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礼炮轰鸣,鲜花簇拥、彩旗飞舞。3月24日上午,上海浦东民生港务码头,再次成了第21次南极科考勇士们欢乐的海洋,5个月前,同样动人的情景在此上演,为他们出征饯行。今天,他们不负众望,带着丰收的硕果和亲人的期盼,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上海群众以热情的歌舞欢迎南极英雄
虽然我国南极科考已历经21年,但因为冰盖考察队成功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地区,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地面进入冰穹A并开展系统科学考察活动的神圣使命,第21次科考将在世界南极科考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为此,国家海洋局少有地在科考队归来时举行如此隆重的欢庆仪式。
早上8:30左右,虽然寒风猎猎,但迎接科考队员的人们早已守候在码头,热闹的气氛驱散了突来的寒潮。当穿着红色队服、戴着墨镜、留着长发、束起胡子的郑先昌从“雪龙号”船上走下来时,我们的迎接人员和家属似乎一时还没反应过来。等他走到跟前,一声欢呼,抱起女儿转圈,大家才醒悟过来--“我们的南极勇士回来了”。

久别重逢,郑老师与爱人紧紧拥抱
惊喜、欢呼、激动……郑老师的爱人--杨峥老师紧紧地与丈夫拥抱在一起,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但眼眶已闪动着泪花。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邹卫红走上前来,送上了一早就已准备好的鲜花,代表学校送上对郑老师载誉凯旋的欢迎和祝福。土木工程系总支书记金向农兴奋地舞动着广州大学的旗帜,传递着远在广州的全校师生的神情问候。郑老师连声道谢,对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师生们的关心深表感激。

郑老师(右)与队友们集体亮相
出征南极,任务艰巨。出发前,郑老师还是留着“平头”,一身胖墩墩的样子,如今“平头”已变成长发,身体明显消瘦了很多。这长长的头发见证了历时150天的南极之行的磨砺和艰辛。一路上,“雪龙号”曾经受西风带狂风巨浪的冲击,经受中山站暴风雪的侵袭,经受南极坚冰的碰撞,一个个的挑战,一次次的考验,都在科考队员的英勇行动中一一化解,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南极科考精神的巨大力量。

广州大学旗帜在迎接现场挥舞
9点半左右,欢迎仪式正式开始,现场的欢庆掀起了高潮。郑老师和其他科考队员在“雪龙号”的船沿一起亮相,向在欢迎现场的人们挥手致意。在朝阳的映照下,在“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大红标语的陪衬中,郑老师的身影与观众席中挥动着的“广州大学”的旗帜遥相呼应,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新闻中心记者朱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