本科生第一次讲话时,马达便告诉学生:“学做人,会做人,做好人,学做事,会做事,做好事,要谨记这18个字。”马达表示,对于人,道德是第一位,而做学问其实就蕴含在做人和做事当中。
半辈子的音乐追求,三十载的教学生涯,音乐又给马达带来什么?对此,马达说:“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只要你持之以恒地努力,最后都会有所收获。”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做学问亦如此,此话可谓马达多年学术生涯得出的肺腑之言。
(学生记者 李思文 陈道久 梁碧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