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风采 · 正文

学子风采

【学子风采】以青春之我 创志愿奉献之家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袁梦 林泳淇 李莹颖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7/10/23

《2016年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高达57.75%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而在2016年初发布的《2015年度大学生公益现状调查报告》中,已有5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公益正处于上升期,并有3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有意愿毕业后从事公益工作。而在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去年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所获奖的高校青协志愿者组织。

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壮大,一定程度上可观照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本期,我们将以大学生志愿者的视角看现代公益,倾听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感受,并探讨大学生群体在公益事业中的推动作用及其责任视野。

康复中心的志愿路

在工疗站、残障儿童康复中心,大学生在志愿路上,收获了什么感动,又看到了什么不足?

走进工疗站

小素(化名)低着头,以便集中所有注意力,让视线里只留下抑制不住颤抖的双手和即将做好的手工。她弯曲僵硬的手指吃力地捻着手工带子的一端,左穿,却怎么也找不准孔,几次都没能从那小小的空隙穿过。就这样不断重复,终于把蝴蝶结绕了出来,她的额上也结满了细密的汗珠。

越秀某工疗站还有小部分和小素一样以往受过身体或精神创伤,目前处于康复阶段的学员。工商管理学院16级人力资源专业的青协志愿者陈书庆告诉记者:“这些学员大都手脚不灵便。志愿者能做五六个手工物,他们往往只能做一个,或者不到一个。”

曾获得过校青协志愿之星的陈书庆回忆起在工疗站志愿服务的日子,表情显得有些复杂。他蹙起了眉头,“每次和他们一起做手工,伤感的情绪就特别强烈”。陈书庆顿了顿语气,接着说下去,语速明显快了一些,“但那种情绪不是对于一个陌生人的同情,而是像家人一般的疼爱。当你听到他们一声声叫着哥哥姐姐的时候,那种温馨的感觉,会让你们之间变得一样,并让感动直达心底”。而且,每当他们志愿结束要离开时,他都不敢像平常探访朋友一样说上一句“下次再来”,因为“害怕他们的期待会落空”。

陈书庆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学期和工疗站的告别,小素和全体工疗站成员整齐地站成半个圈,向所有志愿者表演手语舞《感恩的心》。音乐中的他们一如既往地集中精神,而手却不再看得出颤抖,脸上也不再是汗珠,而是如花的笑靥。他们动作整齐而流畅,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视线模糊了的陈书庆没有再直视他们的表情,他怕下一秒,眼眶里的温热就会决堤而出。“感恩的心,感谢你我。”陈书庆回忆这段意义非凡的告别,只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

据了解,一些工疗站因为空间和设备不足,只能向学员提供手工制作项目,比较单一。尽管当下的条件不尽理想,陈书庆感受到的工疗站氛围依然让人感动。“他们需要的其实不多,只是一点关心、温暖,以及应有的尊重。做公益不是施舍,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处处事事让着他们,这样做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是要平等地和他们做朋友,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这就是工疗站里的公益,与其说是公益,我觉得更像是一场交朋友的经历。”陈书庆说道。

用我大手“拉”你小手

“我也忘记了是哪一次,有个小朋友认出了我,还叫出了我的名字。”新闻与传播学院15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陈家渝感慨道,她口中的小朋友是患有唐氏综合征,记忆力有缺陷的一群特殊儿童。

陈家渝曾在初中和朋友一起去孤儿院做过志愿者,那里的孩子大多因为身体有缺陷,被父母遗弃街头。兔唇、羊癫疯、唐氏综合征……陈家渝看着眼前的孩子,突然觉得胸口堵得慌。这就是她第一次志愿服务的经历。

“后来去的次数多了,跟孩子们也熟悉了起来。”陈家渝觉得外人看来“不太正常”的孩子,相处下来其实跟普通孩子一样,爱哭、爱闹,还一样粘人。但那时的孤儿院设备十分简陋,除了上课的教室,只有一片供孩子们玩耍的空地,“娱乐设备几乎没有”。

因为当年的几次接触,这个群体一直让陈家渝难以释怀。大一刚入学,她就加入校青协,负责起一所特殊儿童学校的志愿工作。组织活动的这两年,每次报名的志愿者都很多,她由衷地为孩子们感到开心。

第一次组织志愿活动,陈家渝和七个志愿者在去之前准备了零食和玩具。后来他们发现,志愿活动规定不允许带东西给小朋友,也不能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因为志愿者不能每次都有时间去看望他们,如果小朋友跟志愿者太亲近会产生依赖感,希望落空的感觉不利于他们的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陈家渝发现残障儿童的教育、领养机构面临着资金不足等问题。“特殊儿童教育不仅包括饮食起居,对他们生活技能,工作技能的培训也很重要。”另外,她发现自己所看到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护工都不是特别专业。因为孩子们自身有着不同的缺陷,所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应该有不同的引导、治疗方法,然而现阶段的护工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谈及现阶段对特殊儿童的普遍偏见,陈家渝无奈地说:“偏见是难以一时消除的,一些孩子歧视特殊儿童,跟家长们的教育也有关系。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多接触和帮助有需要的孩子。实际行动比话语更有力。”她说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小,改变这个群体的现状不太现实。但是希望自己能够带动一部分人,贡献一点小的力量,无论是金钱还是陪伴,都能让这群孩子的学习环境好一些,心情更开阔一些。

各异老人盼相同关怀

天刚擦亮,孤寡老人陈伯家的院子一如既往地响起了“沙沙”的摘菜声,紧接着是钥匙转动的关门声。朦胧的天色下,一串笨重的自行车声悠然远去……

这一天,人文学院16级中文专业的蔡文琛和一同前来做志愿服务的红十字会志愿者,在陈伯家门口等了半个多小时。后来,陈伯的邻居才告诉她们,陈伯每天早上都会自己挑水浇菜,然后把收获的蔬菜用自行车运到集市门口卖,卖完才会回来。

蔡文琛早在高中时就已经有过探访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经历。她告诉记者,陈伯是她遇到的相对暴躁寡言的老人,“他(陈伯)耳朵不好,对话基本靠喊。但老人经常说很忙,不用进来陪他聊天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很心痛,但也理解。”蔡文琛回忆起这位特别的老人,显得有些感慨,“陈伯对于我们的到来,一开始是欣喜的,毕竟每一位独居老人都会渴望烦闷的生活得到一些关怀。但他的自尊心比较强,不希望别人认为他老了,而需要关心探望。”

因此,蔡文琛对待不一样性格的老人,都会采取不一样的“战术”,将志愿服务最大化地传递出去。对于陈伯这种自立自强的老人,她常常是默默送上长洲心园社区提供的大米和其他生活用品,并帮老人干一些活。长洲心园居住的都是长洲村附近的老人,他们一般为独居生活或者两夫妻生活,经济情况一般,但能照顾自己。和陈伯不一样的是,长洲心园社区里大部分老人很健谈,会拿出各种零食招呼前来的年轻志愿者,有时候一聊就是大半天。

谈到老人院的老人,蔡文琛在记者面前也变成了话唠。“老人院的爷爷奶奶,大多年纪比较大,行动不便,要用轮椅出行,志愿者一般都要经过使用轮椅的培训。”她负责的一位老奶奶腿脚不便,却很健谈和蔼。对于从没有接触轮椅经验的志愿者来说,轮椅的使用显得略为艰难,有时候不知怎样停稳,有时候怎么用力也推不动。每到这时,“老奶奶都会笑着叫我们不要着急。”

在老人院,日子流淌得很慢,老人们每天都会聚到一起重复谈论自己的家事,有时昨天说过的一件事,今天说起来还是有味道。午后,细碎的阳光洒满大院,大树下的老人们正聊得起劲,身边陪同的护工和志愿者们则在一旁静静地听他们唠嗑,看着斑驳的树影俏皮地在他们身上跳跃。有时候外面太热,老人们的阵地又转移到房间里来,大家都似乎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除了聊天,志愿者们的到来就意味着娱乐节目的开场,嗓子好的老人还能扯上一曲儿,大家都纷纷鼓掌叫好。“老人院的氛围特别好。”蔡文琛说着,嘴角也不自觉泛起了笑意。

在这几年断断续续的孤寡老人志愿服务当中,蔡文琛发现无论是什么性格的老人,都需要关怀,但需要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不能单纯为了志愿时长或者完成任务去和老人们相处,而是要用心诠释好志愿者的身份,学会和长辈们沟通,走进他们的世界。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会在这一个过程中了解这个群体,并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是很奇妙的体验。”

流浪猫狗的“守望者”

瘦弱、肮脏,或许是因为疾病而掉得几乎没有毛,并且浑身湿透的小猫趴在路人的鞋子上,半眯着眼……就是这样一张照片,让人文学院15级历史专业的黎姗姗成为流浪猫狗收容所的一名志愿者。

曾经获得校红十字会优秀会员的她,坚持带领志愿服务团队已近两年了。她为记者描述收容所里的流浪动物时,显得不紧不慢。流浪猫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另一种是有疾病或残疾的。大多数流浪狗都偏凶,见到陌生人就会吠,当人靠近就吠得更为厉害,几乎用尽全身的力气在抗拒人的靠近。但相处一段时间互相熟悉后,狗狗们就会相对乖巧一些。黎姗姗说:“流浪狗和宠物狗不一样,它们不会主动撒娇,与人相熟的过程也更长。猫相对来说温顺一点,有时候抚摸会抓手,跟家里的猫差不多。”

她回忆起与一只相对乖巧的狗接触的经历时说道,“它一开始很拘束,只是僵硬地由着我摸。相处次数多了,它看见我把手伸到笼子边上时,就会主动把头贴在笼子边上,侧过头让我摸。那时候就觉得狗狗们其实很需要人的关爱,只是我们不知道它们的需求。”

黎姗姗还提到,对收容所来说,最大的困境莫过于社会的不够重视甚至是质疑,其次是资金的不足,难以提供舒适宽敞的环境给流浪猫狗。相对封闭的收容所环境,甚至会加重流浪猫狗的抑郁情绪。“我去过两个收容所,发现里面有很多狗狗看起来都是无精打采的。”对于流浪猫狗来说,原饲养者的抛弃行为已使他们受了很大的伤害,而从流落街头到被收容所救助前这一段时间里所遭遇的一切,更加深了他们对人类的不信任甚至恐惧。因而对收容所的猫狗来说,最缺少的是来自人类的关爱。她说:“即使只是去收容所陪它们玩一会儿,它们也会很开心。”

喜忧参半的大学生公益

在公益团体不断成长的情况下,志愿工作也将被推上一个新台阶。大学生志愿者该以怎样的姿态在新环境下出现,将是一个新的命题。

我校青协曾参与亚运会等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活动总参与人次达到近23万,有上百家媒体对开展的活动进行报道。此外,青协在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工作中,累计选派了168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新疆、西藏、四川、广西等地开展志愿服务,人数位居广东高校前列。在学校与社会鼓励引导的大背景下,现代公益不断成长。谈及原因,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方英认为,“一方面,年轻一代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更多,并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需要,身体力行,利用更为自由的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这是一个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自我成长过程。”

大学生正处于对社会充满好奇的年龄,志愿工作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这个有着理想抱负的群体,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良善美好怀着期待,志愿者的身份给予了他们追求的机会。方英继续谈道,“在实际的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需要融进志愿者成长体系。”她介绍,2005年,我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这和志愿服务之间有着莫大的亲和性。“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当中不仅要有关怀意识,帮助那些处于不利环境的群体,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更好地进行公益事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公益传播课程特聘培训讲师覃清同样认为,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对现代公益来说是一次新鲜血液的注入。“年轻人更希望贡献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在同一问题能够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大学生群体的特质。”此外,我校MSW(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叶纯荷也深有体会,“大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专业与志愿工作相结合,为服务注入活力、创意是现代公益的亮点。”

在覃清看来,中国的公益慈善圈需要一些思想的创变,打破一些“老规矩”。公益慈善领域也正呼唤着大学生群体新鲜思维的加入,这对公益领域而言,是一次能力和效率的双提升。她坦言,公益慈善领域在行政体制内,人财物受行政监管,整体活跃度不够。大学生的加入会带来模式、理念、执行方法的创新和提升。

另外,当下大学生志愿者群体还面临着人脉不足,社会圈子窄,难以接触更广阔的社会公益渠道等问题。公益属于专业性领域,对人的组织能力、智商情商、耐性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要求很高。覃清指出,“对各项技能仍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生活阅历尚且不足。”

“时间出真知,很多知识需要在‘社会大学’里历练。”多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在个人心态上,应尽早建立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人是群居动物,需要我们既能够认识自己,也要看到别人的需求。覃清建议,“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全面融入社会环境中,多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交往,培养对不同人群的思考。”

除此之外,方英希望大学生志愿者把目光放到国际志愿服务这些更为广阔的领域。“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广州将进一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扮演更为开放的角色。大学生的国际志愿服务,不仅有利于国家和城市树立国际形象,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还有利于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小链接:我校的公益“推手”们

·广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为指导,以“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为行动口号,负责统一管理和指导各学院志愿者以及各志愿团体的志愿服务工作,定期开展“工疗站志愿服务活动”、“手拉手融合活动”、“小学义教市二宫爱特天使行动”等,充当“广州大学志愿团体”的形象。

·广州大学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

红十字会致力发展学生品格和能力,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定期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急救技能培训活动、社区志愿活动、青春健康同伴教育活动,向广大师生普及公益知识,送去温暖。

·“竹蜻蜓”爱心社:乘风而行,爱转不停

一个关爱麻风病康复者的互助性慈善组织,日常组织宣讲会、组织成员前往康复村看望老人,参加工作营等活动,致力于消除人们对麻风病康复者、山区学校的学生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歧视,为社会底层的人说出他们的故事,向学校以及社会传播微小但真诚的爱心,以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供稿:学生记者 袁梦 林泳淇 李莹颖 助理编辑:黄 颖)

注:本文刊登于2017年9月30日第358-359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学子风采】梦回西藏,那些支教的日子
下一条:【十佳学生系列报道】梁嘉齐:自信来源于充足的准备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