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广大 · 正文

头条广大

校园文化论坛举行第二讲 刘晓明、汪晓曙畅谈文化观(图文)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07/10/17

本网讯 大学精神如何影响师生?校园文化建设从何入手?10月16日下午,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论坛”第二讲中,人文学院院长刘晓明教授、美术学院院长汪晓曙教授登台主讲,畅谈彼此的大学文化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支招。党委书记易佐永、副书记赖卫华等出席论坛。论坛由党委宣传部部长于莉莉主持。

刘晓明:让主体精神回归本身

刘晓明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学生主体精神的复归”。站在人文学者的角度,他结合学生主体性精神,对身边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层层剖析。他说,全球化让更多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学习西方成为一股热潮,包括在教育领域。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忽视了主体,于是“学习”竟成了“模仿”。

刘晓明认为,当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两个问题。许多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只侧重外在形式,在文化建设期间大量开展文艺、智能等活动,纯粹为校园文化建设而建设,忽略了建设的真正目的和本质要求。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不够密切。他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不该局限于素质修养,专业知识技能的锻炼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他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建设需与校园中所有的其它建设融合,校园文化建设需与学生自身融为一体”。教学多年,他发现,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性,没有意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学生只是信仰知识,并没有理解知识。理解知识必须要清楚知识从何而来与如何获取。当知识无法成为自身一部分的时候,知识便不曾被真正获取。从“大学”本质意义的角度分析,刘晓明主张“让主体精神回归到自身” “学习要发自内心需要”。他希望学生重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结合当下背景,带着自身立场、观点、前鉴看待事物。

在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上,刘晓明提出“反身性思考”,他说,学生实际上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往往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对主体性的认识不到位。一切外在文化必须通过自身才能转化为构建自身的力量。同学就是文化构建的参与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同学才能够主动介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受者本身也是构建者。

汪晓曙:“精神贵族”是大学的巨大财富

作为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的专家,汪晓曙教授的演讲自然选择了艺术的角度切入。他一开场就说,人文精神和艺术欣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在大学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就是永恒的精神。引用达尔文的例子,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学精神便是那样一种不畏权威、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而校园文化建设便应当围绕这种精神展开。

如果说精神是一个核心,那么氛围就具有扩散核心影响力和稳定塑造的作用。汪晓曙认为,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他举例说,德国一所大学的副校长和教授们到我校考察交流。从我们校园中那些修建整齐、高低大致相同的树木,副校长便作了个评价,他说我校“办学严谨,但人才较单一”。交流之下,汪教授才知道,在德国大学中,甚至连园林文化和建筑都输入办学理念,这种理念早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点滴中。汪晓曙感慨说,校园的任何一方都与学校办学理念相融合,这才是高水平的大学文化。

汪晓曙说,校园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办学历史,可以说没有历史就没有学校。以东京中华大学迁校却保留旧有柱子为例,他说,建筑本身就是历史,起着传承历史的作用,保留旧柱子并安置在广场,便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学校的悠久历史。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渗透,他指出,建筑渗透理念只是多种形式中的一种。

大学精神来自哪里?汪晓曙的答案是“一批‘精神贵族’能为校园创造一种精神氛围,这是大学的一笔巨大财富。”他列举了鲁迅、胡适等学者的事例来论证观点,他坚信,“以人为本”,有这样一批人才的存在,大学才能有真正发展,学校、国家、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

(供稿:新闻中心记者 朱玉尊 学生记者 曾繁莹 摄影:陆文娟 编辑:林雪漫)


上一条:校园文化论坛落幕 学校发布《文化宣言》(图文)
下一条:师生高度关注十七大 校领导座谈学习大会报告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