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只是极其短暂的一瞥,但对于年轻的广州大学而言,这十年是我们不断成长与收获的十年。十年弹指一挥间,刚入大学城时栽下的那些纤细树苗,如今已经茁壮成长,绿树成荫。十年来,全体师生团结奋进、开拓务实,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的服务面向定位,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精神,抓机遇,促改革,以远大志向和科学先进的理念,注重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采取超常规举措,走出了一条地方大学跨越式发展之路,巍然屹立于全国高校之林。
十年期间,我校顺利完成四大战略任务:学校整体搬迁大学城、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总结合并组建以来广州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可以用12个字概括,就是“底子薄、发展快、增量大、亮点多”。办学由合并初期的本专科并举、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学科专业力量薄弱的状况,发展到具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学科增量最大的较高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和海外影响日趋扩大。
一、统一思想:综合性地方大学科学发展的先导
发展起步之初,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把广州大学建成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校领导班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形势、处理问题、解决矛盾,抓住和解决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抓住和解决改革发展中关键性的问题,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
(一)转变教育观念,夯实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我们多次组织全校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现代高校基本职能、大学教师基本职责、综合性地方大学定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深入探讨,在教育观念、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广泛共识,普遍树立了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二)明确办学使命、定位和理念,做好学校顶层设计。
2004年,我们以制订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契机,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进行全方位思考和顶层设计。
---办学使命。广州大学的使命,就是“让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这体现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大学存在的基本理由”,体现了大学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保障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办学定位。在学校“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表述为:“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办学理念。我们厘定了“十六字办学理念”,即“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为正确处理高校三大职能的关系和优秀教员与“优质教育”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实现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办学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相协调,育人功能、科研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相协调,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发展相协调。
二、体制改革:大学组织制度环境的保障
我们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确保教育教学的“上水平”和“提质量”。主要抓好两件事,一是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建章立制,规范学校各项工作程序。
(一)依法治校,践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卓有成效。
《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党委和校长的主要职责都有明确规定,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关键。党委书记是“班长”,是领导班子的核心;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书记和校长都是学校领导的核心成员。书记和校长的团结协调,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因此,书记和校长作为党政主要领导对班子的团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十年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十年来,书记、校长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共同贯彻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十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始终保持了团结干事的优良传统,依法治校,认真贯彻执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持了我校长期和谐稳定的环境,保证了教育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推进了学校的各项改革,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建章立制,夯实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的体制保障。
制定《广州大学章程》等规章,确立了科学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规范,稳步实现“优质教育”使命、内涵发展方式和提高质量目标。
---质量建设。全面修订教学管理制度,严格管理;考评、晋升、评先评优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建立健全领导听课制度,及时解决一线问题;多项质量评估活动制度化,形成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师资建设。制定“十一五”和“十二五”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有关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特岗设置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骨干的师资队伍,以人力资源优势确保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2003年底至今,引进优秀教师300余人。已建成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获得“广州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突出贡献奖”。
---文化建设。制订大学文化建设制度和规划,大力弘扬“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总结凝炼“生生日新、德业并举”的校风和“专通相融、崇实崇真”的学风。定期举办“广州大学学校文化建设论坛”,发布《广州大学文化宣言》,推动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质量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我们坚持“教学立校”办学理念,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育质量为学校生命线的意识,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参与“质量文化”建设,致力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发挥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社会的综合育人效应和国际化办学方式,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和最优化。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以迎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从2004年起,全面推进教学内涵建设,形成了“重质量、重基础、重实践、严管理”的教学工作规制。学校以“优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8%。
四、学科建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龙头
十年来,我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致力于学科建制和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获得各类科研项目4990项,其中包括“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课题364项,省部级课题1065项,获研究经费8.45亿元。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0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
学位点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由2000年的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发展到2010年,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有近20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有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0多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科涵盖文、理、工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
五、社会服务:大学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契合点
“服务荣校”的发展理念,要求大学引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所在城市和区域共同繁荣进步。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推进社会服务。
一是转变观念。二是建章立制。出台了《广州大学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意见》,以及关于横向(服务社会)项目管理、科技企业管理、科技创业岗设置、校企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管理、社会服务工作量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三是成立领导和工作机构。成立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和“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处”。四是组建专业机构。成立了“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教师培训中心”、“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与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建)等机构。五是创新服务社会工作机制。与广州基层政府开展“校-区合作”,搭建合作平台。
近3年来,先后签订了校区、校企合作协议30多个,承担各级各类项目3000多项,实到经费1.7多亿元。以周福霖院士为核心的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其技术成果在广州地铁、新电视塔、港珠澳大桥、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等重大项目中得到应用。岭南建筑研究所参与省内文物及岭南古建筑修复近20项。声像灯光技术检测中心为亚运场馆、北京鸟巢音响等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一个个协议的签订,一项项技术的推广,一次次成功的合作,都为学校在社会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六、国际交流: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
我们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窗口的地缘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创新体制,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8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成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11年,与台湾屏东教育大学联合成立“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与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合作成立“广州大学-美华学社跨学科研究中心”;与加拿大枫华国际教育投资集团合作举办“中加国际教育学院”。2013年,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筹办广州卫斯理安女子学院。近两年,与美、英、加等国15所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加州大学系统的伯克力分校等高校建立了学生交流关系。
我们深知,过去的十年是全体广大人戮力同心,团结奋进,敢于创新,硕果累累的十年。如今,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于未来我们理应有更多的期许。
2011年7月,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广州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等学府”,这既是政府的期望,更是广大师生的梦想。面对时代的重托,我们理应有十足的自信。我们的自信源于十年成功实践所获的真知灼见,源于“广大人”备受考验的智慧力量,源于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光明预期。我们要秉承“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海纳百川,勇立潮头,追求卓越,朝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宣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