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改变世界,人才创造未来。只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发展,才有广东科学发展的美好明天。”汪洋书记在昨天的讲话中强调。正是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广东首颁“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重奖创新型人才,目的就是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那么,这些获奖者背后有着怎样的创新历程?他们的奋斗为广东的科学发展贡献了哪些“财富”?南方日报为您一一展现获奖得主的风采。
“小学校”培养出大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院士
24年前,担任机械部第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的周福霖南下广州,进入当时名不见经转的广州城市建设学院从事科研。如今,他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也是继钟南山之后广州本土培养起来的第二位院士。
从南疆铁路到广州大学城,再到广州新电视塔,广州大学的周福霖院士领衔研发的隔震新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与地震斗争的有力武器,他的声誉从书斋飞出了广东,蜚声海内外隔震研究领域。
1993年,他主持设计的中国首幢采用夹层橡胶垫的多层隔震住宅在汕头建成,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隔震住宅楼,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周福霖入选国务院“汶川大地震专家委员会”。作为广州援建汶川威州镇的技术总顾问,其带领的广州大学抗震研究中心团队在威州镇为20多栋3万多平方的居民住宅进行了抗震加固设计。
周福霖与隔震技术结缘始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后第三天,时为机械部第四设计院优秀青年工程师的他,奉命参加了中央赴灾区的建筑震害调查团,从此隔震技术就成了他毕生从事的事业。
“单位小其实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要能干事业。小单位可能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做自己的研究。”即使是在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周福霖也从来没有放弃。
如今,年届七旬的周福霖院士仍在不停地忙碌,找项目、做试验、推技术、带人才,处处亲力亲为。面对首届“南粤创新奖”的荣誉,他的反应简单平静“我一定会谨慎地用好这笔500万奖金,将其用于团队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自己不会私用一分钱。”
(消息来源:南方日报2011、1、14A2版 相关报道: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 编发:朱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