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校园】大学讲座面面观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方庭忻 黄璇 等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5/04/03

曾任南风窗总编、中国周刊总编的资深媒体人朱学东曾撰文回忆道:“在我上大学的80年代,那些充满温度和新意的学术讲座,是高校校园最美的风景之一。彼时各个高校,学术讲座风行,甚至有一段时间,一所高校若到周末竟然连讲座都没有,同学们就会自惭形秽。”

然而,“盛况早已不再”。虽然如今高校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朱学东依然认为:“充满温度的讲座,仍将是其他学习方法不能取代的。没有听过讲座,尤其是自由讲座的大学生活,将是人生的一个巨大的缺陷。”

回 忆

那些年的讲座

70年代 曾大兴(我校中文系教授)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高中毕业已有三年的我终于在1978年进入现湖北大学读书。那时学校开设特别多讲座,全国各地的名家只要来到武汉就会到我们学校开讲,像著名古汉语学家王力、作家姚雪垠、黄宗英等。当时的讲座不需要特地组织学生参加,仅仅在食堂门口张贴一张讲座海报,同学们便奔相走告。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极其强烈,讲座现场往往人山人海,连走道都坐满了人,互动氛围十分热烈。

人生听的第一场讲座是导师张国光先生以“两种《水浒》,两个宋江”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现场的大教室像现在的阶梯教室一样大,挤满了学生,连非中文系的学生也来听,迟到的学生想挤都挤不进去,大家都很踊跃地提问,把张先生团团围住。

参加工作后,我作为国内首批访问学者在1990年到北京大学访问。北大举办的讲座更多,只要我感兴趣的讲座,我都会去听,像地理学专家侯仁之、文艺评论家谢冕和经济学家厉以宁等主讲的讲座。印象最深的是著名指挥家“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的讲座,他教我们如何欣赏交响乐,他把很抽象的乐理讲得具体生动,我都听入迷了。

听了这么多名家讲座,当我看到他们从容不迫地把自己的观点阐释出来时,我深切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讲课要从容,把握好节奏,要把深奥的道理用口语表达出来,知识需要深入浅出,这样学生才得以消化吸收。

90年代 陈少华(我校心理学系副教授)

我第一次听讲座是在大二,那是研究心理统计学的张厚璨教授开讲的。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引导下,我第一次去感受另一种传授知识的方式。那回听讲座的人特别多,我只能坐在遥远的后排对讲师投以崇拜的眼神。在我看来,讲师为学生们提供的是其研究领域中最精要的知识或经验,讲座内容极具价值,这一点,应该是普通课堂无法比拟的。

讲座听多了,便总会有一些记忆变得模糊,但有一场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研究生一年级时,我考虑到心理学和哲学之间的相通性,希望可以通过讲座了解到更多有关哲学的内容。于是,我“邂逅”了这一场讲座。主讲人是刚从英国留学归来,在华南师范大学授课的年轻教授张志林先生,他就“科学哲学”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

后来,我又读了张教授的几本著作,从此他的每一场讲座我都从没有落下。极具人格魅力的他不仅让我明白了我心理学与科学的差距,也让我懂得,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生。

博学讲坛1.jpg

广州大学博学讲坛

00年代 梁健敏(信息时报记者,03级校友)

在我读高中时讲座还没普及,直到大学我才在求知欲的推动下开始接触讲座。那时我常跑到不同学院张贴讲座海报的地方,关注每一条讲座的消息,甚至跑到其他大学,不放过任何一个听讲座的机会。在我看来,讲座就像是一座桥梁,它能够让我用另一双眼睛看到学校外面的世界。

也许有人喜欢听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讲座,但毕竟文理间的知识是相通的,所以我不会把目光只停留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是希望可以多储存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我不知道这些知识什么时候会派上用场,但它们确实引发了我更多的兴趣爱好。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第一次听的讲座却是偏理科性的。那是一场由广东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樊军辉教授主讲的关于天体黑洞的讲座。这场讲座激发了我对天文学的极大兴趣,第二天就跑去图书馆借了霍金的《时间简史》,在见证了宇宙奥妙的同时,我还积累了不少有关宇宙与空间的基础知识。现在很多人看一些有关“星际穿越”题材的电影都会大喊“费脑子”,但我总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一些原理,这也许是广泛地去听讲座而带来的一份意外成果吧。

除此之外,我还记得在2006年广大开办的博学讲坛中,由我国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造型原创者吴冠英先生开展的讲座。讲座上,我还获得了一幅吴先生的福娃亲笔画,这幅画珍藏在家中,成为了我心中一份珍贵的回忆。

国 外

“洋讲座”有何不同?

常言道:“学习最大的成本是时间。”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哈佛大学对此理解深刻。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吸取人类智慧的精华,拓宽视野,提升人文素养,20世纪初,哈佛大学校长邀请30位世界顶级教授,就历史、哲学、宗教等人类九大核心知识,进行了42堂深入浅出的讲座。

2014年,为了让普通人也能够轻易进入知识的殿堂,著名学者威廉·尼尔森将这一系列经典讲座的内容重新整理、修订,集结成《哈佛经典讲座》一书。此书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成为美国家庭必备藏书,被誉为“哈佛大学献给人类的礼物”。

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座.jpg

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座

每到一年春花烂漫或是秋高气爽之时,在Locust Walk这条美丽的小道上,学生总能与文理学院的教师们不期而遇。老师们用60秒左右的时间内简明扼要地讲述自己的学术成果,分享自己专攻领域上的独到见解,激发观众的智慧火花,主题涉猎文学、历史、音乐、经济、天文、生物等多个领域,这便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独具特色的60秒讲座。

这种讲座方式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讲座时间长导致学生无法集中精力的缺陷,是对传统讲座的创新与改进。这一系列讲座不仅深受本校师生的青睐,发布至网上的视频更是受到各国求学者的热捧。

谈及国外高校讲座与中国的有何不同时,我校外国语学院外教Keith坦言,中国的讲座似乎是主讲人的独角戏,互动非常少。先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他发现,在澳洲或英国的高校,主讲人与观众的互动非常频繁,因此现场气氛很活跃。

英国利兹大学留学生杨羡宇对此也深有感触:“为活跃气氛,主讲人会安排特别的活动,如现场小短剧、展示模型成品等。”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留学生陈本翀同样表示:“主讲人不是一个劲地说,而会配上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使讲座变得生动。”

此外,在演讲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甚至表明质疑,并不一定要等到提问环节。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留学生欧炎皓解释道:“国外大学看中‘批判性思维’,学生质疑主讲人的观点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据介绍,利兹大学各学院在开办讲座前会做一些调查,确认是否有足够多的同学对讲座主题感兴趣,如果人数太少则不会开展。并且,某场讲座结束后,校方会通过收集学生建议来调查满意度,以提高今后讲座的质量。欧炎皓补充道:“国外的邮箱系统非常完善,校方会在学生入学时赠予学生一个专用邮箱。校内资源通过邮箱共享,学生只要关注自己的邮箱,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讲座信息。”

讲授现场.jpg

观 察

高校讲座的冷与热

与课程相比,讲座内容包容性更大,形式也更为灵活,因此讲座文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断走入大学校园,各式各样的讲座海报铺天盖地,缭乱了我们的眼睛。

然而,记者通过走访市内多所高校发现,高校讲座在火热发展的同时,也陷入“外热内冷”的尴尬处境:尽管各个高校开办的讲座越来越多,也似乎掀起了学生听讲座的热潮,但许多讲座现场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火爆。

坐“满”听众的现场

为调查听讲座的真实情况,记者走进了某高校一场讲座。在现场,我们发现,虽然座无虚席,但奇怪的是,在讲座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在“埋头苦干”——玩手机、看课外书、背单词等。无论主讲人在台上多么的激情澎湃,使尽浑身解数与学生互动,也无法让学生抬起低垂的头颅。参加讲座的江同学告诉记者:“来听讲座不是我自愿的,本来对这讲座就没多大兴趣,但不参加又会被记缺勤。”

对此,曾大兴认为:“‘被讲座’是不可取的,讲座主办方采用行政手段以增加听讲座的人数,学生不但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还会因此对听讲座失去兴趣,如此下去会造成恶性循环。当然,这就对主讲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主讲人要名副其实地开讲,在之前要有所准备,知道学生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从这点来说,本校教师更了解学生的需求,则更适合给学生开设讲座。”

娱乐与学术,何以兼得?

相比专业、学术类的讲座,当下名人、娱乐类的讲座更受学生热捧,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杏林大讲堂于前段时间邀请导演徐静蕾和演员吴亦凡到该校开讲,吸引本校乃至其他学校的几百名学生闻讯而至,场面十分火爆。

相比之下,学术类的讲座则比较冷清,“学术讲座专业性强,感觉很高深且不贴近我们的生活,在听不懂的情况下,我们便很少选择去听这类讲座。”教育学院江同学如是说。

对于学术性讲座遇冷现象,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夏德勇教授认为:“学术讲座的主讲人在选题时应当做调查,看主题是否能引起学生兴趣,讲座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贴近学生的需求。此外,主讲人应该把深奥的学术性话题转变成有趣的、浅显易懂的,这样才容易让学生接受。当然,学生也不能仅为名人或热点时事去听讲座,毕竟能够帮助我们增长专业知识的是学术性讲座。”

学术性讲座遇冷,但受热捧的名人讲座却也不意味着有意义,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周绿颖介绍:“虽然很多学生愿意参与名人、娱乐类的讲座,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认真听,主要是在拍照发朋友圈,对于这种现象,讲座的主办方也是哭笑不得。”

“唤醒”听众的积极性

讲座在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已不知不觉形成一套模式:主讲人在台上按照原定好的计划进行讲解,并以互动环节作为结尾。在记者走访观察的讲座中,开讲时间大多两小时左右,全程多是专家或教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学生在下面云里雾里地神游,长期不变的讲座形式,难免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现场气氛低沉也非意外。

博学讲坛2.jpg

广州大学博学讲坛

对于这种现象,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廖同学说出了心中期望:“我希望在开讲之前,主讲人能围绕同一个主题做几个不同方向的准备,让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开讲,同时能与学生多互动。此外,适当穿插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讲座接近尾声时,可以添加有奖问答环节,老师提问与本次讲座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答对了就可以获得相关纪念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

推 介

身边的特色讲座

广州大学:博学讲坛、引智讲坛

“博学”意谓广猎知识,暗合我校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该讲坛于2004年12月7日正式启动,旨在把符合时代特征、大学特色、青年特点的最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主题涉及面广,涵盖艺术、文学、天文、环保等学科知识。校内外著名专家曾汇集于博学讲坛,让知识与思想在此传递。

广大引智讲坛.jpg

广大引智讲坛

相比于博学讲坛十年的历史,引智讲坛虽是成立于2014年的“新生物”,但仅仅一年便有20个海外专家开讲,而今年也将有33个国外学者莅临。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是我校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智项目促进了我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让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教授交流,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想知道这两场讲座近期的相关信息,登录广州大学官网首页学术动态处查看。

华南理工大学:“世纪木棉”讲座

“世纪木棉”取意木棉,寓意每位木棉的主讲人都是人们心中的英雄。该讲座创办于2003年9月,主题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管理科学三大板块,迄今为止有近五万人次现场聆听。做客该讲座的不仅有华工的资深教授学者,还有校外知名的企业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

关注微博“世纪木棉”和微信公众号“华南理工大学学生会”,便可了解最新动态。

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jpg

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

暨南大学: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

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由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主办,主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欣赏和现代科技等各领域,被邀请开讲的是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政界的知名人士。

讲座相关信息会提前一周以海报和网上通知的形式发布。进入“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官网即可获得更多资讯。

广州中医药大学:杏林大讲堂

杏林大讲堂,作为该校最广为人知的学术文化品牌活动之一,自2007年创立至今已走过8个春秋,每三周举办一场,已圆满举办128场特色讲座。杏林大讲堂以中医药学术主题为主,兼有其他综合性主题,引导杏林学子学习中医药知识,正如讲堂的标语所言:“杏林名家,家家有精华;杏林讲坛,坛坛是佳酿。”

关注微信公众号:杏林团学汇,即可获得杏林大讲堂的最新资讯。

广中医杏林大讲堂.jpg

广中医杏林大讲堂

中山大学:博雅讲座

博雅讲座,前身是“中山大学中外优秀文化讲座”,于1994年10月开办,立足于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大方向,涉及音乐、文化、政治等方面,多元内容堪称“博”,深刻内涵可为“雅”。被邀请到该讲座的讲师皆是在各自研究的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或在学术上有公认成就的大家。

了解更多有关博雅讲座内容,可进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官网查询。

(供稿:学生记者方庭忻 黄璇 张雪君 张书艳 图片:来源于网络及讲座主办方 助理编辑:陈宏花)


上一条:【对话】“硬汉”吴京:把梦想刻进骨子里
下一条:【校园】我的班级,我的家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