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名师风采】林友标:从潮汕小镇走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人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6/07/14

眼前的这个人,身穿一件普通衬衫,搭配一条简单的牛仔裤,笑起来时声音爽朗,很是和蔼可亲。作为体育人的他,身上有着一股坚忍不拔的劲儿。尽管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他仍然步履生风、精神抖擞。他就是林友标,201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据悉,该奖项是为了表彰在体育文化和体育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而设立的,是国内体育从业者的极高荣誉。

在荣誉背后,是他三十载如一日,不停不歇的努力和奋斗。

少年承志 苦攀学舟

少年时期,受周围环境影响,林友标跟着师父一起潜心学习武术。1985年,他考入广州体育学院。据他介绍,他们当时6点15分起床早练,跑步,练习基本功。早上8点上课,下午下课后一直训练到6点。课程主要分为术科和理论两个部分。“在体育学习中,经常有人轻视理论学习”,而他认为,“综合理论知识的提高,会有利于系统的技术提升,更有利于体育教学和传播体育文化”。

在大学时,他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位恩师——陈耀佳。陈耀佳是我国1978年的南拳全国冠军,也是70年代广东省武术队的队员。在林友标心中,陈耀佳是一位和蔼可亲、对武术理解深广、专业技术扎实的老师。在1989年毕业后,林友标一边在我校教书,一边与老师合作出版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书籍,并一起推动《舞狮》列入高校体育课程。

在2003年,他有幸认识了自己的第二位恩师—王颋。王颋是中国古代史方向的专家,研究领域涉及舞蹈、人文、体育、历史、社会、宗教等。林友标2006年正式成为王颋教授的私塾弟子,开始进入体育史、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每两周至少三次去老师家中学习知识。”林友标回忆道。除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外,林友标还涉足不同学科,如文学、历史。

在林友标的《醒狮》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白天教拳,晚上读书。子夜是常事,通宵不为奇。”这就是老师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著书立说 坚守其道

林老师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近三十载,研究领域包括舞龙、舞狮、武术、健身气功及体育史。他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不同民族植根于不同的地方,繁衍生息,衍生出当地独有的特色文化。在他眼里,体育不仅是运动,更是当地精神风貌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方面,林老师著作颇丰。他通过下乡采集,整理文献,撰写了舞龙、舞狮、蔡李佛拳、英歌舞、布马舞、南枝拳等与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文章和著作。林老师表示,在民族体育文化界有两个极端:一是技术出彩,但理论薄弱;二是理论丰富,但技术不精。“我是走在中间的人,把技术和理论结合起来。这方面,还是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支持和认同”,他说道。

据他介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源地大多在乡间。由于乡间比较传统,文化较为封闭,大部分技术只靠师父言传身受,公开出版物很少,这给搜集和整理资料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他的许多著作,都要深入当地,进行大量的实地探测访谈。他认为,只有这样,所写内容才有依据、有底蕴,才能真实地反映广东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况。

此外,林老师还亲身参与到推动海内外华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工作中。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常年在暨南大学举办“文化中国·海外华人文化社区中华才艺培训班”,林老师受聘为讲学教授。通过林老师的讲授,海外华人华侨对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在各地举办舞龙舞狮等大型活动,以此寄托对祖国的热爱和想念。除了讲学,他还编著了《醒狮》《舞龙》《武术》等中华才艺系列丛书,这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华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据林老师介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开始积极地宣传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80年代,国家又派专业人员,重新挖掘、整理民族体育文化的相关资料。21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这是出于对外传播和国家开放走向国际的需要。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是光明的”,林老师表示,“现在还只是挖掘了冰山一角,前路还很漫长,但一定会继续走下去”。

既为汝师 当尽吾责

林友标在大学毕业之前,就已明确以后的职业方向——教书育人。“虽然我家里不是书香世家,但我从小就特别崇拜老师”。在他眼里,能言传身教,改变学生,是一件无比有成就感的事。

林老师认为,衡量一位老师是否称职的标准有三“责”,一是对学生负责:大学生现处于生长发育末期,如果不去锻炼,身体素质可能会越来越差。“在我的班上,同学都很喜欢体育课。每次下课都大汗淋漓的,上完课两三天都会腰酸背痛。他们的身体机能得到了锻炼,这是好事”, 他说道。 二是对课堂负责:在他心里,作为老师,应尊重和热爱课堂,最基本的就是做到守时。三是对学校负责。在他看来,我校是一所发展迅猛,有着很多优点的高等院校。每当有新生来到学校,林老师都予以祝贺。

在林老师任教的课上,学生的热身运动是跑1500米,以及做一些基础的体能训练。每节课上,他都会跟着学生一起跑步、锻炼,希望消除学生对跑步抵触的心理,增强体质。“从我班里走出来的学生,身体素质往往好过其他同学。在军训时,都没有晕倒的”,他笑着称赞道。

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标哥”。课堂上,他允许学生出于学习的目的拍摄他的动作视频;同时,他还组建了“武口林”的QQ群,成员已经超过500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他很信任学生,最看重的就是学生身上淳朴和诚实的品质。他坦言: “体育考多少分不重要,技艺有没有完全掌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真诚,要走正道,这才是最宝贵的。”

三十多年,从潮汕饶平一路走来,林友标为广东省民族传统文化付出很多心血,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做出了很多贡献。然而,在他眼中,自己不过是耐于寂寞的普通人,专心研究,做好该做的事,无愧自己身上的责任,仅此而已。

(供稿:学生记者 朱秀芳 王玉玲 助理编辑:黄 颖)

注:本文刊登于2016年6月15日第332-333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名师风采】黄文恺:以梦为马 创客教育之路的勇者
下一条:【名师风采】吕延明:悠悠岁月十五载 无怨无悔心换心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