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大 · 正文

媒体广大

【中国教育报】“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7/06/21
媒体名称

近日,记者走进广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张竹云的课堂,近距离感受高校思政课的环境与氛围。

这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抗日战争”部分。上课伊始,张竹云并没有按照教材的章节目录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抛出一连串的现实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内容。

“为什么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到现在还不为当年的侵略行为向中国人民道歉?”“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把‘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为什么会把‘7·7卢沟桥事变’称为事变而不称为战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一个个问题,既有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又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深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课堂前20分钟,张竹云随机请几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的看法尚显稚嫩,不成熟的观点还有待深化,但他们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情绪逐渐高涨。在听了学生回答后,张竹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提出问题的关键要害进行了充分解答。

课堂后20分钟,张竹云进行最后总结,将所有问题作为整体贯穿的体系进行了再次阐释,所有问题的答案最终汇聚成本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内容。在师生互动的问题探讨中,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了学生脑海。学生的观点讲完了,课程内容也讲完了;历史史实分析了、现实问题观照了,思想困惑也解决了。

“这种讲课方式我们都挺喜欢的。老师上课特别有亲和力,总是用现实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其实,这些历史我们都学过,但在大学里我们就是想学习一些对现实问题有理论解释力的东西。”下课后,一名学生说。

张竹云说:“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抛给学生,一是激发他们的兴趣,二是引起他们的思考。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牢牢把握了学生的兴奋点,课堂内容生动鲜活、课堂氛围轻松有趣,是一堂体现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喜欢并且终身受益的思政课。”(本报记者 焦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7年6月16日)

相关链接: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31/201706/t20170616_307076.html


上一条:【思政教育】广州大学打造思政“金课” 培养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下一条:【南方日报】广州大学将引入 “非升即走”聘任方式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