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广大 · 正文

头条广大

各方评说答辩会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04/06/22

我校这次院长招聘在国内高教界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吸引了不少国内重点高校的才俊前来应聘。对于公开招聘和面试答辩的形式,应聘者、评委和观众们有何看法?记者为此作了一番探访。

应聘者:公开选拔体现学校魄力

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应聘者对这一做法给予较高的评价。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唐教授是接受采访的应聘者中较为健谈的一位。谈起参加应聘的初衷,他坦言:“我主要是看中广大领导的魄力和师生的决心。当然广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势,也将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广州大学的印象,他风趣地用了一个比喻:“就像在买股票时,买一支年报很好的绩优股,不如买一支具有发展前景的潜力股。广州大学就是我看好的一支潜力股。”另外一位竞聘者祁教授是从朋友的介绍中得知这次招聘消息的。他指出,广州大学在全国公开招聘院长和教授,今天还采取公开答辩的形式,这充分反映了学校领导的魄力。“能够引进这么多优秀人才,广州大学的发展前景将很美好,相信学校一定能在国内中找到适合的位置。”

曾任湖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的邓成明教授是前段时间被我校引进而来的,这次参加竞选法学院院长。对于学校的印象,他说:“我来学校已有两个月时间,感觉还不错。学很校重视人才,有优惠的政策,很关注法学的发展。我觉得在这里能做出些事情来。”他表示自己如果当选将在一两年内形成2―3个有实力的学科,采取名师名家带动人才加盟的办法引进优秀人才。

对于此次新设学院院长采取公开招聘,校内的应聘者又有什么看法呢?分别竞选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的樊军辉教授和陈迪云教授都表示赞成学校的这一举措。他们认为,通过这种形式,可以选到适合带领学院发展的人才。樊军辉博士说:“我觉得这次公开面试选院长是一种创举,自己应该以积极行动来参与。”陈迪云也坦言:“有竞争才能有发展。我觉得这种场合很能锻炼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当选院长不仅是一个位子,更多的是只一种责任。因此,对于结果,我的心态非常好。”

评委:人才各有优势,评分颇费脑筋

“今天的答辩会盛况空前,这说明全体师生对事关学校发展的大事都很关心,我校这次公开招聘院长,吸引了七十多人前来应聘,说明新广大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作为一名老教授我深受鼓舞。”作为评委之一的我校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杨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他认为,参加答辩的选手各自的工作经历不一样,但从情况介绍来看,他们的教学科研都比较出色,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学历都很高,有不少是博士,而且很多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真正投票起来还是真要费一番脑筋,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么优秀。”最后使他作出选择的原因是“该应聘者教学科研相对来说略有优势。”

“应聘者的学术水平都很高,都是年轻的优秀人才,他们都很有诚意留下来,而可能的话我们更想他们全部留下,面对各有所长的优秀人才,真的很难取舍。”担任社科部主任答辩评委的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强告诉记者。作为一次选拔,始终要作出选择,张强说,他在评价时是对应聘者的学术水平、行政经验、性格特征等因素作了综合的考虑,另外,对应聘者的现场答辩能力也比较重视,“因为从中可以看出应聘者的随机应变能力。”张强认为,这次选拔人才的举措对扩大学校影响,增加知名度具有很大意义,“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

新闻与传播学院答辩专场的评委、人文学院院长何大进教授在会后欣然接受记者采访。他认为,从应聘者演讲中的表现来看,他们都是有备而来,对学院今后的发展有明晰的思路,对学院的定位有很好的设想。他表示,在评分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战略眼光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

暨大新闻系曾建雄教授是我校外聘的校外评委之一,作为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人选的评委,他认为今天来参加答辩的四人水平都很高,对于那些熟悉新闻事业并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包括国内甚至是国外的传媒经验的人,而且比较了解新闻与传播专业学院内部框架的人会更有竞争力些。

学生:选到优秀“院座”是大家的期盼

师生们不仅热心旁听,也热心参与对竞选者的评议。参加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答辩专场的一名学生说:“看到四位参加答辩的竞选人都十分出色,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传媒经验,我想无论是谁担当此任,都能为我们新建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院锦上添花的。”另一名学生说:我觉得采用这种公开答辩,公开竞选院长的形式很好,以往的院长怎么选拔出来的我们都不知道,因此导致本院的学生对院长的情况一无所知,而现在我们能够对即将成为院长的那个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我们觉得学生和学院的关系更加紧密。

参加法学院院长答辩专场旁听的一名03级的辛同学说,听了演讲后,对学校的发展很受鼓舞,增强了信心。但她也认为,应聘者的任职思路泛泛而谈,显得不够具体,希望应聘者当选院长之后能把相关设想落到实处,能够争取成功申报硕士点,能够提高学院的知名度,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是关系我们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也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

(新闻中心记者林雪漫、朱玉尊 学生记者 安卓)


上一条:广东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下一条:应聘者“华山论剑” 评委们刨根问底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