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建造在地震中不倒的房屋--周福霖院士专访(4)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04/01/09

我校周福霖教授自踏上唐山大地震灾区起,20多年来致力于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构筑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房屋隔震技术作出巨大贡献,近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首过去:认定方向就要锲而不舍

科研道路从来就没有过坦途。毋须讳言,在周福霖的研究生涯里,也曾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坎坷。

1939年,周福霖出生于一个华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和他的另外几位兄弟姐妹均在国外,只有他和两位兄姐在国内。1959年,已经在湖南大学读二年级的他,获准到香港与父母亲会见。当时,国内正是经济开始紧张的时期。父母有意让他在香港留下来,再给他办理移民的手续。但是,周福霖没有答应,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国内。直到后来在加拿大留学时,他依然没能满足父母的意愿,认定了自己的选择。

周福霖很少跟别人谈起这段经历,作为儿子,这当中确实有过他的很多遗憾。为了自己的信念,虽然他作出了比常人更大的牺牲,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后悔:“我从小就是戴着红领巾长大的,受到的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主义新中国都充满着深厚的感情,这是很难改变的。在加拿大留学时,我也参加科研项目,但总觉得缺少一种归宿感,相信很多人出去后都会有同感。”

学术研究上的“文人相轻”或“门户之见”常常是困扰学者的事情,在周福霖的工程抗震研究历程里也因为这些曾遇到过不少阻力。上世纪90年代初,当周福霖刚刚推广应用“多层房屋隔震技术”时,由于其研究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抗震方法,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异议,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推广时甚至遇到不少人为的阻力。但是,周福霖没有因此而退缩。面对这些阻力,他并没有太在意:“其实,如果这些阻力纯粹是技术上的争议的话,那都可以接受。但实际上,有些东西如果是把个人的利益牵扯进来,这就无法解释了。”相反,“多层房屋隔震技术体系”在国外却受到同领域专家的很高评价,很多专家认为应该在世界上全面推广这项技术。

确实如此,学术上的事情一旦牵涉了个人的利益时,就会变得复杂化,好在周福霖在经济利益之中一直保持着淡泊之心,坚持着自己的处事原则.因为这样,周福霖也得罪了不少人,但这些并没动摇他的信念:“坚持原则有时会受委屈的,但只要是正确的东西,我相信天长日久之后人们总会明白。隔震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人的生命问题,我们必须对人民百姓的生命安全负责。”

从1986年以来,周福霖在广园校区这块小小的天地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从筹建中的广州城市建设学院到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再到合并后的广州大学,从普通教师到系主任、副院长再到退出领导岗位,无论校内外的形势如何变化,他都一直心态平和地做学问,尽管一直以来都有不少单位力邀他的加盟,包括国外的机构。谈起这一话题,他的解释虽然较为轻松却可以给年轻学者许多启示:“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要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能‘常立志’而要‘立常志’,一旦认定方向,就要?而不舍,不能过于计较得失,看重眼前利益。”

上图:周院士接受新闻中心记者的采访 学生记者陈纯摄影

(新闻中心记者 朱玉尊)


上一条:建造在地震中不倒的房屋--周福霖院士专访(5)
下一条:建造在地震中不倒的房屋--周福霖院士专访(2)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