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沈德立:经济增长与幸福感不一定成正比(图文)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07/06/08

本网讯 6月7日下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应邀为教育学院作学术报告。报告以“心理学必须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为主题,针对性地指出了我国未来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并向有志在心理学领域发展的同学指明了心理学的方向性问题,鼓励其利用专业知识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教育学院近两百师生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会现场 袁婷婷 摄

沈教授深入浅出地从我国国情和发展趋势上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和在国际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趋势,结合中国当前国际事务、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剖析了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并指出心理学工作者必须关心国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将自己的专业研究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只埋头去读自己的专业书,脱离国家需要去搞科研,去发表论文。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必须为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

针对大众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而国民“幸福感”下降的疑惑,沈教授表示,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与发展状态,是一种个体的心理体验。经济增长不等于幸福,两者不一定成正比。他说,金钱≠幸福。没钱,人可能不快乐,但有了钱,人并不一定快乐,百万富翁不如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快乐;收入最高者并非最快乐;有钱人生活太忙,压力太大;钱多未必幸福,富家子弟反而不快乐;富未必幸福,穷未必不快乐;老年人总比年轻人更快乐,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幸福的感觉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残疾人和身患绝症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更幸福,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更珍视生命。精辟的观点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为什么钱多了,有时幸福感反而下降呢?“因为收入提高,人们的期望值也在提高,两者相互产生抵消;另外,随着生产快速发展,环境受到污染,人们也开始感到不快乐;

金钱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给予我们一定程度的自由。但越过一个特定的收入门槛后,我们就不会变得更加幸福,因为,一旦一个人越过贫困线,那更多收入带来的幸福感就没有开始时那么大了。原因就是我们非常快地适应了更有钱的日子,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然后再与其他更有钱的人进行比较,而不是与我们曾经的日子进行比较。”

沈教授表示要警惕富裕带来的挑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变得浮躁,从而削弱了人们的幸福感。富裕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苦果:吸毒、肥胖、家庭破裂、精神紊乱、支撑人们的信念的传统机制以及远见行为消失,目光短浅,只为今天而活,不为明天着想。他鼓励有意涉足心理学领域的同学们多挖掘社会上的典型,多为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沈教授还举了一个“不丹国王的国民幸福指数”的例子,它有4个标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文化发展和政府善治。沈教授认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指数”是心理学应该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他的精彩演讲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附和,场面十分活跃。

而对于大家比较关注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沈教授表示要进行就业前的心理调适,要正视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焦虑心理。同时,还要解决好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并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供稿:学生记者 李小娴 编辑:林雪漫)


上一条:吕拉昌:广州应该大力发展生活产业
下一条:龙协涛:学术论文写作也要强调人文修养(图文)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