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广大 · 正文

头条广大

【“大学精神”笔谈系列之二】广州大学校训释义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3/03/14

校训,是一所学校永恒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亦是学校文化精神的凝结。

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其中“博学笃行”一语源自合并组建前的原广州大学校训,原广大校训又继承自民国时期创办的私立广州大学校训。私立广州大学校长陈炳权对校训是这样解释的:“校训---博学笃行的意义:世界愈文明,科学愈发达,愈发达则分科愈多,而各科之间,均有密切之关系。是以科学之大凡,不通各科,不能专精一科,纵能专精一科,不能触类旁通,以适应社会之需求,极其量不过成一‘书痞’、‘腐儒’耳。故为学必先之以博,贯通各科,然后由博反约,专精一科,方能致用,否则与不学等耳,此学之所以贵乎博也。笃行则要求有三:诚实不伪的态度;纯一不杂的主旨;沉毅坚忍的精神。”(陈万鹏、庾建设主编:《广州大学校史》,2006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第12-13页)其实,私立广州大学的校训是从原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为中山大学)校训演变而来。

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校训原文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原文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人要按照自然界“诚”的本性,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修养过程,将自己变成君子,做事不偏不倚、恰当适中。朱熹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5句话的解释是:“此诚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明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观点,把学问与立志相结合,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主张。

孙中山先生高度重视教育,亲手在广州创立了一武一文两所学校,武是黄埔陆军军官军校,文是国立广东大学,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建设造就了大批人才。中大校训继承传统儒学精神,并赋予时代内容,创新了近代高等教育思想。孙中山提出的“博学”是要学习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具有高远志向和丰富文化知识的人才,把儒家“笃行”思想发展为现代社会实践,反对死读书,要求学生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

1927年3月3日,原国立广东大学专修学院教授陈炳权先生创办私立广州大学,在拟定校训时即借鉴了中山大学校训,并将其简化为“博学笃行”。1951年,私立广州大学退出历史舞台。1983年4月,广州大学复办,继承了私立广州大学“博学笃行”。1993年,广州市教委发文,同意广州大学与私立广州大学办学历史关系的衔接。

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后一句“与时俱进”,出自知名教育家、原广州师范学院院长陈一百先生。1983年,陈先生为广州师院1983届毕业生题词:“创新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勤厥职,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永不渝,许身孺子,赤胆丹心。”

“与时俱进”的思想可以追述到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赞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与时俱进”概念蕴含了事物随时代变化而相应进步的深刻哲理。1998年广州师范学院成立40周年校庆时,将“与时俱进”正式列为校训词。2000年7月新广州大学组建成立后,校党委经过充分征求意见,决定分别吸取原广州大学和广州师范学院的校训表述精华,将校训定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彰显对自身优良办学传统和珍贵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供稿:广州大学档案馆 吴小强 编辑:杨春荣)


上一条:我校召开统战工作联席会议部署新学期统战工作
下一条:专家研讨会上聚焦轨道交通环控系统节能技术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