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风采 · 正文

学子风采

【学子风采】梦回西藏,那些支教的日子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蔡锦姿 陈燕 李昕洋 钟莹莹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8/03/2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强调的就是实践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实践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017年8月至12月,我校首批西藏支教队伍17人(14位同学和3位带队老师),远赴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开展实习支教。在为期4个多月的支教生活中,师生们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克服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等重重困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青春誓言,为西藏学生点亮了逐梦之灯,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同成长,携手进步

2017年12月18日,距离广州大学3000多公里,海拔2000多米的波密县已经是零下2度,抬头就是白雪皑皑的山峰,路上冻霜也逐渐消融。带着不舍与感动,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142班的肖俊婷在微信上敲下了这么一段话——你的名字这么短,在我的思念里却这么长。我的双手烤着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离开了。淳厚的高原气息、明丽的雪域色彩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这,就是令他们魂牵梦萦的波密……

14名支教实习学生,117个日夜,将近300节课——2017年8月,我校首批援藏支教实习队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西藏林芝市波密县。“9月15日,第三十六天:平时最爱说话的次旺尼玛,今天特别认真,还举手回答了问题。今天他们上台表演的时候,我听到扎西土美和我说,我们可以交朋友吗?我知道,四个月很快,但我还是想要留下一丝丝印记,留住一点点记忆,在某个孩子心里。”这是人文学院中文141班的陈柳艳在她的支教日记第三十六页写下的文字。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141班的林晓欣给波密县中学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课是班会课,在这堂班会课上,她向学生们讲述了“什么是地铁”,“什么是共享单车”,还不断鼓励大家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内地高中班,多去外面更大的世界看看。林晓欣经常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慢慢地,她也有了第一个主动添加自己微信的学生,有了第一个去宿舍给她送酥油茶的学生,越来越多的第一次,让林晓欣也在不断地成长。

在实习期,公开课是每一位实习支教老师都要面临的一项考验。这天,在陈柳艳的公开课上,学生们都主动穿上了和平常不太一样的漂亮衣服,课上也都非常踊跃地举手。“下课铃声响了,来听课的老师们都走了,我一个人愣在讲台上。过了几分钟,我以为孩子们已经走了,但一抬头就发现他们每个人都还在瞪大眼睛看着我,见我抬头,又一下子冲到讲台前问我,‘老师,你紧张吗?我们表现得怎么样?’我不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回答他们的了,但是当你发现有人在和你一起努力,陪着你一起紧张,你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陈柳艳笑着说道。

除了给孩子们上课以外,他们也常常会主动陪着学生们一起做眼保健操,一起值日打扫卫生,在足球赛、运动会为他们加油。正是这种陪伴与关怀,他们才逐渐敲开学生们内向的心,学生们也开始向她们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政府每周会给学生们分发营养餐,每次发营养餐,我的学生就会把他们的营养餐分享一些给我,有些孩子还要看着我吃完才离开。每次我拿着凳子去听课,他们远远看到我一边搬着凳子一边拿着书,就会跑过来抢过我手里的东西帮我拿着。有段时间我上课喉咙发炎,一直咳嗽,有个学生隔天就把自己做的润喉汤带给我。天气冷的时候,孩子们还会把他们的暖手袋放到我手里帮我取暖......这群可爱的孩子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打动了我的心,也不断地改变着我”,肖俊婷如数家珍般将埋藏在她心底的那一件件宝贝回忆和记者分享。

在他们看来,支教的过程是酸甜苦辣并存的,虽然还没完全成熟的他们也曾为学生的不认真烦躁过、生气过,但更多的是从学生身上收获到了许多温暖和幸福。这种“为人师”的感觉,让他们每天都在思考要怎么才能带着学生成长进步,看着学生一步步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一路有你,再累也值得

“有的同学因为喝了青稞酒,又对氧气比较敏感,偶尔会感觉头晕。而且刚去到波密的时候因为天气冷,有些人便受寒感冒了,再加上空气干燥、含氧量较低,一感冒起来想要恢复就很辛苦了”,波密生活的经历虽然艰苦,但也处处充满温暖。“从林芝到波密总共需要五个小时的车程,下飞机后会经过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部分同学出现了高原反应,开始缺氧和头晕,大家便相互照顾,互相扶持,一段时间下来,也就慢慢地习惯了这种不适”。

支教队的指导老师翁素贤回忆说:“由于带队老师本身在广州市区也有其他教学工作,无法长期在西藏进行指导。支教队便采取了由各专业老师分批到藏区指导的方法。”一部分老师在开学初带领学生到学校熟悉适应环境,一部分老师在中期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还有一批老师在期末时到藏区对学生进行总结考核。除此之外,指导老师们也利用微信群等联系方式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要求同学们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生活、工作情况。“这四个多月,郑洪涛老师时不时给我们带礼物。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怕我们不适应严寒,给我们买了个电热板,让我们冷的时候可以取暖。他们不仅把我们当爱徒一样栽培,还把我们当孩子一样宠爱,老师们总是对我们说,‘你们健康了,广大就安心了’。”肖俊婷笑着分享了他们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故事。因为这次美丽的西藏支教之旅,指导老师和支教实习学生们在3000多公里外的西藏相聚,共同完成着一件美好的事。

除了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教学也是个极大的挑战。为了把课讲好,陈柳艳仔细阅读当地使用的教材,观察当地的日常生活,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爱好,逐渐形成了一套“贴近生活、重视基础、适当拔高”的教学方法。有几名基础比较薄弱,考试时只能将题目原本不动抄到试卷上的学生让陈柳艳犯了难,于是她便选择用自己午休的时间来对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同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次旺尼玛只比陈柳艳小两岁,平日上课很少专心听课,陈柳艳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跟次旺尼玛的班主任了解情况,还到他家里做了家访。在她的努力下,情况慢慢有了改变。次旺尼玛举手回答问题的那一堂课,陈柳艳特别激动,她组织起班上的同学为他鼓掌喊口号。逐渐地,班级里没有了上课爱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旺尼玛,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帮着陈柳艳管理班级纪律、积极向上的波密少年。

由于当地教育系统正缺一名文职人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陈柳艳还主动向指导老师申请到教育局协助工作。如此一来,她每天都要天不亮就起床,到班里带同学们早读,上过两节课后,再到县教育局上班。傍晚下班后,没有担任班主任的陈柳艳也会继续到班上督促同学们写作业,晚上8点钟下课后再回到宿舍批改作业、备课,并且计划第二天的工作,常常一忙就要忙到凌晨。而来自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141班的张建雄则同时担任了波密县完全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和数学组简报员。在刚开始支教的时候,他一个星期就需要上16节课,每节课都要备课、做课件,数学和班会的备课还需要手写,再加上兴趣班辅导,“有时晚上一两点才睡觉,早上要开门和查看班级情况,所以一般都是7点就起床了。”

肖俊婷带的是年纪大一些的波密县中学的初三学生,“每次遇到老师,他们都会大声地问好,甚至90°鞠躬。”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往往需要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上完课后他们还要回顾反思课堂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人文学院中文143班的林佩琦深有感触地说:“改小朋友的作业特别费劲,既需要仔仔细细地查看每个字的横折弯勾,还要挨个修正拼音。尽管工作繁琐,但是当孩子们渐渐改掉之前的错误后,你就会觉得这些事情意义特别重大。”

成为你的记忆

四个月匆匆而逝,从夏末到深冬,从绿草如茵到白雪皑皑,从稚嫩懵懂到为人师表,回望那时的自己,已是大不相同。曾经在讲台上手足无措的日子已经过去,曾经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却束手无策的日子也已经远去。

“第一周,你们总说下节课还是语文课吗?第二周,你们开始问老师下学期还在不在。第三周,你们说老师刚来时脸上总是笑眯眯的,现在却很少能够看到笑容,希望老师每天都开开心心的。第四周,你们开始耍滑头,说要是总是上语文课就好了。当然你们也不总是那么贴心听话,常常上课捣乱不听讲。我相信你们每次说会遵守纪律是真的,忍不住在课堂上说话也是出于孩子的天性。我希望在课堂上能够成为你们心中最尊敬的老师,课后等着你们冲过来跟我聊天。其实教育教学从来都是孩子先打动老师,希望我也能在教育这条路上始终坚守初心。”这是11月8日,陈柳艳的支教日记。

临近返校,她提前在网上给孩子们订做了一些刻有他们名字和赠语的书签,最后一节课,当她把礼物派发到孩子手中时,大家都举着书签不舍得放下来。“我本以为最后一节课可以很‘淡定’,但我发现都是骗自己的,我不敢看他们的眼睛,怕自己会哭出来。”在准备离开波密前,外国语学院英语143班的方佳丽也为班里的孩子举行了一个“学期表彰大会”,一些还小的一年级孩子一直拉着老师们的手,不说话,也不肯放开,最后在老师们不得不走的时候才央求道:“老师,我不要你走,我想你一直陪着我”,高年级的学生们甚至三五成群地围起来抱着老师们哭。

“他们每个人都给我献了一条哈达,还写了很多祝福的话,那天晚上,我们每个人都哭了”,方佳丽说道。在西藏,哈达代表着最纯真的祝福。四个月的朝夕相伴,四个月的欢笑与泪水,四个月的收获与成长,没有惊天动地,却实实在在地扎根在每一个支教实习学生的心里。四个多月的支教生活,她们始终谨记陶行知先生的话,“只有变成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先生。只有耐心地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孩子,才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逐渐学着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去思考并理解孩子。对于她们来说,作为教师,最大的光荣与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一点一点地进步。

第二批波密支教实习的广大学子已于3月5日如期抵达波密,他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未来,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广大学子走进西藏。我们,与西藏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供稿:学生记者 蔡锦姿 陈燕 李昕洋 钟莹莹)

注:本文刊登于2018年3月15日第369-370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学子风采】长租公寓调研小组:让租住成就梦想生活
下一条:【学子风采】以青春之我 创志愿奉献之家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