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高校开设《婚姻与家庭》选修课程,近千学生争抢80个名额,由此引发了学生和网民们的广泛热议。针对是否应开设婚姻教育来应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爱无能”问题,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则进一步提出:“中小学应有婚姻课程,学校应培养美好人格”。本人认为,无论在大学还是中小学,盲目地开设婚姻课程只会加剧学生们“课程依赖”;其次,针对李银河所指的“中小学生”,则更应该让他们先学沟通,再学恋爱。
如今,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很多,但面对感情受挫,一些大学生却失去了应对能力。据重庆市一项调查统计:13%的大学生曾有自杀念头,情感问题成首因。爱情和婚姻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健康的爱情是促进人格完整的必需品。不可否认,设立婚姻课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指导性作用,也能引起社会对爱情教育的重视。但如果想借助婚姻课程来解决青少年的“爱无能”问题,以此来培养美好人格,恐怕就有待商榷了。
5年来,美国40多个州的中学都纷纷开设了与婚姻教育相关的课程。佛罗里达州甚至就规定,婚姻教育是学生拿到高中毕业文凭的必修课之一。这似乎未能减缓该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据统计,美国大约每两对夫妻中就有一对离婚。由此,我们该问,设立婚姻课程,能否取代爱情教育?关于恋爱,是否学学就能会?
首先,盲目开设婚姻课程是一种“课程依赖”,在大学中出现这种“抢课潮”现象正是很好的解释。人天生即被赋予爱与被爱的本能,年轻人出现“爱无能”的现象,正是因为他们过分依赖于课程来获取知识:学生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中,被动地追求术科知识成绩,忽略了自主思考,社交能力和情商等基本素质反倒越来越差。有网友则更尖锐地指出,“有些孩子在情智上出问题,不是课上少了,是课上得太多了。”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在惯性思维下遇事只懂寻求课堂的帮助,蜂拥抢报“婚姻课”,而不是独立谋其解法。这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不去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不解决根本的教育体制问题,反而在教育体制之外修修补补,到头来只能让问题陷入恶性循环,实属缘木求鱼之举。
其次,针对李银河特指的“中小学生群体”,笔者更认为,应先学沟通,再学恋爱。专家指出,当今社会普遍出现的婚姻纠纷、家庭矛盾都归因于沟通不足。如何处理好两性关系归根结底是处理好与人沟通的议题之一,不是通过课堂学习“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的个人秉性与现行的教育体制相结合的产物。在芝加哥的瑞德兰高中,跟婚姻有关的课并不直接叫作“婚姻教育”或“两性教育”,反而称为“沟通课程”。李银河在接受采访时说:“爱情教育也好,婚姻教育也好,都是一种人生教育、生活教育。”顾名思义,人生教育、生活教育并非就能在学校课堂上一朝一夕就能学到的,而是贯彻于人的一生中的知识,需在生活中学习与实践,这要求我们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在接触不同的人群中学会与人沟通。
中小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和学习能力的敏感时期,对比单一的灌输概念性标准化的知识,教育更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在生活中汲取知识的本领,在阅历中积累经验的能力,这样才真正有本领去应对日后生活中百态各异的情感问题。毕竟,恋爱不是教教就能学会的。
(作者: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学生 刘闻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