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广州大学正在逐渐成为广大人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所谓“一流大学”,体现在拥有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领导管理等很多方面。其中,拥有一流的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科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基本功能单位,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创建一流的学科,是打造一流学校的一条直接的、可操作的途径。在下文中,我们就从如何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广大的角度来谈谈我们的几点想法。
第一,树立“顶天立地”的学科发展理念。所谓“顶天”,就是强调科研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学科发展要紧跟国际,探讨最基础、最前沿的学科问题,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相关学科的“排头兵”。所谓“立地”,就是强调社会服务是学科发展的生命线,学科发展要立足中国,尤其是立足广东当地,紧密联系社会需要,解决重大社会、民生问题。“顶天”强调的是知识创新,其成果主要体现为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及引用;“立地”强调的是技术应用,其成果主要体现为发明专利的取得及转让。
第二,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着重人才培养。一流的学校有一流的教师,他们培养着即将比自己更为出色的学生。因此,一方面,学科应着力加强学科梯队的建设。既要重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也注重内部“挖潜”,双管齐下,协调与促进“女婿”与“儿子”合作关系。争取在短期内引进或培养“大学者”,搭建“大平台”,招揽“大项目”,获得“大奖励”,让学科具有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科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系统、整体的思路培养自己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争取获批更多的一级学科硕士或博士授权点。一流学校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他们通常在求学期间,就能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就能获得较为重要的科研成果。学科就应该为这些“凤凰”筑好巢,为他们配备好的导师,装备好的实验设备,让他们生活、学习没有后顾之忧,在生命最有激情的时段内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
第三,重点突破,发展特色学科。19世纪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宣称要在“每个领域都要保持全美前三名”,结果反而因其试图平均发展学科、没有专业特色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如愿。直到20世纪初,学校调整战略,集中力量发展生物原子工程学科,最终促成劳伦斯发明加速器,学校一下子拿到17个诺贝尔奖,该学科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伯克利才真正开始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事实上,即使是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也并非是所有的学科都是国际一流,它们各有所长。哈佛以管理学、政治学闻名,斯坦福以心理学、电子工程著称,麻省理工以经济学、语言学突出,牛津大学以神学、古典文学见长,剑桥以物理学、生物学知名。广州大学要成为一流大学,就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哪怕是只有一个)。我们可以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建立“学科特区”,发展“优势学科方向”,让一个或几个学科重点发展、率先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再带动整个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优化学科发展环境。学科发展是学校,尤其是院系发展的中心任务。学校与院系应尽量为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的学术服务与后勤保障,确保学科教师具有“宽松”的学术环境与相对“宽裕”的生活环境。学校可适当增加部分研究所或实验中心,促进跨门类、跨领域的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形成。在发展学科时,可按照教师的特点,鼓励其发展优势,扬长避短。让擅长教学的教师多上讲台、擅长科研的教师多进实验室、擅长应用的教师多参加社会服务,学校要保证他们在职称评定、收入分配、声誉地位等各方面的平等机会,让教师团队协作,共同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志存高远,推动学科国际化。要真正做到“国际知名”,就一定要推动学科发展的国际化。首先,所有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学科,从教师到学生都应树立国际化视野,研究国际前沿问题,发表高水平的外文学术论文,共同推进“Guangzhou University”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的频率。其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委派具有学术潜力的教师出国访学,融入国际学术环境,与国外学者及科研机构进行实质性的科研合作;短期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指导工作,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帮助师生树立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最后,确立国际化的评价标准。对于教师,研究课题与项目经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知识创新,应按他们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与著作、引用情况、取得专利及专利转让情况来进行绩效评价,并据之确定其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及津贴的分配办法。
(供稿:教育学院院长 叶浩生 编辑:肖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