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下午,知名经济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应我校高职处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邀请,在经管学院会议厅做了一场题为“人才与创新”的报告。来自经管学院及校外各二级学院的近百名师生聆听了顾教授的一席精辟之言。
讲座中,自称“中国的非主流学者”的顾教授主要从10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对“人才与创新”的独特思考。并以一句句生动的话语、一个个精彩的例子、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结论打动了在场的师生。
“‘人才’称呼具有歧视性”
虽然说本次讲座的题目是“人才与创新”,但是一切入讲座主题,顾教授就说“‘人才’一说具有歧视性”,因为这样会把人人为地分为“人才”和“非人才”,他本人则更主张国外的“人力资源”的提法。他还举美国国务院的招收人员时,学历只要求具有12年的义务教育即可参加一事,说明国内的人才歧视现象。他认为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时,对学生学历、文凭的要求到了登峰造极的方式。这种戴着有色眼镜去筛选的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拔人才方式。针对目前国内出现的所谓“讲师团”、“博士兵团”、“教授服务团”现象,他指出这种提法也是一种严重的人才歧视。他认为英雄不问出身,就不必强求他是什么,过去干什么,最重要的是现在能够为你干什么。
“人才没有标准”
“什么是人才标准?”
“人才没有标准”顾海兵教授自问自答。他认为现在我们说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常常提出借鉴所谓美国模式,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提法。美国到了70年代才有教育部,美国追求的人才是多样化,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模式。针对目前的职称英语考试、职称电脑考试作为衡量一个人才的标准的现象,他说没有必要人人都要掌握好这些东西;人才之间本身是有分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不会用电脑的。他反对目前的全面素质教育来衡量人才的方法,认为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本不太可能,“什么都明白等于什么都不明白”。
“院士制度已成为影响中国科技发明进步的障碍”
“中国不仅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还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职称,真不知道该如何翻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成英文”。对于国内喜欢给各专家戴上各式各样的高帽子,顾海兵表示自己的异见。他认为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国家级大奖也有教授、工程师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一个专家、学者的水平了,没有必要再评什么高级更高级的。他认为,评选跨世纪人才、硕士生导师、首席教授、特聘教授、资深教授这样的座次对国家学术科技的发展是阻碍的,对于人才发展是制约的,甚至他还认为中国的院士制度是中国科技进步的最大障碍。他还详细介绍了自己正在主持的关于院士制度问题的研究课题的内容。其独特的见解让在场的师生听完后有如醍醐罐顶。
上图:顾海兵声情并茂地演讲
(新闻中心记者朱玉尊 学生记者 余小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