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名师风采】汪晓曙:时光如水 岁月如歌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6/12/23

汪晓曙,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委员,教育部艺术硕士教指委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市美协副主席。

有一首名为《一支难忘的歌》的歌,我一直都很喜欢,歌词是这样的: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一支蹉跎岁月里追求的歌/一支永远难以忘怀的歌。这首歌,说出了我心里要说的一切——岁月如歌。

——汪晓曙

今年9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广州大学协办的“岁月如歌——汪晓曙美术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我校教师在广东省美术馆举办的个人画展中最隆重的一次。岁月如歌,是汪晓曙一直坚持体现的创作理念与主题,简短的四个字饱含着他的精神记忆与生活痕迹。

【低沉的曲调】永葆诚挚,逆境中歌唱

成长于六十年代的汪晓曙的童年过得并不平静。在当时的“大闹钢铁”中,作为县领导的父亲因不赞成伐树炼钢,被扣上了“右倾”的帽子,举家搬迁到矿山接受“劳动改造”,父亲由干部变成了一名矿工。当时煤矿的附近是一大片深山老林,常常有猛虎下山猎食猪羊、家禽,甚至是人。五岁那年的一天黄昏,汪晓曙在放学后和邻居小朋友一起到山脚下的芦苇丛中玩耍,一同去的小女孩被老虎叼走。这给汪晓曙留下了童年恐惧的阴影,他画了一幅叫《蓝叔叔打虎》的作品,并被刊登在《小朋友》杂志。那时,他六岁。

“我和父亲两个人,常常是他写书法,我画画。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枝梅花,他便在上面写了一首《咏梅》诗,那幅画还在家里的墙上挂了好多年”,汪晓曙提起父亲有些动容。“父亲为支持我从事绘画的学习,花费了不少心思,他特意腾出自己的书桌来给我画画,在当时资料十分匮乏的年代,他常常用相机将优秀的绘画作品翻拍下来让我参考学习。”

令人叹息的是,两人的父子缘分停留在了汪晓曙18岁那一年。49岁的父亲由于承受了政治生活上太多的大起大落而过早去世。父亲临终时对汪晓曙说:“学一门好手艺,学好文化,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句话,让汪晓曙一直铭记于心,也激励着他日后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上愈发坚定有力。

而这一年,同样也是汪晓曙踏入知青生涯的第二年。汪晓曙回想起当年三十几名知青刚落户山村时的场景,生产队给他们知青点腾出的住房是一间水库管理所用的牛棚,知青们从后山挑了十来担泥土铺在地上,牛棚便成了三十个知青的居所。知青生活十分艰苦,但汪晓曙从来没有放弃画画,“无论是下地劳动还是上山砍柴,我总是带上速写本和铅笔,随手画下满脸皱纹的老农、黑黝黝的农村小伙和村姑……这都成了我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我认为,环境是造就人才最好的学校,越是艰难的岁月越能锤炼人,我们这一代知青正是在这样的岁月之中走上自己真正的奋斗之路的。”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无论是艰苦还是幸福,都对汪晓曙以后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他认为艺术作品是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经历越丰富,思想情感便愈深刻,从而对时代的感观,对人生寓意的理解,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认识。

【曼妙的音符】热衷追求生活中所有的美好

至今,汪晓曙已举办多次“岁月如歌”主题画展,其中2013年的画展是他与四名好友联合举办的。在江西美术馆举办的画展虽然只筹备了一个月,但作品的准备却长达两年。“我们这五个人非常有意思”,汪晓曙回忆道,“我每年回家乡过年都会和他们聚在一起画画,搞笔会。我们五个人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各自的身份就像时代的缩影,有代表性”。情同手足的朋友,各自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有人功成名就,有人默默无闻,但仍然不曾改变对艺术的坚持与热爱的初心。

同样出于对艺术美的追求,汪晓曙根据罗宏的作品《骡子和金子》改编创作了连环画《一个人的长征》,并受到热捧。他们两人交情颇深。汪晓曙初到广州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担任艺术系主任时,罗宏早已在中文系工作。两人都钟爱文学,有许多共同语言,交流渐多,就成为好友。

“说起改编之事,算得上是意外的巧合,当时罗宏写完这本小说便拿给我看,问我有没有兴趣画小说的连环画,我很爽快地答应了”,汪晓曙说。他们的合作是愉快的,有学术的研讨,也有思想碰撞的火花,两人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不尽相同。罗宏笔下刻画了憨厚的主角形象,而汪晓曙的连环画创作有自己的理念思考。“在绘画作品中,人们对人物的解读取决于形象,进而通过情节深化性格特色。我更偏向于追求美感,塑造‘高大上’的形象,突出作品主人翁机智、果敢、诚实和坚定品格的一面。这样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好人吧”,汪晓曙打趣说道。对于两人创作理念的差异,汪晓曙称罗宏是个懂艺术的行家,“他不但理解,而且很支持我的做法。他认为文学创作与美术创作是有区别的,如果一样反倒没意思”。由于对主题的深刻认识和对长征精神的深层理解,这套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优秀奖和中国美术作品创作奖,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

汪晓曙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同时,从某种角度而言,生活也可以缘于艺术,从而形成独特艺术见解和创作思想。许多人会因为生活工作繁忙而遗失初衷,但汪晓曙却并非如此。他善于在忙碌中挤出时间,在困境中找到光明与信心。文革时期下放农村,经历了住牛棚、种田、做砖烧瓦等艰苦时光的他,却能从中找到乐趣,找到生活与创作的平衡点。“我热衷于追求生活中所有的美好。”这不只是汪晓曙美术创作的源泉,更是一种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

【绵长的旋律】将人生汇成一支悠长的歌

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思考,而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面对未知的生活做出一个选择,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汪晓曙作为我校美术学院的院长,从选择来广州大学开始,就一直陪伴着美术学院的成长。

汪晓曙从江西来到广州大学时,艺术系(现美术学院)只有一个艺术设计方向的专科专业。而美术学院能发展壮大到今日的规模,有了六个本科专业,三个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和两个领域的艺术硕士点,包括汪晓曙在内所有美术学院的师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没人知道我们在艺术硕士点申报过程走得多么艰难,熬夜准备资料,冒着大雨去汇报……”回忆过去,汪晓曙有些激动:“最后我们成功了,你知道成功后的那种喜悦吗?真的让人热泪盈眶。”

现在,美术学院在汪晓曙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美术学院加强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师能力及科研水平,并相继建立了写生基地、学习场所,制定了全新的艺术人才标准和对学院进行有高度的顶层设计,并付诸实践。“把老师们团结起来共同为一个事业去拼搏是最重要的”,汪晓曙这样强调集体力量。

一路走来,汪晓曙收获不少荣誉与赞赏。“我的成就跟别人比起来其实很渺小,我自己却很满足,但并不是说止步于此,而是我从中感受到幸福。我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和覷覦功名,学院的发展才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共同追求,因此,要聚集全体教师的力量,振奋精神,才能有信心和毅力往前走,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

关于未来,汪晓曙有着自己详尽的规划。“如今学校正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美术与设计学院将借助这股东风,在人才引进、顶层设计、师资力量集合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发展。”同时,在艺术创作上他也有自己的目标。他想完成仍在创作的作品《蒸汽机时代》、《知青岁月》、《岁月如歌》和《苍穹》系列,他想把《一个人的长征》增至180幅的作品集。

然而,生活总会存在矛盾。汪晓曙坦言创作和工作的时间分配是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如果我要画一幅大油画,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这时和工作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不过,在他看来,教学工作是一种社会贡献,而创作是个体的需求和追求,他选择以大局为重。“我总能挤出一些时间来完成我的画作,我会不停地去调整自己,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去进行艺术创作,进行学术研究,我永远不会让自己卡在一个难坎上过不去。”

(供稿:学生记者 黄 璇 郭颖晞 彭 程 助理编辑: 黄 颖)

注:本文刊登于2016年12月21日第342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名师风采】胡宜安:十六年解一道“生死”题
下一条:【名师风采】王怀坚:丝竹管弦音盛 教书育人道高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