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梁健敏:大师大楼出大才!--“媒体记者看广大”特辑(18)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0/06/09

广州大学合并重建10周年了。直到今天,广大宣传部通讯员让我为《第三只眼看“广大”》专辑写篇补记。蓦然回首,才发现不经不觉,我与她相伴已然七年。4年因为入读母校朝夕以对,3年因为跑线记者而驻守凝视。每一次入城,每一回仰望,每一番思考,都是因为这双重身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也因这双重经历而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2007年刚出茅庐的我写下《广大招聘4院长》,或许这个只是一篇通稿,但却让我想起了这些年间广大纳贤的壮举。“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葛优的一句台词让人久久不忘,也让我想起广大高薪招聘之路。2004年广大招聘8名院长和百名教授,最高年薪80万。2007年已经把目光投向国外,面向海内外招聘院长,待遇更比之前有增无减。此后又有“引智”项目,紧跟国际脉搏。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有过这番经典话语。2000年合并不久的广大,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刚念大学接触大师的机会很少,唯独的一次是在天体物理的讲座上。记得当时桂花岗的讲座并不多,看到哪个学院端起牌子有讲座就会早早吃晚饭霸头位。那是讲述天体黑洞的讲座,一名披着“蘑菇头”,一脸艺术家气息的年轻老师出现在眼前,娓娓道来空间为什么有黑洞,黑洞是怎样形成的,讲座的内容引起我的巨大兴趣,第二天就去图书馆借了霍金的《时间简史》阅读,领略宇宙的奥妙。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正是赫赫有名的樊军辉教授,教师节总有领导去探望,他是广东天文学会的副理事长,承担国家多项基金项目计划。记得广大在全国排名靠前的专业不多,但是他领导天体物理中心却是全国列席前五。

自从实施了人才战略之后,在学校碰到“大师”越来越多,曾经给我们上课的他们,又成了笔下细诉的对象。李步云,中国的人权法学第一人。70多岁高龄的他跟本科生上人权法学课,一时蜚声国际。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李教授十分礼貌,对着许多年轻的记者总是彬彬有礼,毫不因为自己学术权威而轻视。

再后来听得更多的是抗震专家周福霖院士的名字。刚刚听说他的名字是读大学的时候,“广大培养出自己土生土长的院士了!”,接触他是在广大举行的全国抗震会议上。及至汶川地震时更是经常采访打扰。前些时候做武广高铁采访,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院士陈列表中,再一次看到周福霖院士的详细介绍。这种感觉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激动,也为母校“广大”而自豪:因为全国乃至海外许多人才都在“为我所用”。

说罢了大师,不得不提的是广大的大楼。

每次从华快上呼啸而过,远望“盒子楼”,蓝白相间的“一塔湖图”,我就会跟车上不熟悉大学城的记者说,看,那就是广大。

自从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大学城之后,广州大学这个市属龙头高校成为了迅速响应号召的“拓荒者”,首批搬进大学城的我们也成为了“开荒牛”。刚刚入城,脚踏的黄泥地留下串串脚印,大型吊机在轰轰作响,光秃秃地看不见一片绿荫,找了半天居然找不到超市和公车站。在“鸟不拉屎”的地方,我们用坚韧的精神延续着生活的热情。“因为试用,这里的热水和空调是免费开,饭堂的菜式不敢差,没有娱乐项目让身心更加宁静,偶尔进村吃饭在江边看日落也蛮爽的。”我这样向朋友介绍着。

第二年,我在《南方都市报》实习,也有幸用笔记载了广大整体搬迁的全程。在80多岁的摄影发烧友李瑞然的镜头下:小超市变身商业中心,9栋宿舍楼翻3倍成了24栋,理工楼生化楼拔地而起,大学城的公交专线开通结束了长距离的慢生活。

一晃悠到了毕业,回头看看这个地方:标志性的校训塔图书馆中心湖首具雏形、亲手种下的树苗有小人高了,商业中心成了知名品牌汇聚的潮流旺地,KTV、酒吧、食肆各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我在博客里写下一句话:“外人眼中的荒岛,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乐园。”

后来,岭南印象园、科学中心纷纷开放,城外的人开始一拨拨地入城。我又充当导游的角色,对着他们说,看那就是广大。他们通常会反问一句,怎么都是盒子间,蓝色白色的这么单调?我便回答,广大是内秀的,我们的宿舍楼外表不漂亮,但是有空调有活动间是城里最好的;我们的图书馆不光庄严,里面有沙发,有咖啡厅,是城里最大的。我们的艺术楼看起来灰蒙蒙,但是芭蕾舞、粤剧进城都首先踏足于此。也许没有百年老校的古朴幽雅,也许在这里找不到岁月的痕迹。但是,潮流、务实、包容,这些大楼蕴藏的魅力,恰如广州这座城市,并传递给大楼里孜孜以求的学生。

有了大楼,有了大师,很应该培育大才。

“五个广州人就有一个进广大”,记得刚刚进入广大时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一扫进校的疑惑,身份认同感油然而生。

是的,广大是地方高校,专门为广东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千千万万进入广大的学生和家庭来说,并不奢望子女成为科学家、作家、画家等等“大家”,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扎根城市,闯出自我一片天地,成为各行各业有领军的“人才”。

广大有两张鲜活的“名片”,一张是新闻传播教育。我在信息时报跑教育线,发现在广州主流媒体教育线上,包括六报两台两电台的10名记者中,就有4名记者是广大毕业,也就是说,一条线上的广大人就占了四成。再看广州电视台,有更多的广大毕业生。另一张名片是“师范生”。在广州教育界,有约超过1/3的教师是广州大学(广州师范学院)毕业的。他们不少已经成为教育界中流砥柱,我们采访的时候碰到培正中学校长吕超,碰到四中校长陈秋兰,就会亲切地叫一声师兄师姐,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当然,广大培育的“大才”不光是中国的版图上,还有世界各地各色人种。我刚进校门时很少听到留学生,似乎留学生成为名校专利。后来碰到高鼻子蓝眼睛的机会越来越多,先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一批留学生,后来看到韩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地区的留学生。而去年的一次采访,居然发现广大有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英国、巴西、意大利……他们把课堂搬进岭南印象园,学习中华文化。让人很难想象广大会活跃这么多留学生的身影,但是就在这不经意的短暂迟疑间,国际化氛围已经真正地融入了她的心间。

新世纪头个十年已过,下一个十年,希望广大的大师更多,大楼更高,大才满天下。

(供稿:梁健敏 编辑:朱玉尊)

(作者系信息时报记者)


上一条:谭希莹:在奔跑的路上与时俱进!--“媒体记者看广大”特辑(19)
下一条:黄茜:与广大一起,体会成长的快乐!--“媒体记者看广大”特辑(17)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