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深度】慕课时代来临 引爆新一轮教学改革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梁焯贤 方庭忻 赵毅鹏 陈瑞琦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6/04/19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加快推进适合我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加强组织管理,3月31日,我校举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讨会。校长邹采荣出席研讨会并发言,台湾数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林立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慕课推进办公室副主任蒋建伟教授,以及我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大学如何开展慕课建设进行研讨。

校长邹采荣在会上指出教与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课程、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最根本的建设任务,须不断加强。计算机的应用,互联网的发展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高水平、高层次的补充。我校慕课网站推出的六门课程,标志着我校课程建设体系在向前推进。他提出,我校要做到学生因其兴趣有所学,有所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让慕课成为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要支撑。

专家建言

林立杰:MOOC正处于从谷底往上升的过程

为了推动两岸的MOOC(慕课)发展,台湾数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林立杰教授在此次会议上就“MOOC发展趋势与思考”这一主题发表讲话。他以美国三大MOOC网站和台湾MOOC课程发展现状为例,介绍了MOOC的发展过程与特色,同时也展现了高校现今MOOC课程正逐渐转向SPOC课程的趋势,他表示:“现在的MOOC,正处于从谷底往上升的过程。”

林立杰认为,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多,以及为了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对讯息的需求,当今高校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利用信息科技。“教育在这几年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林立杰预言道。据介绍,MOOC线上课程具有受众规模大、开放的特点,自97年开始发展起来,当今美国三大MOOC网站虽然面对的主要受众群不同,但都拥有共同的特点:学业与商业结合;采用互联网经济方式经营;网上课程与教学设计结合;以数据分析作为重要的商业模式。

随着MOOC不断发展,其问题也不断暴露,林立杰提出两岸MOOC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完课率不高;课程多为理论课而非技能课;由于相关数字教育单位较多从而难以达到平台与策略的统一。“刚开始我们对慕课的期待很高,后来又会发现很多问题,期待又会往下降,而我个人觉得我们处于从谷底往上升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问题之后就要开始解决”,林立杰说道。

蒋建伟:慕课是教学改革的利器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建伟教授深刻阐述了“慕课是教学改革的利器”这一观点。他说,当代大学生从小成长在被数码产品包围的生活环境下,他们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与上一代相比已发生改变,“作业驱动型”和“临时抱佛脚型”学生属常见群体。然而,教学改革年年有,学分不断削减、PPT双面影响等因素也制约着教学的发展。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慕课的推广与发展势在必行。

会上,蒋建伟用慕课短视频示例,简洁地说明慕课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与优势。“每一个老师都能自己制作这样的东西(视频里的某个简单模型),只要下载个office 2013,office这个插件,马上就能做这个东西。我既可以出镜,也可以选择在特殊的讲解地方出镜,还可以挑两个学生在旁边问问题解答,非常自由和方便”。他从主页设计,到评论区,再到线下互动,对慕课的教学系统作了详细的介绍,其生动、活泼的语言给在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慕课,不是简单地将课堂教学直接搬到互联网上,而是教学流程的再造。从教学模式的重构、上下线的统合、教师角色的切换、学生学习模式的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的重构、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内容,都涉及到一门慕课质量的好坏”。

最后,他强调,慕课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教学管理创新。首先便是要学会三个承认,承认学生线上学习、互动的付出;承认教师课程再造的艰辛付出;承认教师线上教学活动、线下研讨、互动的工作。同时要注意线下的比例,通识知识至少三分之二要用于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三分之一用于线下教学活动。最后是课程评价,要做到双方互评。此外,他还用自身作例,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时候通过创建线下讨论组,强调慕课设计要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做到线上学生学习互动,线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体验

荣宏伟:我校国家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的探索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荣宏伟就《水质工程学》的课程建设基础与内涵、思路与目标、特点与特色,分享了我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领域中的建设与探索。

据悉,《水质工程学》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教研成果,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于2012年被评为广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被评为广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同年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立项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基础,积极开始从“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如今,我校《水质工程学》课程已形成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为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供保障。

荣宏伟教授介绍,课程在从“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牢记三个关键点:精品资源共享课基于精品课程又高于精品课程;强调资源共享和共享体系;服务对象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他还强调,“在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转型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并认真理解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含义:精品、资源、共享”。

胡宜安:从慕课中收获更大的教学成就感

我校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副教授胡宜安,2015年秋季在我校慕课网站开设《生死学》课程。胡宜安向记者分享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感想。

有人说,慕课是线上、个人的学习模式,难免会存在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对此,他表示,在慕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在慕课上通过发帖子的方式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探讨,老师回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说在这一点上,学生的互动是深入的、充分的。帖子深入的探讨,可以问好几个来回。而实体课堂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达到充分的、深入的交流。”他还认为,实体课堂与一般的网络视频课相比,慕课的优势在于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的线上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干扰因素,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思考,接触学习内容;第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扩展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面对面对话、一对一沟通”,如发帖子。

值得一提的是,胡宜安着重提到从慕课的教学和课后讨论中引起师生之间思想和感情共鸣,令其拥有更大的教学成就感,“每次仔细阅读学生的回帖或发帖时,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积极参与所赋予的成就感。”他还说道,“以往一次实体课程的开设可以教导100多名学生,而现在一次慕课课程的开设则可以教导700多名学生,这都能大大增加我的教学成就感。”

学生感受

不受束缚上课轻松,但仍有进步空间

来自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郭同学本学期选修了“什么是人权”在线开放课程,他分享了对慕课的看法:“对这个平台还是比较满意的,而且我蛮喜欢慕课平台的界面,感觉界面的操作性比较强。”在他看来,慕课平台里面也有足够的课程,无论是从课程的安排或者作业的设置都比较人性化。

同样来自地理科学学院,选修了动态几何与逻辑动漫课程的王同学对我校的慕课总体上感到满意,“一方面它不是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上课,有些时候同学们都避免不了有一些小情况,慕课平台的网络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只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就能够达成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它提供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平台,让学生受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慕课虽然好,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郭同学说,一些课时作业过了提交时间之后就没办法进行下一课的学习,所以他也希望在以后平台的建设中可以完善这方面的问题。而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彭同学提出:“慕课网络课要更加醒目地提醒作业的截止日期等,并希望给予多一次提交作业机会,否则同学们可能会因为一点疏忽就这样影响了期末成绩,实在不值。”

教务处介绍

让教与学齐头并进

据教务处的苗琰老师介绍,我校的慕课课程已经开始了两个学期,而“广州大学慕课平台”是我校去年从一个专门制作慕课平台的公司购买所得,由教务处提供课程,网络中心负责后台维护。

为了不断完善我校慕课平台,教务处每一年度都会立项开设新的课程并组织拍摄,“虽然我们不确定下学期是否开设新课程,但以后课程一定会增多”。在质量方面,我校也会不定期组织所授课程即将上线和已经上线的老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进行后台操作或如何与学生发帖互动等,同时还会邀请一些上学期已经开设了慕课课程的老师与刚刚开设课程的老师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

苗琰老师表示,慕课平台改变了“老师纯粹教,学生纯粹学”的传统而互动少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对作业没有时效要求的尔雅通识网络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通过自行学习来接收知识,还需要和老师发帖互动,从而更加深入课程内容,提高学习质量;而且由于学生需要按时按量地完成网络作业,其学习质量与状态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监控。同时,这种明显提升教学难度的教学模式也有助于老师提高教学水平。

小贴士:MOOC(慕课)

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第一个字母M(Massive)代表大规模,与传统课程班级容量相比,一门慕课的注册学生动辄成千上万,目前人数最高纪录是16万人;第二个字母O(Open)代表开放式,课程面向群体的开放式,无门槛限制,只要是有求知欲的学生均可注册学习;第三个字母O(Online),点明学习模式是通过网络,适应现代人类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四个字母C(Course),即课程之意。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任务与家庭作业场景进行置换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回家完成家庭作业;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家借助教师设计的讲座视频、博客、电子书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课程,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与个性化沟通的场所。

(供稿:梁焯贤 方庭忻 赵毅鹏 陈瑞琦 助理编辑:黄 颖)

注:本文刊登于2016年4月15日第326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唱响时代主旋律
下一条:【校园】小组合作是“奶酪陷阱”吗?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