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黎广怡:西关大屋走出的“金话筒”--校友故事(7)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06/09/29

黎广怡:广州师范学院87级中文专业学生。广州电台知名主持人,1993年1月弃教触电,进入广州人民广播电台。主持过节目《红尘故事》、《都市全接触》、《开卷有益》、《楼市点对点》等;2000年,荣获广东省第四届金话筒奖。有作品入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采访黎广怡是在大雨过后的炎热中午。黎广怡个子不高,红白相间的T恤配上米白色长裤清新自然,素面朝天,质朴亲和如同邻家女孩。接受采访时,她一直笑,笑容很甜,声音很美也很轻。坐在她面前聊天,防佛还在透过电波聆听他倾情的演绎。

西关:梦的启蒙

师范出身的黎广怡,想不到竟“半路出家”,在学校工作一年半后进入广州电台却如鱼得水,在各个领域里游刃有余!谈起自己的不平凡经历,黎广怡显得平静自得。美丽的眼睛折射出睿智的光彩。“干新闻这一行,学新闻与中文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黎广怡的写作天赋可以说是“从小就无法遮拦”。“我的婴幼儿时期是随母亲在粤北山区的干校里度过的,五岁时终于回到城里,在西关大屋里展开了我的童年与少年,朦胧中做起了新闻记者的梦。”黎广怡坦言,自己从小就喜欢写作,作文都是很棒的,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在全班宣读。“做新闻还是需要一定的敏觉,读完大学才培养对事物的敏感是很不够的,要么具有先天的特质,要么很早就开始培养。”

黎广怡称自己很小时就开始喜欢当记者。读初中时进了语文实验班,老师要求每天都要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写一篇作文,“比如观察一朵花怎样开,人是怎样在路上行走,打电话时的各种神情等等”,“可以说这种训练培养了我的观察能力,对事物的敏锐力,那是培养我新闻嗅觉的启蒙”。

大学:梦的开始

黎广怡是广师87级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回忆起当年在大学的往事,黎广怡十分兴奋。“大学是我读书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候”,黎广怡带着回味的笑容说自己那时的成绩还不错,居中上游,每次都拿一等奖学金。在大学里,黎广怡是十分活跃的佼佼者。大学期间参加很多课外活动,经常向报社投稿,发表了很多文章,也锤炼了自己的文笔。“因为没有压力,所以做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据黎广怡回忆,大学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大学一年级参加学校艺术节的话剧表演。那是一个讲述上了中学的女孩子跟父母在生活上有代沟的故事。当时黎广怡就是扮演那个女孩子,最终自己拿了个“最佳女主角奖”。

大学那段流金岁月总是那么欢喜自在,让人回忆起来总有甜甜的窃喜和美妙的愉悦。在广师的那段日子,黎广怡过得既充实又有无限的趣味。“当时我们一进校,就想着以后出来就是当老师的,对教育很热衷,思想很单纯,没什么太多的想法。那时我们系里的人很少,只有四个班,师兄师姐待我们很热心,经常带我们出去作教育调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被感染启发。”记得一次写作课,老师特地带领全班同学到云浮的硫铁矿那里作社会调查。“那次外出采风真的让我们见识了很多。即使是写作课,也要出去看看,这也是一种授课方式,使你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影响。”

大学当了两年的班长,对黎广怡来说是很大的收获。“当学生干部培养了我的能力和自信。”谈起大学的经历,黎广怡感到十分自信和自豪。念中学时黎广怡有一次拿了广州市中学生演讲比赛第一名,当时他们的辅导员看过她的简历,还没进大学校园时,年级辅导员就让她准备发言稿,开学典礼上让她代表广大新生发言。“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一进校就有很多人认识了我,提高了我的‘知名度’。那时感觉还蛮有压力的。”黎广怡笑笑说。

“生活是需要积累的。”黎广怡喜欢旅游,大学一年级的暑假和同学一起去了四川。第一次远足旅行,400多元在祖国的大西南游荡了近一个月。自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外出游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不过,在几乎走遍了中国之后,她的旅游策划现在已经走向了世界,“旅游是很好的经历,在近距离感受与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黎广怡给我们讲起了她在日本北海道看熏衣草,在南非好望角看两大洋烟波淼淼,在台湾感受同根同源的文化的经历,眼睛里闪动着兴奋的光芒。

讲坛:梦的积淀

广师毕业后,黎广怡去到广州市旅游中专当了一名语文教师。谈起这段经历,黎广怡认为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中专学校的那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仍回味无穷。记得那是第一天进教室,黎广怡让班上的学生干部去办公室领课本,当时班里的男孩子很高大,一开始就把黎广怡当作他们班的女班长,后来学生得知那是自己班的老师时,彼此都红了脸。黎广怡上课很有自己的特色和独道之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由于黎广怡在大学时语言功底就很好,她上的语文课学生特别喜欢听。这让她在三尺讲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美丽痕迹。

梦想是神圣的,无论你走到哪,只要心中有梦,努力去追逐,终有一天它将成为现实。到了中学教书,黎广怡一直没有放弃过心中的梦,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离开了中专学校这一片芳草地,来到了广州电台。谈到离开中专学校的原因,黎广怡感慨很多:“‘弃教触电’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在中专学校教了一年多后,觉得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其他东西,比如课外经历。这些都需要自己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光把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选择先离开,是想让自己在工作上更自信。等自己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有机会一定会再回到学校,延续那份快乐和欢趣。”

电台:梦的乐园

“现在我觉得每天过得飞快,也很喜欢这里的环境。”现在的黎广怡已经是广州电台著名的DJ,忙碌有序的生活让她一直过得很滋润。“进来电台已经十几年了,我主持的节目几乎涉及所有的领域,包括新闻、娱乐、资讯、图书、楼市、经济等等。在电台要做的工作很多,总感觉有无形的手推着你向前走。”大学读的是中文,但黎广怡的工作领域涉及文艺、时尚、评论等各个方面,节目风格端庄优雅,学中文的她是如何在各个领域里游刃有余呢?“这是一个边做边学习的过程,每天的东西都是新的。要懂得筛选和驾驭材料。比如现在做《楼市点对点》这个节目,这是一个全国大热点问题,一方面你必须每天泡在与房地产相关的资料里,包括报刊、杂志,对(所居住)楼市要有所了解,还要了解相关的背景,国家政策、相关的法规;另一方面在新的政策出台之后还要关注市场、社会各阶层对它的反应。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力求让自己在新的领域里做得更专业,这就是黎广怡给自己设定的目标。

“做新闻这一行要非常努力,每天都要接受新鲜的东西,作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有大的任务下来,一个星期或者几天甚至一天就要去完成这个项目。”有段时间黎广怡是在新闻部作专题新闻,工作很辛苦。在电台工作与在电视台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在电视台一个栏目有很多人分工合作完成,而在电台,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型和实用型的。一个人要完成所有的选题、采访、编导、播出等等工作环节,包括播出过程的机器操作都要自己解决。艰巨的工作总能锤炼出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抗压力。在新闻部工作时给黎广怡留下的印象最深。那是1999年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办的《黄河大合唱》大型演出表演,晚会8点开始。当时这个节目就要在第二天中午12点播出。为了完成整个报道工作,黎广怡从晚会结束一直工作到凌晨6点,才把所有的节目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而那时黎广怡同时还要准备当天的其他节目,所以又不得不在完成了一项工作后又开始另一件,一直忙到中午11点多。从晚会那一刻起至第二天中午,黎广怡没有合过眼。“那时没有困倦的感觉,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伟大的工作,很有成就感,心里很满足。”

在广州电台,黎广怡的路子越走越宽,成绩越来越突出。2000年,黎广怡被评为广东省第四届“金话筒”主持人。还有作品入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面对荣誉,黎广怡十分谦虚,她认为自己很幸运,有机会在各个领域里驾驭,接触重大题材多了,获奖的机会就更大。“其实机遇有时是平等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把握,如何去选择。”是呀,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机遇往往又是更加垂青于专门为此有所准备的人的。在记者看来,黎广怡正是属于那种时刻都在准备着抓住机遇的弄潮儿。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蔡洋洋 编辑:朱玉尊)


上一条:吕超:在教育中寻找精神满足--校友故事(7)
下一条:余菲: 从“球盲”到体育节目主播(图文)--校友故事(5)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