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大 · 正文

媒体广大

【南方日报】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校长魏明海谈加速建设高水平大学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 编辑: 发布日期:2017/05/15
媒体名称

广东创新 大学支撑

去年以来,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和校长魏明海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教师支部生活会、教室现场办公、高层次人才洽谈、与思科CTO会谈……去年9月,广大“换帅”,屈哨兵、魏明海双双履新。屈哨兵此前历任广州大学院校长助理、副校长、广州市教育局局长,魏明海则在中大耕耘长达25年。正值高水平大学建设关键之年,两位“老将”走马上任,肩负期待。

走进他们的办公室,案头不约而同摆放着一份《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6—2020》。谈到高水平大学建设,屈哨兵指出,广大明确了分“三步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深度实施“三个对接”(对接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总目标和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新任务,广州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广州在国际大都市竞争和建设“一带一路”全球重要支点中谋划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各项工作。魏明海表示,“三个对接”是广大建设高水平大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根基和抓手。

自2015年3个学科群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项目后,广大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动作频频,学科建设跑出“加速度”:获广州市两年11亿元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再添“助推器”;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半年引进210多位高层次人才,“广大效应”凸显;全球招聘23个学院中的14位院长,“筑巢引凤”创举备受瞩目和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 辛均庆 姚瑶 通讯员 广大宣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万稳龙

“三步走”总体目标2020年跻身省内地方高校“第一方阵”

南方日报:2015年,广州大学3个学科群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今年,广州市明确提出整体推进广大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广大如何实现“整体推进”?

屈哨兵:建设高水平大学,是省、市和广大师生的一种厚望、一种期待——广大要按省里要求扎实推进土木与建筑学科群、数学与信息科学学科群、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保护学科群3个入选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广州市部署,按整体建设要求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我们肩负的担子很重、使命光荣。

一所大学要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政治基础,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四支队伍”建设。第一支队伍是教师,教师队伍要强,学科建设才能上去。去年我们召开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充分激发教师的兴奋点、凝聚力,明晰发展平台、实现路径、近远期目标,吹响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冲锋号、集结号。第二支队伍是管理队伍,学校召开高水平大学建设管理工作会议,推动行政资源和管理资源整合。去年11月启动的中层干部换届到今年2月份圆满收官,充分激发了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打造宜学宜业宜居的校园环境”“精细化品质化”的管理理念也已深入人心。第三支队伍是学生,学校召开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专题工作会议,确定“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创新人才”这一目标,培育“广大底色”和“精神长相”。第四支队伍是党员,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正筹备第三次党代会,凝聚力量、不忘初心,提高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使命感和自觉意识。

魏明海: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先布局,谋长远。广大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有三个特点,一是设定短中长期目标,不做“一锤子买卖”;二是突出体现“三个对接”,聚焦广州未来发展;三是强调分类建设,集中资源办好优势学科。

南方日报:广大确定了什么目标?

屈哨兵:广大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三步走”总体目标:到2020年跻身省内地方高校“第一方阵”行列,进入全国高校排位前100名;到2025年综合实力比肩国内知名城市大学,进入全国高校排位50名左右;到2050年建成学科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若干学科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办大学要静下心来,行稳致远,需要积淀。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以著名城市命名的大学,都应该是很好的大学,广大要成为这样一所学校。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广大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坚持“三个面向”,这是广大的使命。目前我们打造的七大学科平台,就是“三个面向”的要求。

魏明海:观察广大发展,要看现在,更要着眼未来。尤其是在建设省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广大整体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将带来学校各方面的加速飞跃。广大跟其他高校比速度,也在比效率和耐力。广大现在跑100米,同时还要跑1万米和马拉松。目标已确定,接下来要一步步落实。

坚持“三个面向”,同时深度实施“三个对接”,一定要有平台和学科支撑。广大提出“5+2”大研究平台,前5个是理工类,旨在提升服务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能力,分别是智能制造工程、移动数据科学与工程、精准基因编辑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华南地理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后2个是岭南文化艺术、现代金融和产业研究。“5+2”大研究平台,也是“5+2”学科群。我们很明确,广大是综合性大学,但不可能洋洋洒洒、“摊大饼”办大学,而要高度聚焦。

做大做强理工科计划明后年理工科招生规模超50%

南方日报:广大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3个学科群,目前有什么进展?

魏明海:这3个学科群建设最近有了加速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这些广大传统上的优势学科,在服务能力上有了明显提升。他们在人才建设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一方面引进大批高端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省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形成科研教学团队,科技攻关、创新和服务区域等能力得到增强。二是观念得到改变,积极对接国家需求、学术前沿、城市区域发展,广州“小蛮腰”、港珠澳大桥建设、北京故宫以及城市空间开发、地下管网、移动数据、网络安全等都嵌入了“广大智慧”。三是科研水平上了新台阶,参与国家级科技竞争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土木工程学科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个,这是水平提升的突出体现。四是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校内合作机制得到加强。学科群建设以点带面,起到引擎的作用,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好铺垫。

南方日报:广大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定位?

屈哨兵:大学的人才培养,我认为要树立“三个十年”理念。第一个“十年”,即大学所学的知识要管十年;第二个“十年”,即要靠大学积累社会活动等能力;第三个“十年”,即要具备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底气,具备开阔视野和家国情怀。学校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通过“五大工程”,采取“一院一策、一院一品、一楼一特色”等措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魏明海:最近半年来,学校在各方面工作中,考虑最多的是人才培养。学校制定出台《广州大学关于加强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及13个配套文件还有《广州大学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意见》及4个具体文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了调整优化。这一系列改革和努力,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

到任后,我做了些功课,对广大生源作了分析:省外生源从2009年起按一本招收,省内从2015年起全面按一本招收。省外生源的分数,最高可高出一本线70分,一般高出40分左右;省内生源,理科生居前1%至6%,文科生居前3%至10%。可以看出,广大的学生基础好,且有很大可塑性,培养空间、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希望把这种可塑性用好,培育学生的创意、创造、创业能力,把发展潜能充分激发出来。

按照省市的要求,广大正在全面调整学科结构,强化理工学科尤其是工科。今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广大招收理工科研究生比例从原来的40%调到55%。2017年本科生招生的初步计划中,理工科招生专业从原来不到40%增至46%,理工科招生人数从原来37%增至45%,希望明后年都超过50%。

总而言之,广大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学科特色,形成品牌学科,打响学科品牌;要体现城市区域特色,展现“广大脸谱”;要体现国际化特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最近,我们与乌克兰科技大学商讨装备、材料、航空等领域合作,准备开设“一带一路”国际书院,筹建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等。

布局大研究平台团队负责人有充分自主权

南方日报: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人才是战略性资源,高校之间围绕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

魏明海:是的。最近半年来,广大引进人才的速度起来了,效果出来了——正式应聘广大的有2000人次,1/3来自海外;学校确定引进超210位,含金量比较高,1/3来自海外。最近这段时间,我基本上每两天就要见一批高层次人才。如果两天没见人,心里就发毛。广大尤为注重团队引进。引进团队不是挖一个团队,而是团队领军人在全世界组建团队。最近在京津冀地区和海外引进人才最为集中。我们认为,广州有优势和环境、广大有平台和条件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广大的吸引力集中在:一是学校注重团队引进,团队负责人有充分自主权;二是发展空间大,大研究平台布局好、潜能大;三是实行学院、平台两条腿发展学科,新老关系好处理。目前看来,人才引进的“广大效应”正在放大。

南方日报:如何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魏明海:这涉及引进的团队是否做应用研究、能否形成专利、能否创新。我们引进的团队基本上都能把基础研究、工程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聚焦“5+2”大研究平台的目标。广大搞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一定是打通上下游,与企业、院所先建立合作关系,再组团队、做研究。也就是说,要先找好上家、下家,明确应用价值和转换通道才去做。

■创新工场

港珠澳大桥嵌入“广大智慧”

5月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线合龙,标志着大桥主体工程即将全线贯通。作为世界上最长跨地震断层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抗震设计是一大难题。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福霖的团队在桥墩顶部,巧妙地嵌入了“广大智慧”。

周福霖带着团队经过详细计算分析,将隔震层设置在桥墩顶部。该团队将每个桥墩顶分开两个挑梁,挑梁上安装着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盆式摩擦滑板隔震支座等。一旦地震发生,这些隔震层设置可减少三分之二的地震力。

“8级地震不怕,9级地震也不怕。”周福霖说,经过隔震保护的港珠澳大桥,在防震上可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跨海大桥”。目前,这项隔震保护技术已在我国5000多栋房屋和350座桥梁得到应用。

该中心已完成了数百个工程项目的减隔震设计与性能评估研究,相关技术还在故宫博物院、西安碑林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今年初,广州大学作为主要参与单位的“广州塔工程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谭平及团队首创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级主被动复合调谐整套控制装置,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担纲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师

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地面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地下设施纵横交错,在城市高密集地区如何实现大规模、集群化的地下空间建造?广州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教授张季超有办法。

2008年起,张季超就带领团队参与了“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国家级课题研究,建立了以点状新建与改扩建、线状穿越、面上集成示范为主线的核心技术成果体系,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100余项重大工程中。

其中,该团队与深圳市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地下综合管廊快速施工新技术,已在深圳市前海自贸片区中应用,并将在国家大力提倡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推广使用。

“只要看到这个‘孩子’,我就豁然开朗。”站在办公室外的阳台,张季超指着不远处的广东科学中心笑着说。在广东科学中心等标志性大型工程中,该团队在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实现了每万平方米建筑节水2500立方米,节电52590千瓦时,节约人工89%,缩短建造周期70%,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该团队主持的《新型绿色工业化装配整体式住宅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等课题,获得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为珠三角水环境安全把脉献计

珠三角区域的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直接影响区域产业升级转型、新型城市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广东省、广州市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相关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广州大学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整合校内现有学科资源与人才队伍,加速水环境生态领域的科研成果研发与转化,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创新驱动战略。

目前,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群,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保护重点学科群聚集大批科研团队。其中,陈永亨、陈迪云带头的团队,对珠江流域上游金属矿产开采和冶炼造成的水质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研发改进稀有毒害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核素污染的风险与控制技术,其成果技术在大型铅锌矿、硫铁矿开采及冶炼厂得以推广应用。

刘自力、陈亿新、董文带着团队,从事化学品清洁生产工艺与有害废水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形成关键技术成果。其中,2016年成功研发的“新型海洋石油污染快速驱油剂”可以抵御海面风浪和油污扩散的干扰,实现在突发大型油污染事故中,迅速将油聚集抽回再利用的效果。

吴志峰、缪绅裕、常向阳等团队进行珠江口湾区地理国情监测、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关研究,相关成果得到各级政府部门采纳与应用。

数说广大

▶人才倍增◀

●截止至2017年4月20日,来校应聘各类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2000多人(海外310多名左右)学校择优聘用210人,其中超过三成为海外人才;面向全球招聘院长签订协议7人

●引进高层次人才签订协议并到岗的53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青6人;新进或已签订合同的优秀博士和博士后90人

●出国访学教师数量逐年增长,2016年比2015年出国访学人数增长14%。2015年以来,有136名教师出国访学或获公派资格

▶科研项目◀

●2015-2016年期间,获国家科技类重大重点项目9项,社科类重大重点项目5项

●2017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51项,比2016年218项增长超过150%,其中申报国家杰青、优青和重点项目共27项,比2016年12项增加15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127项(含艺术学、教育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87项

▶服务社会◀

●与珠江电影集团等20家单位签订合作研究平台协议

●2016年学校各类横向项目达753项,总经费达20210.75万元,其中校内横向项目经费达7893万元,比2015年的4086万元增长48%

●2016年学校申报专利252项,授权专利141项,比2015年申请量递增31.3%和授权量递增76.3%

●地方智库建设成果显著,学校每年均有100多份研究报告和技术咨询报告获省、市各级领导批示或被事企业单位采用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通过联合创业导师、企业、投资机构和校友的力量,共建1亿多元的投资基金,专门引导和支持师生创业

(来源:南方日报 2017年5月15日 第A8版)


上一条:【羊城晚报】暑期兼职不仅是打工赚钱,更是为接近理想中的就业岗位创造机会
下一条:【光明日报】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之源、民族之根和安全之本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