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创业团队系列报道】广州市惠印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6/09/15

广州市惠印科技有限公司,一个专业的大学生打印平台。不同于校园里的打印店以及普通的自助打印机,惠印巧妙地利用互联网,让用户不受U盘的限制,实现了用手机控制A4打印机的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便捷优惠的无线智能打印功能,开创了手机打印的新方式。

广州市惠印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系我校工商管理学院13届毕业生王汉来。在公司注册后仅仅7个月的时间内,惠印已经完成了300万天使融资,现正准备涉及千万人民币级别的A轮融资。

创业的种子早埋心中

王汉来读大专时已产生创业念头,“我知道自己以后是要创业的”。2011年,王汉来从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毕业,通过专升本考试来到我校,就读于工商管理学院。王汉来告诉我们,他在校学习期间,经常“泡”在图书馆。同时,他也注重实践,“读大学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把珠三角都跑了一遍,去做调查,看哪个城市有什么资源”。

就这样,埋在王汉来心中的创业种子生根发芽。不同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制造业,互联网创业成本低,所以他把目光投到互联网领域。在王汉来考虑用什么项目切入时,一位在打印机制造厂工作的朋友提出可以关注打印行业。为了实现创业梦想,王汉来接受了提议并成立了“惠印”团队。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一年后,广州市惠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惠印为便利而生

惠印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打印更有效率、方便,成本更低。而后,惠印团队发现将打印机与手机结合起来,利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可以打造一个新的打印方式。如今,只要关注惠印的微信公众号,并通过手机在公众号上传文件、下达打印命令,根据具体付费资讯,在网络付费成功后即可在相应的A4打印机进行打印,既方便又快捷。

当下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的打印市场已趋向饱和,惠印如何占领市场份额?王汉来表示,他们一直在与广州大学城的打印店进行沟通,努力说服他们与惠印合作。他告诉我们,惠印已多次与广州大学的打印店寻求合作,但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们绝不会轻易放弃”,他坚定地说。经过努力,惠印已与广州美术学院唯一的打印店取得合作。这让王汉来有信心把惠印的打印技术在大学城推广开来。

推广不易,坚持不懈终进步

惠印曾尝试以赞助我校学生会活动的方式来推广产品,但是综合整个活动发现时间、人力、资金等成本太高,且效果一般。王汉来告诉我们,在广大红棉路摆摊做活动时,惠印以玩游戏送礼品的方式吸引学生,但前来拿奖品的不少是路过的送外卖小哥,这让他们哭笑不得。基于这个推广方式的失败,他们选择了另一个方式——扫楼,同时派宣传单,还推出了“每天免费打印10张A4纸”等活动,如此一来惠印就逐渐为人熟知。

目前,我校拥有惠印A4打印机的宿舍楼共有6栋,即在学生宿舍放置打印机,由兼职学生负责日常管理。王汉来表示:“我们现在是小范围地进行尝试,广州大学是首个试点。”他已经到北京调查了近10所高校的情况,发现这些高校打印市场的情况与广大差别不大,“只要广大成功了,我就有信心把惠印的技术推广到全国高校”,王汉来兴奋地说。

王汉来认为推广有很多方式,但选择的方式效果不好,就会浪费金钱和精力。现在,惠印打算以众筹的方式推广。他表示众筹的股东可以是校内外的人,这样既得到了学生的推广,又得到了来自社会的资源。他希望通过众筹可以让惠印的足迹遍布多个城市。

回首念师恩,展望助后辈

回顾艰苦的创业之路,王汉来的眼睛有点湿润。“孤独感是一定有的”。亲人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一度让他非常难受,但是王汉来没有对自己产生怀疑,反而更加埋头苦干,“只有这样才能向身边的人证明自己”。

谈及公司可以取得成绩的原因,王汉来沉思片刻后说:“首先公司成员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其次公司氛围活跃,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技术上的优势。当然,创业研究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谈起创业研究院,王汉来满怀感恩。创业研究院为惠印在学校的推广带来了便利,同时惠印也借助这个平台物色了不少风投和PE(私募股权投资)。创业研究院的张院长在得知王汉来创业后,主动找到他,并提供指导。“有时经验丰富的人说一句话,就可以让你少走弯路”,这个年轻的创业者在采访中提到最多的词就是“感恩”。如今,王汉来在创业研究院担任第二期创业精英班的实践导师。

对于想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大学生,王汉来告诫他们:“创业要有好的idea、资源、平台和管理能力,还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做好计划。”他还强调创业者一定要诚信,懂得感恩,还要善于吸纳别人的经验。

目前,惠印计划为手机控制A4打印机这一技术申请专利。王汉来表示,惠印的人员架构在不断完善,“现在要把财务、盈利模式和用户数据做好,为惠印进入千万级别的A 轮融资做好准备”,他兴奋地说。这个只比在校大学生年长几岁的小伙子,脸上透着的是沉着与稳重、热情与憧憬,也许这就是追梦者的气质。

(供稿:学生记者 张世荣 朱佩怡 助理编辑:黄 颖)

注:本文刊登于2016年9月13日第334-335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创业团队系列报道】“100个农夫”品牌创业团队:
下一条:【创业团队系列报道】鸣人工作室学生创业团队: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