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4月3日(星期二)上午8:50
地点:生命科学学院会议室
主讲人及题目:
曹晓风: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istone demethylases in genome-wide
targeting in Arabidopsis
田世平:果实好吃与好看的内在关联机制
王宁宁:大豆GmAAP6a基因功能研究与应用
刘宏涛:UV-B signal transduction in Arabidopsis
赵 洁:叶绿体蛋白在拟南芥胚胎发育中的作用
张少英:水氮耦合对甜菜的生理效应
麻 密:植物对重金属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以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为例
李 玲:AhGLK1在花生旱后恢复生长中作用研究
▲科普报告及互动
时间:2018年4月3日(星期二)13:30
地点:广州大学图书馆附楼五楼报告厅
报告人及题目:
夏光敏:小麦与人类文明
任海云:显微镜下的生命之美
戴思兰:千姿百态话菊花
顾红雅:达尔文和小猎犬号
报告人简介:
曹晓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1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植物表观遗传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副主编、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和The Plant Cell等杂志编委;先后获得美国“杜邦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称号。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6月,农业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五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名单,曹晓风为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成员。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指的是研究基因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有丝分裂和/或减数分裂中是可以遗传的,与一般遗传学不同的是,所研究的基因不存在DNA序列上的改变。从广义上讲,表观遗传学控制基因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基因本身的DNA甲基化;基因所在的核小体上的组蛋白的共价修饰、染色质核小体的重塑和核小体变种以及发现的小分子RNA介导的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随着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究的深入和相关研究技术的突破,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各种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和各种生长条件的表观遗传图谱的表观遗传组学正在蓬勃兴起,为揭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思路。
夏光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山东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在英国John Innes Center和澳大利亚CRISO做访问学者。曾任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现任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会长。多年来获得了大量学术奖励和荣誉,其中1995年获得国内十大创新成就奖,2007年获得山东省唯一的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二等奖,2016年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连续获得了3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并主持自然基金委国际重大合作项目、承担国家973项目、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多年来,一直从事小麦渐渗系创制、机理和应用、小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了利用非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创制小麦渐渗系新技术,创制了大量小麦渐渗系新材料,并培育了耐盐抗旱小麦新品种山融3号,在黄淮海盐碱地地区推广种植。首创了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基因转化技术,并在国际上发表了第一篇利用该技术进行小麦转化的学术论文。迄今发表了100多篇小麦研究SCI论文,其中独立通讯作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包括在Plant Cell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小麦功能基因研究论文,Plant Physiology(3篇)、Plant Journal和Cell Research等多篇。因为在小麦研究领域的系统工作,2014年受邀在植物学领域著名的高水平综述杂志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发表首篇小麦综述文章,并于2017年受邀在生物技术领域著名的高水平综述杂志Trends in Biotechnology发表首篇小麦综述文章。
顾红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8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植物遗传多样性和演化、基因家族的功能和演化,以及植物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一些植物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及进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克隆了一些与植物发育及抗病有关的基因并对它们的结构、功能及应用进行了研究。承担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际合作等多项研究项目。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生物演化》数字教材1部,参与编著教材3部,科普专著2部,参与翻译植物生物学、生物演化等领域的教材3部。担任《植物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的Associate editor,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编委。获北京大学第十七届“我爱我师-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金葵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技协青年科技奖、国家教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奖项。
王宁宁,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1983-1997年于南开大学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0年于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师承美国科学院院士、Wolf奖得主杨祥发先生;2003-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系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有关植物叶片衰老以及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承担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先后入选2002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
现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副会长;天津市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蔬菜种质创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成员;《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期刊编委以及多种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刘宏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刘宏涛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光信号转导研究,201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并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支持,2013年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2014年获得美国植物生理学会年会的“Women’s Young Investigator Travel Awards (WYITA) for Plant Biology 2014”奖。2016年在“百人终期评估”中获得优秀。申请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光信号转导研究,围绕“光信号调控植物发育的分子基础”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工作一方面系统解析了蓝光信号调控光周期诱导开花的CRY2-CIBs途径,另外还开辟了蓝光温度互作的新领域:解析蓝光与环境温度协同调控植物发育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PNAS,Plant Cell,PloS Genetics,Current Biology,Trends in Plant 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受The Plant Cell杂志邀请于2016年1月开始担任该杂志客座编辑(Guest Editor)。
戴思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留校任教,从事观赏植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1988-1994年师从陈俊愉院士从事菊花起源研究,1995年获博士学位。1997-2000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吴瑞教授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从事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2004年在美国密苏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访问研究。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菊花分会副理事长,植物学报责任编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副主编,植物科学学报、生命世界、中国农业科学等编委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女教授协会会长等。
从事观赏植物遗传育种教学科研30余年。将菊花研究作为毕生事业,在菊花历史文化、菊属种间亲缘关系和品种起源、种质资源评价,花色、花型、开花期和抗逆性等观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菊花优异种质创制及产业化栽培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开发的盆栽小菊新产品入选2008年奥运会用花并获北京市科委颁发的特等奖。“菊花品种及其近缘种间亲缘关系的遗传分析”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点项目和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1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颁发的年度特别荣誉奖。2017年获国家林业局首届全国林业教学名师。2018年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特聘岗。领导团队发表菊花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菊花专著2部,主编国家级高等教育规划教材3本。
张少英,女,汉族,1962年生,呼和浩特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学学科主任;兼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西部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植物生物女科学家分会秘书长,内蒙古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甜菜专业委员会委员;《植物生理学报》编委,《中国甜菜糖业》副主任委员,《中国糖料》编委;内蒙古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和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基础和技术研究工作。主要讲授高级植物生理专题、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技术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西部大开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国家现代农业(甜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甜菜高产高糖抗逆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26项,取得科技成果18项。培育甜菜新品种4个;创制转(RIPs,AtAMT1;1,AtAVP1)基因甜菜品系5个,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内蒙古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二等奖3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个人及团队负责人。
田世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1991年被国家教委选派到意大利Bologna大学留学,1995年获得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2002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十大女杰”,2015年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2016年获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
长期致力于果实采后生理病理学基础与调控技术研究,在Genome Biology, New Phytologist, Plant Physiology,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Plant Journal,Plant & Cell Physiology,Plant Molecular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6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7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担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园艺学会采后科学与技术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副主编。
麻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和1986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至1997年为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修复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理事,《植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和《生命世界》编委。迄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SCI收录刊物论文20余篇。
一直从事植物对重金属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等技术从天然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和模式植物突变体中发现更多的功能基因,阐明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转运、积累和解毒的分子机制,为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发展安全食品提供理论基础。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任海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术与学位委员会主席,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细胞增殖及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7年分别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及美国普渡大学做博士后;2000年至今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植物学会细胞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会理事,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理事会理事,“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Biologia Plantarum”编委等。
目前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增殖及调控过程中微丝骨架的动态特性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工作。研究植物细胞周期和细胞极性生长过程中微丝骨架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对微丝骨架动态的调控机制;同时研究Rho家族G-蛋白、Ca2+、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对植物微丝骨架的动态调节进行研究,以期阐明信号转导在微丝骨架动态调控中的意义。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并多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973"项目等,在"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赵洁,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现任中国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会植物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植物生理学报》编委会编委。2003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973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被子植物有性生殖中授粉、受精和胚胎发育关键事态的分子机理,重点研究:(1)早期胚胎启动和极性轴形成、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建成等机制;(2)早期胚乳分裂和分化的分子机制;(3)花粉与雌蕊的互作机制。
李玲,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植物激素调节作物响应胁迫的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主持“植物生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别获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