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校新闻网的时候得知,我校外国语学院近来举办了一期名为“认知语言学学术沙龙”的讲座,因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而颇受好评。据悉,该学院继启动认知语言学学术沙龙活动之后,近期还将陆续开展其他学科方向的学术沙龙活动,旨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师学术能力与科研水平,打造学科团队,浓厚学院学术氛围。
相信很多人对“沙龙”都是不陌生的,每每提及,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17世纪的法国巴黎,联想到那个书籍仍未普及、传媒仍不发达的年代。那时候,处于社会上流的戏剧家、小说家、音乐家、评论家、哲学家、政治家、画家以及诗人们都是沙龙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齐聚一室,在醇香咖啡以及典雅音乐的催化作用下谈论生死、谈论世态、谈论艺术,时常迸发出璀璨的智慧火花。精致的沙龙就像一间具有生命厚重感的博物馆,那里展览着知识的不朽、人性的诚善、思想的无涯以及言论的自由。笔者对“沙龙”一词钟情日久,因此看到该报道以后,第一反应便是艳羡不已――无奈沙龙活动的对象仅限于该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吾辈虽有向往之心,却无聆听之本。于是笔者忽然心生一念:沙龙活动能否突破身份的限制,除了在教师队伍当中推行,在学生群体之间也普遍开展?
沙龙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比如,我校外国语学院举办的该类学术沙龙,它就有帮助中青教师明确学术方向、夯实学科基础、了解学科前沿与研究动态、尽快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与科研水平等作用;而性质较为轻松的沙龙,则能在讲授、提问、探讨、辩论的过程中拓展参与者的思维,促使他们完成对自身的审视、反思和升华。笔者提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开展的沙龙,属于后者的形式。
或许,有的人会认为,沙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出身显赫的人才配拥有的一种奢侈的生活消遣,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它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别说尚无经济基础的高校学子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沙龙这种集会形式经过了将近400年的传播、演变,性质和模式已经不复最初。具体而言,举办沙龙的场所既可富丽堂皇,也可质朴别致;参与活动的人物既有社会名流,也有草芥小民;谈论的范围既可涉及科学、政治、艺术等专业性的范畴,也可包括生活、时尚、风物等娱乐性的话题;集会的形式既有室内沙龙,也有户外沙龙――总之,沙龙是自由的,属于每一个拥有自由思想并渴望自由表达的人,不分尊卑,不限老幼。当代大学生时刻感受着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都有着比前代人更为独特的个性表现――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沙龙,需要这种展现个人性格魅力、交换群体智慧结晶的小舞台。
从某个高度来说,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是粗疏的,是被时代和社会局限了的。由于我们的教育体系对科学知识的定位太高,那种“知识高于一切,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在社会上盛行不衰,长期下来,便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僵化以及教学内容的失衡。当代大学生在十几二十年的学校教育中囫囵吞咽的,除了科学知识,还是科学知识。如今很多人都在反思,反思我们在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的缺失:那些关于为人处世的教育、关于爱国爱家的教育、关于怜悯和奉献的教育、关于信仰和艺术的教育、关于交流和自省的教育、关于取效和舍弃的教育……缺失导致了不全面,即人格发育的不全面,社会发展的不全面――而沙龙的存在,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留给我们的缺失和遗憾。试想象:十来个人围坐在一起,有学生,有师长,大家不受拘束地谈人生,谈理想,谈社会现状,谈未来展望,交流融会时呷几口清茗,辩论激烈时人人不卑不亢――这样的场面多么令人着迷?
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色彩斑斓,除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还有名目繁多的兴趣社团,然而,我们恰恰就是缺少了能够“沉淀灵魂,洗涤尘心”的沙龙。假如学校在促进中青年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也能兼顾广大学子的需求,成为沙龙活动的牵头人或者给出正确明晰的举办指引,让广大学子尝尝精神盛宴的“鲜美”,这该是一件多么值得颂扬的乐事!(作者: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10级学生 崔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