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6月9日上午,在2010年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我校行动迅速,召开媒体通报会,对外公布今年我校今年的招生计划及特色,并为考生填报志愿支招。发布会上,校长庾建设表示无论招生录取政策怎样变化,广州大学都将一如既往坚持“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的理念,重抓实力和内涵建设,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副校长屈哨兵及招生就业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到场采访的有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等十多家中央、省、市媒体记者。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我校普通本科总体招生计划为5200人,其中,广东省内招收本科生4600人,外省招生计划600人;省内招生中,广州市招收2400人,广州市外招收2200人。另外,直属学校本部的桂花岗校区及纺织服装学院、市政技术学院2个二级学院共计划招生普通专科生3000人。
优质教育 吸引广大考生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是省内二本招生中最热门的院校,招生录取出档线连年位居省内最前列。今年是我校合并十周年,站在十年的节点上,我们正在总结十年合并经验的基础上,谋划学校的新发展,启动“十二五”规划,大力推动服务地方及国际合作的战略,这些都将为推动广州大学下一个十年的发展积聚力量,也将为今年的招生工作创造更好条件,吸引更多有志报考广州大学的同学。庾建设指出,我校自从整体搬迁到大学城后,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更以其独特的“广大理念、广大速度、广大特色”的发展模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广州大学如今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型”的校园,在硬件建设、学科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飞跃发展。

二本分数 享一本教育
“我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培养人才”。庾建设校长在会上说。他认为,有什么样的教授,就有什么样的人才。目前我校有张景中、周福霖两位院士,同时又有李步云、裴定一、樊军辉教授等为代表的知名专家学者。这一强大的师资力量的存在,都极大推动了我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广州大学虽不是211、985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校,但是有政府给予大力扶持,使广州大学也具有了一流的硬件设施。而在办学水平上,通过积极探索,我校教学水平取得了飞跃发展。庾建设校长说,我们要让考生们以二本的分数进来,享受一本的教育。同时,能使广大考生报考我校,真正做到“不后悔、有发展、有前途”,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新开专业 高举特色牌
我校今年有近10个热门专业增加招生计划,其中首次开设的“粤铁班”的3个相关专业备受关注。副校长屈哨兵亮出“实力牌”“特色牌”“政策牌”,以此招徕考生。据屈哨兵介绍,为配合《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适应珠三角城市轨道建设的需要,我校与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粤铁班”,首次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方向)、电子信息工程(轨道通信方向)、电子信息工程(轨道信号方向)”三个专业,每个专业计划招收40人,共120人。学生毕业后,直接安排在省铁投公司属下的铁路、城市轨道、高速铁路等行业工作。除此之外,学校以社会为导向,以考生为本,面对社会需求增长、面对考生的期待、面对城市建设的新问题,增加了工程类、机械类、金融、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招生计划。
三项优惠 高举政策牌
为回报广大考生对广州大学的厚爱,广州大学推出并保证了三项招生“优惠”政策:一是重点线以上,第一院校组A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专业任选;二是重点线下20分以内、第一院校志愿组A志愿报考的前10%的考生,保证第一专业志愿录取。除此之外,学校保证凡第一院校志愿组A志愿报考广州大学,只要达到学校录取出档线,服从专业调剂,将一律不退档,保证录取。

填报志愿 避开三误区
在会上,多家媒体对我校今年应对“平行志愿”新政的措施十分关心,当问及学校是否因为政策的改变而有压力时,屈哨兵认为,我校取得的成绩是社会有目共睹的,作为广东省所有二本院校中最受考生亲睐的学校,广州大学还将会是许多学子报考志愿时的首选。
对于如何填好平行志愿,屈哨兵认为,广东省今年实行分两组院校志愿的平行志愿,考生要慎重填好第一志愿组三个学校,不要对第二志愿组抱太大希望,想选择广州大学的考生,中高分段考生要积极大胆,在第一院校组A志愿填报广州大学,因为广州大学将对高分考生有专业优先选择权的保障。低分考生也不要气馁,不要灰心,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形成合理梯度的方式在第一院校组A志愿填报广州大学,因为有抛档的保护性措施,将为广大考生特别是广州市属考生提供更大的机会。
招生就业处长陆财深则澄清了考生有可能存在的误区,希望引起考生及家长的注意:一,平行志愿并非“保险志愿”,一旦被退档,很难有退路。所以在填报时还是要慎重。二,“平行”不等于“平等”,还是实行A组志愿优先录取的原则。三,平行志愿也不等于“专业平行”,在报考具体的专业上,平行志愿和以前填报志愿相比,并没有做改变。所以,考生在报考志愿时,要注意“冷热搭配”,最好服从调配,从而提高被录取的可能。
高校评价 应交给社会
“平行志愿”的实施使社会对高校的排名更为关注。会上,庾建设校长在回答有关记者的提问时认为,目前“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产生本来是国家对部分高校财政投入倾斜的一种标识,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高校水平评价体系。其实,像我校这类有广东省、广州市这样强大财政力量支撑的地方性大学,政府的投入并不比一些“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少。眼下好多不太明白其中实际意义的人,硬是以“……工程”院校来划分大学层次,甚至在招聘用人时就直接标明要哪类高校毕业生。我认为这对众多有实力的地方高校及其学生是不公平的,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利的。他认为,对一所高校办学实力的评价应该回归社会,把最终的评价权交给老百姓。庾建设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对大学评价现实机制的看法也引起了在坐各位媒体的共鸣,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反应热烈。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赖逸秀 顾晓慧 通讯员 利盛炜 摄影:梁诗韵 编辑:高良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