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觉性下降了。当你去图书馆看书,或者早起读书时,都有可能被人称为“学霸”。许多人认为学霸的标准降低了: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被称作“学霸”。
说起学霸,我们大都会想到埋首书案,奋笔疾书的“书呆子”形象,然而真正的学霸是这样子的吗?非也!“学霸”如满天星斗,他们或追逐目标,或钻研学术,或热情实践,或多面发展。我们摘取其中几颗,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我校在2013年6月开展了以“国家资助,助我飞翔”为主题的优秀学生典型评选活动。评选上的学生都是自强进取、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国家助学政策帮助下励志成长成才,成为励志优秀学生的典型。人文学院李焕哲就是其中的一名。
获奖: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资助,助我飞翔”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
家在农村,兄弟姐妹多,母亲患病,这是李焕哲的家庭环境。父母从小教育他,“一个人可以穷,但不能没有目标和向上的精神”。父母的教诲提醒他要在大学四年内尽早定好目标,并为之奋斗。
于是,他进入大学后就开始树立目标,努力学习,一坚持便是四年。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每年都获得奖学金。现在他即将完成四年学业,通过自身努力,成功被保送到暨南大学读研究生。
为了实现目标,看书成了许多学霸日常必做的一件事。而在李焕哲看来,看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日程安排,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必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不可一日不读书,否则就如居无竹,食无肉。于是,他养成每日都读书的习惯。看书的时候,他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专心看完。“读书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心性。”这是他对读书的一种质朴的看法。
除读书外,李焕哲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享受自在悠闲的时光,而更多的是学会自立自强。从大一开始,他通过做兼职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依靠奖助学金和兼职工资来支付自己大学四年的费用。做兼职供自己生活,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在李焕哲眼里,这只是一种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家里情况本来就不好,我能少一点拿家里的钱,甚至不拿,这是对家里最大的帮助,也是我应该做的”。现在,李焕哲做的兼职是家教。每个周末,他坐将近两个钟的公车赶到学生家里,开始早上的家教,下午又赶去给另一位学生上课,晚上还要备课。匆忙中却有快乐,他说:“家教更贴近自己的专业,我可以在家教过程中收获经验。至于学习和兼职的关系,还会恰当处理好。”
李焕哲有一个人生目标——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教书育人,并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也就是这样一个目标,支持着李焕哲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大二时,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结合个人的研究兴趣,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申请了一个研究课题——《陆丰青塘军话生存状态调查》。而这一研究课题最后通过了层层审核,成为国家级课题。
军话是一种濒危的方言,分布在偏僻的山村地区。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李焕哲和小组成员深入青塘当地进行田间调查,和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交流。他们收集民谣,调查研究当地的民谣生存状态。“在当地,连很多花甲老人都基本不会唱军话民谣。最后我们找到了一位九十岁的老奶奶,她为我们提供了大部分军话民谣”。说到这里,李焕哲感慨万千,“如果这位老奶奶去了天国,我们就再也找不到这些军话民谣了”。而这样难忘的经历也坚定了焕哲努力研究濒危方言的决心和意志。并且,这个课题也得到了暨南大学老师的肯定,这也让他获得暨南大学的研究生推免资格加了不少分。
采访中,李焕哲一直强调目标的重要性,“目标真的很重要,想得太多有时会让你不敢大步向前。一个坚定的目标会让你找到动力,即使有一天你很累,或者遇到让你难以接受的挫折,你都能咬紧牙,挺过去”。目标让他忘却艰辛,励志成长。他还将继续追随自己的目标。
除了追逐人生目标,钻研学术是学霸们又一所爱。他们会为钻研学术而投入全部的耐心与热情,在学术中找寻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韩跃武就是这样实践着。
当韩跃武拿到那张高考通知单时,一脸沮丧的他还想不到,多年后他也会在多期学术期刊的“作者”栏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带着高考的遗憾,韩跃武进入大学便开始计划考研,以求得到更好的提升。2012年,韩跃武正式成为了我校一名传播学研究生,从此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漫漫征途。回首走过来的路,韩跃武对他的学术钻研之旅最大的结论是:“大丈夫,能屈能伸。”
“学术研究要屈浮躁,伸热情”,对韩跃武来说,学术钻研就像一种智力游戏,除了考验他的脑子能转几个弯外,更是考验他的耐心与热情。幸运的是,在四年本科的学习中,早有考研打算的他在不觉间已把学术钻研当作了自己的兴趣。热情已在他每天的学习阅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后来,当他踏入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学业的压力与导师的严格要求没能成为打压韩跃武的一瓢冰水,反而在韩跃武的研究热火上添了一把柴。
当然,学术钻研这条路的枯燥乏味并非用三分钟热情就能应对。长时间面对繁杂的学术问题,也会让他感到疲惫躁动。其中,最让他感到无措的是定量研究过程。一个名为SPSS(社会科学统计)的软件也让他屡次受挫。面对自己不擅长的公式计算与数据处理,他只能不断压下心中的躁动,一次次地操作和改正。就像是刚刚开始学画鸡蛋的达芬奇一般,即使倦累,他依旧耐住心中浮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研究。虽然在定量研究方面吃尽苦头,韩跃武也从来不会否认自己在学术研究中定性分析方面的长处。在他看来,想要压住浮躁,就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方能缓解疲惫,保持热情。
另一方面,因为拥有热情,比起疲惫,韩跃武更多的是享受着学术钻研为他带来的快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他对自己所得成果的唯一评论。目前,韩跃武有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三篇发表在普通学术期刊上。然而学术带给他的快乐并非来自成果,而是来自研究过程。他喜欢在枯燥的钻研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快感。在撰写一篇名为《主流网站微电影的“风格分裂”》的论文时,韩跃武对国内几乎所有视频网站进行样本抽样,在400分钟的视频资料中进行文本分析,“这个过程极其枯燥,但我的快乐偏偏在于克服了自己想要放弃的想法。我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达到一种人格的提升”,他说到。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他涉猎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交叉学习。韩跃武大量阅读了文史哲、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书,在通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它们融会贯通。在科研中遇到问题时,他会去熟读其所涉及的学科的经典著作,疏通脉络,然后吸收各学科研究方法的优点和成熟理论为自己所用。通过带着问题读书的方式,他把所读的知识运用到研究中。其中,他擅长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来阐释新闻传播问题,从而让自己的理论更具阐释力。
钻研学术后,努力获取专业知识后,有些学霸喜欢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专业与实践结合,他们在实践中思考,获得新的认识。土木工程学院的李树斌就是这样的践行者。
李树斌受到父辈谈论土建时耳濡目染的影响,从小便对土木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这种兴趣转化成了热爱,一直延续到现在。高中,当周围同学还在纠结着要填报什么专业时,他已深知自己喜欢什么,要学什么。
抱着对土木的热爱,在高考后的暑假里,他兴致勃勃地去了趟工地,仔细观摩一些项目和很多工种的工作过程。上大学后,他发现专业的学习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专业课和实际操作有些差别。然而回望自己一路走过的三年,他觉得自己的专业课程学得不错。关于学习,李树斌的自我评价是:“我是一个有韧性的人。这种韧性在于点滴坚持与积累。”在专业学习中,有的人计算不出结果就会立即止步不前,但树斌喜欢迎难而上,哪怕只是一小步,也不断地计算,不断点点滴滴地积累。
注重课堂效率是李树斌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只有注重课堂效率,才不会和老师所说的知识脱节。他希望老师能多讲授些知识,所以他时常与老师交流互动。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他都坚持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种态度,并且要把这种态度保持下去”。
除了专业课的学习,李树斌还常参加各类比赛。大一时,他和朋友们一起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结构模型比赛。为了设计出优秀作品,他们搜集竹片,在制作时手上粘满502胶。然而,由于最终成果的规格太大,他们不得不遗憾退赛。后来某高校的一位老师想要买下那个作品,但他们最终拒绝了。大三的时候,他参加了广东省“广夏杯”粤港澳高校结构设计信息大赛。那回,他每天都刻苦画图,用软件不断地计算数据。努力换来回报,他最终获得了二等奖。
从2011年暑假开始,他利用假期时间去了深圳建宏达建设有限公司,深圳深港建筑有限公司等单位实习。在这期间,他分别做过测量员、施工员、资料员和技术员的工作。不同的工作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锻炼,都能积累不同的经验。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工作中曾有一位技术人员对他说:“没有想到你大学学的东西还是蛮不错的。”社会实践中得到的肯定让他欣喜不已,动力十足。他喜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实习中,觉得在实习中能够很快明白课本上抽象的东西,能获得新的研究和知识。在深港建筑公司实习时,有一回施工人员发现项目实施当中的撑杆不能满足要求,出现纰漏较大。当时项目组决定要另购买一批钢材,但李树斌立即想到了自己学习的知识,想在钢材当中加入混泥土,在关键点增加支撑来解决那个问题。主管接受了他的想法,这使项目工程最终顺利完成,帮项目组省去了约十万元的经费。因此主管对他大加赞赏并给予他奖励。
李树斌感慨地谈及自己也曾在大一时感到迷茫。但一次对“大学是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的思考,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内心,他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他说,态度、积累和真诚用心是很重要的,大学应该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纯粹地去做事,主动地思考。他还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老师教给学生的不是土木,而是用土木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李树斌刚被保送我校研究生,接下来继续做好规划,一步一步地走,在思考中悟出新的领悟。
拿奖学金是学霸们每年必做的事。拿奖学金有时不是重点,重点是拿奖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除了要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他们还要在竞赛、社团等多方面表现突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黄兹檀就是其中一员。
获奖:国家奖学金、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十佳学生
从大一至今,黄兹檀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一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此外还有单项奖学金。多次获得奖学金的她,在提及奖学金时,带着点兴奋与自豪。虽然努力奋斗是自我提升与兴趣使然,但能够获得奖学金依旧令她开怀,“这是对我的鼓励与肯定”,她说,“我的付出有了收获,同时还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其实对她而言,获得奖学金并不是目的,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在全力奔向目标的同时顺势摘取奖励才是最大的意义。
能够在大学成为一枚获取国奖的学霸,个人成绩和能力都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黄兹檀正是如此。作为今年的十佳学生,她不仅成绩优秀,还在社团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大一加入院学生会学习部,到大二竞选为部长,大三当选院团委副书记,直到现在大四成为院党支部书记,她在工作中的每一方面,都拼尽全力。
谈到平时的学习,她的神情很是专注。在问及学习方法时,她回答道:“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复习。”这些自上小学以来就被无数次提醒的内容,从一个十佳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可能会让人觉得失望。可正是这些简单的内容,她一直坚持到现在,自小到大,十几年如一日地重复。正是这样的坚持,造就了现在的她。她总是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合理而又紧凑,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社团工作。自制力较强的她,总能将拖延症扼杀在萌芽状态。提醒自己及时完成工作,或者让伙伴帮助监督自己,时刻让自己紧张起来,这些都是她有效对付拖延症的方法。她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做事拖沓而耽搁学习的进度。
黄兹檀还多次在不同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奖项。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选修数学建模课程的她,一直努力钻研,最终从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各类比赛的参赛机会。可任何机会降临都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数学建模竞赛规模庞大,内容繁多。为了提升竞赛能力,她利用寒暑假时间与同学们一起集训。在开始时,由于没有参赛经验,她需要利用整个暑假培训,一直到九月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连续三天三夜的赛程让她的精力和体力都倍受考验。而每年二月举行的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更是需要大强度的学习。由于该项比赛为国际比赛,全英文的赛程给她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全英文的论文与大量的专业术语让她在比赛的路上多了一座要翻越的山。二月正是春节临近期间,而她却要为比赛忙碌。即使没有集训,她也会去数学建模基地进行训练,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一次次竞赛中,虽然也失败过,但她总结经验,重整旗鼓,依旧一路走了下来。在团队中,无论是作为参与者还是领导者,她都全力以赴。无论赛前准备得多么辛苦,比赛过程中多么疲累,她都一路坚持了下来。正是这样的坚持,她在几次比赛中连续获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付出与努力让她先后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二等奖,美国国际大学生建模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每个学霸都是一个不同的维度。他们在自己的维度里,掌握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做自己的主人。孔子云:见贤思齐焉。今天我们看见“学霸“的故事而后“思齐焉”。“思齐”无需亦步亦趋地“复制”,而需重新拾起久违了的学习自觉和兴趣。他们,各有各的“优秀”,而你的呢?
(供稿:学生记者:胡 佩 方庭忻 李 玥 张晓阳 助理编辑:陈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