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一向对实习经验丰富的大学生青睐有加,而“经验不足”“底气不够”……像一道道标签贴在大学生的身上,成为大学生求职路上的障碍。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早早跨出象牙塔,踏进社会,试做职场“新鲜人”,在社会实习中为自己充电,努力撕下那些标签。
学生不是储存器,随着大学生在课堂、图书馆、网络等汲取地知识越多,他们渴望在相应的领域展露才华之心也愈切。近几年来,市场对大学生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实习经验丰富的大学生青睐有加,实习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经验不足”、“底气不够”,为撕掉这些标签,不少大学生从利用寒暑假寻找实习机会,到逐渐开始在学期中提早感受职场氛围,积累社会经验,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过渡。因此,实习无疑是一门社会考试,考验你的知识是否过硬,考量你的适应能力,逼你不断充电,使你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
学而“实习”之。我校非常重视学生实习支教工作,据教务处实践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校大学生实习分为人才培养方案内的实习和人才培养方案外的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内的实习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践教学项目,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主进行的、完成学习任务必须修读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会安排在教学周进行,特殊情况下,会安排在寒暑假。2013年,我校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的学生人数有23476人,共计有386个项目。这类实习的流程不会太复杂,首先是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习教学大纲,并撰写实习实施计划报教务处审批;接下来,学院会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并组织实习的具体实施,学生只需填好报名表和办好相关的手续,便能进入实习。实习期间,有指导老师带队,各学院和教务处会对实习教学进度及质量进行跟进。实习后,学生需上交实习日志或实习报告,学院统筹学生的表现完成对其实习成绩的评定。
而人才培养方案外的实习,则是想获得更多实践锻炼的同学,在课余或假期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如社团、老师、亲朋好友推荐,或持学院开据的实习介绍信,自主去联系实习单位而争取到的实习机会。
实习是一段攀爬,不论长短,走过的路上有汗水,有收获,有心酸,有不解,有困惑。以下故事只是实习经历中的缩影,希望能给阅读的你带来启示。
实习=打杂?
去年暑假起,人文学院的陈子明就开始在市广播电视台“最街拍档”栏目做实习生。她想做当一名新闻记者,在栏目组,经常会接一些爆料电话,却是“爆料”一些爆水管、老婆离家出走、吵架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有过这种实习经历的不在少数。去实习,把自己学的知识真正用起来,是很多大学生实习的第一目的。然而很多同学往往抱着想要学到更多东西的心态去到实习单位,可是他们更多的是端茶递水、打扫卫生,专业学习机会很少,这让不少大学生抱怨“实习就是打杂”。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去年,北大教授黄桂田就在某教育论坛上建议禁止学生实习。他认为,80%的学生在单位实习干的是跑腿打杂等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有待商榷。
乐观的陈子明倒没觉得什么,“很充实”!人文学院黎嘉雯却有另一番感受。她在南方都市报佛山地区广告部实习一个月,每天早上一回到办公室要做的就是派报纸,偶尔也帮各个部门的同事复印资料,打电话、填表,她很失望,“实习不就是那回事吗?”
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实习抱有相当高的期望值,然而等到真正去实习的时候,却发现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回事。今年暑假,新闻学院的郑穗武在越秀区检察院实习了一个月,有了切身的体会。
由于对法学非常感兴趣,郑穗武报读了我校法学院的法律二专。作为法律二专的毕业实习,暑假里郑穗武由法学院推荐到了越秀区检察院反贪局侦查科实习。然而,去检察院报道的第一天,他就被泼了盆冷水。带自己的前辈很坦白地对他说,短短一个月是根本学不到什么真正知识的,不能指望前辈带给他什么东西,一切只能靠自己多看、多想多问。
果不其然。在反贪局侦查科里,因为很多工作都具有保密性质,一个实习生不可能参与太多案件。所以,郑穗武干得最多的事情,莫过于查阅必要的文件和整理一些资料,偶尔也会跟前辈们去看守所带犯人回来审问。这里完全交给他做的事情不多,大多数时候,郑穗武只是在前辈们带人、查案的时候待在旁边观摩体验,真正自己经手办案的机会很少。
听、说、看、做都是一门课
不可讳言,实习过程中,满腔热情地想要大干一场的大学生往往做的最少,听的、看的反而更多。
然而,看一样能学到东西。2010级机电学院小罗的毕业实习安排去洛阳一拖公司。厂里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实习生不能参与生产的过程,而是以参观生产操作的方式进行实习。
只能看不能做,出发前小罗就知道了。12天的参观实习,小罗见证了许多零件从毛坯蜕变到成品的过程。工人手中或流水线上的一个个程序,成为了实习生眼中活生生的知识。“你知道一个直径13.2米,重达十几吨的齿轮,是如何从洛阳运输到需要它的城市去吗?”小罗告诉记者,“我们去了洛阳一拖附近的中信重工,看到足足有3层楼那么高的加工机器的时候,真的是被震撼住了。刚开始,我们还不明白什么是1/2零件、1/4零件、1/6零件,原来是这里生产一个巨型齿轮,要分为几份进行加工和运输。”
在实习的时候,多看,多听,多想。小罗说:“当你站在那么巨型的机器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多么渺小。而当你知道它是由学机械专业的人制造出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专业是多么伟大。”
看的可能也一样精彩。内敛的郑穗武渐渐融入新环境。侦查科是一个严肃且忙碌的部门,然而前辈们就像师兄一样,很幽默风趣。反贪局侦查科的他们工作很累很辛苦,经常熬夜,加班加点,但他们很懂得自嘲,在工作之余会互相调侃。“看着他们那样子聊天,自己也挺开心的。”郑穗武发现,这里就算是“正式上班的人,他们每天也会面临很多琐碎的事情。”他不得不重新审视“打杂”:“不要小看简单的打杂,其实要把杂打好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同样是接个电话、拿份文件,你需要注意自己怎样说话才能得体、完整地传达好信息。在处理小事的时候也要时刻注意细节,说得容易,但要真正做好这些琐碎的东西很不简单。”尽管这份实习真正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之所用的地方很少,他形容自己“在检察院平平淡淡地逛了一圈”,但他坦言,“如果你真的是想去学习的话,你会去克服那些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去问问题,那些没有事情做的人完全可以主动一点去找事情做。”
土木学院的赵泽平也在看、听与思中获益颇多。大学里的三个暑假,他都去了海南省某建设集团公司的农垦总局医院内外科综合楼项目部实习。
在工地上,前辈们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赵泽平很庆幸,“我会大胆地向技术人员请教,甚至是工长。”年纪稍长的工长和班长,他们对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测量仪器的拿放、搬运,都要讲究技巧。很多人或许觉得拉一下皮尺没什么难度,可施工方会要求测量需要精确到很细微的程度,施工人员就必须把皮尺拉直拉正,以确保结果的正确。令赵泽平印象深刻的还有就是在施工现场,不管是谁,只要犯下错误,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长就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地呵斥对方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必须改进。因为施工现场必须保证不出差错,大家应该有着对工作严谨负责的态度。因为很多的事故都是由于小小的错误引起的,因此,所有细节都要严谨。这些在工地上感受到的,比上课看着书本学习理论知识更让赵泽平印象深刻。
赵泽平还收获了深厚的友情。实习期间,赵泽平与自己的前辈们相处得很不错,大家在工作之余会开开玩笑。赵泽平说工地上很多人都喜欢看体育赛事。去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他们好几个人就围在小卖部电视机前面看中国篮球队比赛。当时每个人都对中国队很看好,一进球就欢呼雀跃的,那种一起看比赛的感觉真的很棒。这个暑期结束实习的那天,赵平要离开了,部门的材料员老庄还跑来跟他握手,“他一般都很忙,要待在工地上,也很少有跟这些年轻人交流过。”老庄很关切地问他什么时候再来,对他很是依依不舍,这让赵泽平大为感动。
实习中除了“做”之外,多看、多听,然后多思考,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新闻学院的钟剑茜老师告诉她的学生,“虽然能亲自去参与的工作不多,但我们能够变换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前辈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偷师’,多注意观察,多结合自己学过的课本知识思考前辈所做的工作”。
“你得表现出专业水准”
在单位,顶着“实习生”的头衔,我们能做的可能很有限,但是每次尽力做好却是很有必要的,按照李谭欢的说法,“得表现出你的专业水准”。
旅游学院2011级学生李谭欢,从大一暑假起便开始在广之旅旅行社实习。两年来,她带着游客游览香港的星光大道、太平山、迪士尼、海洋公园等景点,遇上一些大型的书展、动漫展、美食展,也会带着专门的展会团去旅游,现在李谭欢已经是广之旅港澳部的领队之一。
回忆实习当初,难度最大的并不是带队流程,也不是怯场与沟通方面的问题,而是面对着某个自己只去过一两次的地方,却要在游客面前淡定地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水准,学会如何稳定游客的情绪。李谭欢说起一次带队的经历,仍然有些后怕。那次,当带着旅客过关到香港的时候,李谭欢被突然告知由于关口装修的缘故,只能领着大队伍走一条完全不熟悉的通道。于是,一路上她走在队伍最前,紧张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但表现出来的则是一脸镇定从容地指挥着游客前行。李谭欢知道,自己不仅要对公司负责任,更加要对游客们负责,要当机立断处理好问题,行程才能继续。
然而旅途中却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有次她从厦门带团回广州,由于司机没有加足油,大巴在距离广州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停了下来。在等待油被送来的四十五分钟里,当时尚缺少经验的李谭欢面对着客人指着鼻子的吵闹责骂和不满,只能带着哭腔向游客解释,一遍又一遍地道歉。这唯一一次被骂的经历让她深刻明白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促使她学会了更好地去解决带团时出现的紧急状况。
身为导游,要保证游客们的安全。李谭欢曾有过更为惊心动魄的经历。那时,在闸波带团接到十四级台风登陆大堤路的通知时,李谭欢正在回程的路上。不得已之下,她只能和司机争分夺秒地把游客送回酒店重新入住。当她把客人都安置好后准备上车回自己所在酒店时,却被满天风雨逼得无法离开。“酒店已经断水断电断粮了,我不可能长久停留在酒店。”于是,她和同事尝试从酒店冲到大巴,没想到在走廊就被吹飞了。“当时手流血了,屁股也摔青了。”
“每次做导游都有不同的窘迫事情发生,口头的经历介绍只会让人像听故事一样,不会有亲身体验的感觉。”李谭欢这样说着,也是这般乐观地看待每次大大小小的突发状况,“处理突发状况非常具有挑战性,也能锻炼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无法通过课本知识学到的”,甚至“有些道理要到了犯错后被人指着鼻子骂的地步才能明白。”
懵了,方知更要积累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早早地寻找实习机会,他们中有些人甚至跨专业实习。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不断补充新知识更是必要,实习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音乐与舞蹈学院2012级音教专业的洪淑均,尽管才大一,已经有过几次实习经历了。在天河中学开设的兴趣班里教高一学生吹长笛,暑假去安徽宣城某琴行做长笛老师……洪淑均还想着下次的实习,“教师行业,首先要自己的基本功扎实”,而音教专业很注重舞台的表演效果和经验程度,作为音乐老师,常常就是要负责整个舞台。几次实习下来,洪淑均深感,“应该尽可能多听音乐会,多观看晚会,多参加晚会的策划”。
“实习生基本是哪里不够人就要去哪里”。陈子明所在的“最街拍档”栏目只有4个实习生,即使身为女生,搬搬抬抬的活儿她都没少做。经常遇到紧急采访的时候,实习生就会背着很重的脚架,奔跑在大街小巷中。非科班出身,她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也遇到不少挑战。
这次的暑假实习,陈子明获得了两次难得的上镜机会,第二次是去采访爆水管。“明渠、暗渠、输水系统……”当时听到工作人员说了一大通的专业知识,她就懵了,一只手拿着麦克风不知道要如何是好。采访结束后,陈子明被带她去采访的记者批评了一番。“多积累日常知识,政治、体育、法律各种领域的都应该知道一点才能够应付得来各种突发事件。”自责过后,这是陈子明在采访后对自己的要求。
除了采访时遇到情况外,在制片过程中陈子明也屡遇挑战。片子“上街”前,整间办公室的人都绷起了一根弦,任何人都不能怠慢。陈子明说,由于当初进部门时,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制片系统也要靠自己慢慢摸索。在帮忙“套改”(利用已有的视频采访资料进行再修改利用)时,拿着片子要填好配音,改好镜头,在半个钟头内把片子改好。这样的紧迫工作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但面对繁忙的实习工作,陈子明仍会笑着说,虽然自己很累,但看着身边的正式记者,就会充满干劲。
虽然记者的职业又累又危险,但是总监的一句话让陈子明牢记在心:“做记者是一个比较好且能快速了解社会的工作。”陈子明说,新闻职业充满了使命感,暑假实习让她坚定了做一名新闻记者的目标。
听听老师们的建议吧!
希望去实习的同学到实习单位,首先就要学会放低心态;第一步就是认真对待自己所负责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很零碎的打杂,礼貌、热情地待人;第二步是赢取前辈们的好感,有了这块敲门砖,就要好好利用了;第三步,多虚心向前辈请教问题。我们同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常因为专业知识理论、经验的不足,而被安排去干一些琐碎事,但这是很正常的,甚至很多职场新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同学们必须摆正心态。虽然我们能亲自去参与的工作不多,但我们能够变换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前辈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偷师”,多注意观察,多结合自己学过的课本知识思考前辈所做的工作,多与前辈交流。“学艺要先学做人”,实习生们要多琢磨与人相处之道。
――新闻学院钟剑茜老师
同学们有可能因为专业基础不足,这不会那也不会而被别人骂或被派遣去打杂。首先我们同学要脸皮够厚,不要怕被骂,而且应该从别人的“骂”中了解到自己还缺哪方面的知识进而去学习。此外,打杂没关系,打杂也是在这个实习单位的大环境里面。在打杂的时候,我们就要看到别人怎么“打拳”的,要多注意观察。例如,留心注意一个研究小组里,成员们都在担任什么角色,谁的作用较大,他们平时都在用一些什么电脑软件工具、平台来进行开发工作的。只要有心,我们要学个一招半式是没问题的。建议(计算机专业)去参加技术含量高、与专业相关度高的实习。
――计算机学院高崇志老师
1.勤快。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快些的实习生比较多能得到导师的指导,也会得到相对多的机会。就算实在没有事情做,那么可以看,看别人怎么做,多观察也会有收获。机会是要自己去寻找的,不要把别人不给你事情当作借口。要知道实习期你已经步入社会,一切只能靠自己,公司没有义务培养你。
2.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当导师布置下来你不会的工作时,先自己多想想怎么做,把自己的想法跟导师沟通,而不是每一步都需要导师来告诉你怎么做。不要嫌这样会做白工,思考的过程是你自己的,知道哪些部分自己想相对了,哪些有偏差,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导师才不会觉得安排你做工作还不如自己来做容易。
3.做小事,摆正实习的位置。很多实习生不愿做基础性工作,觉得没有技术含量。那么试问,一个没毕业的学生,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社会,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你能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们需要从细小的工作上历练的不只是会做这份工作,更需要的是做到更好,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执行过程,学会待人处事,积累人脉关系。
――大粤网教育频道编辑李凤敏
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
你踏出“圈养”着我们的象牙塔大门,接受市场与社会的洗礼。你透过实习去看社会,思考自己以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实习结束,可能让你找到了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也可能让你发现原来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并不适合自己;可能会让你失去最初的梦想,但也可能意外地让梦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发芽……
研究表明,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学生所能记忆的内容不超过百分之十五。亲身经历过的事往往更让人印象深刻。找到一份好的实习岗位,并最大限度地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这对于职场的新鲜人??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块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好踏板。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
(供稿:学生记者 易玲 何茜华 林金铮 洪漫倩 陈心怡 黄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