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自2003年广州大学城投入使用伊始,教育资源共享就成为它广受瞩目的焦点之一。作为大学城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性多功能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与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并称为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对大学城来说,为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各高校图书馆实行资源共建共享是必经之路。9月初,由中山大学牵头的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进入试运行阶段,在此之前,课程互选、实验室共享等资源共享举措均“雷声大雨点小”,因种种原因而运行得不甚理想。
如今,馆际互借试运行已进行三个月,在宣传力度、馆间协调和规章制度方面仍有待提高。建城十年过去,大学城各高校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了,虽然“鸡犬之声相闻”,却没有多少教育上的实质性开放与互动,本次的图书馆互借服务再次在学生中引发一个老问题:广州大学城是否能成功实现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馆际互借层层阻碍难突围
图书馆历来是各校培养研究人才,彰显学术能力的地方。但一直以来,各高校图书馆的相对独立让学生总对外校图书资源空有垂涎意,却不得而入。9月23日,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试运行服务启动,各校的图书资源终于得以共享。随后几天,各校纷纷在图书馆挂出了馆际互借的介绍和登记申请的网页链接。据广东高校图工委介绍,通过“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系统”(以下简称为“互借系统”),10所高校的学生可以发出申请,借阅10所高校各校区的藏书,申请馆藏地为大学城校区图书馆的图书可在3?5个工作日内拿到。如果跨校区借阅,时间会有所延长。每个读者可以申请借阅5册图书,图书借期为30天。
广州大学城俯瞰图(资料图片)
服务启动后,学生纷纷叫好,不少高校组织的公众微博亦发出消息和网站链接鼓励同学体验服务。但与学生们想象不同的是,出于安全考虑,互借服务并不是让学生凭一卡通进出高校图书馆、自由翻看图书,而是实行馆对馆的方式,学生在网上提出申请后,领取、归还图书都只需要到本校图书馆办理。对此,学生意见纷纭。我校研究生黄贺铂说:“我更喜欢亲自到图书馆自己挑书,看了书的内容才能确定哪些更合适。”中大的学生表示,图书资源共享让他们借书、研究更方便。但实际上,让学生们最担心的是,这次的馆际互借会不会和2007年的课程互选一样讪讪收场。
2007年4月,华师牵头的“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项目本应开锣,然而原计划首批开设的77门互选课程,却有69门因生源不足而胎死腹中。此前,大学城的13万名在校大学生已对“互选课程、学分互认”期盼已久,很多人担心学位不充裕,都纷纷提前上网关注报名事宜。然而到了4月,天天盼着开课的同学却接到了令人失望的通知。原计划参加该项目的七所高校将开设的77门课程,最终只有8门课程能顺利开课。当时选过课程的一名学生回忆,“有的高校只派出经验尚浅的老师开课,名师和优势课程都有所保留”。因为对教学质量的疑虑以及对课程设置的不满,很多原有意选取他校课程的学生望而却步。
来自广美大二的洪曼娜说自己并不了解华师的课程共享项目,“但如果真的可以到外校选课,最关心的还是课程质量和学分互认”。倘若将来大学城有新的资源共享项目,她最希望可以有一个专门共享课程资源的平台。
学生想法:希望能直接刷卡进各校图书馆
在去年6月份,大学城课程互选办公室在各校抽调学生填写有关课程互选的问卷,收集学生对此的意见。与此同时,在华师教务处的网站上还能看到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互选课程的通知,互选课程管理网站和系统依然在运营中,但可选的课程只有华师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大的地球资源学、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史、发育生物学等课程。这种不“景气”的共享,让很多学生对本次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抱有静观其变的想法。
广州大学图书馆 黄 飞 摄
在此前对学生采访中,有来自中大的学生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说,馆藏量不一的图书馆开通互借,未免有些不公平,各高校资源差异较大,有的共享性高,有的共享性低,不便于平等交流共享;而一旦开通互借,自己想看的书也容易被借走,还会增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小黄,根据老师规定的看书要求,会定期到图书馆借书。他说,我校图书馆的书种类比较齐全,大部分还是可以借到的。偶尔会出现书已经被借走或者书太罕有而找不到的情况,他和同学会选择去买书,或者托外校的朋友借。在他的描述中,我校的图书馆对研究生群体而言,书还是少了点。很多书由于针对本科生读者为主,层次是偏基础的,内容也会扎堆于某种类别的知识体系。
被问及到是否了解馆际互借服务时,他说自己有了解过,但具体因为需要物流运费,也不清楚步骤,自己和身边的人并没有使用过这项服务。“学生自己到网站检索,然后自己前往借书就好了,付邮费没必要。”对于本校的图书资源也会对外流动造成不便的担忧,他说,到外校借书有数目和时间的限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他理想中的馆际互借就是可以直接刷卡进图书馆办理手续借书。
据了解,大学城的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资源网,许多同学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学习,来自广美的小洪说,“既然被提出来了,我觉得馆际互借就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毕竟多阅读多学习是好事,万一真的碰到了在本校也找不到的急需书籍,尤其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珍贵资料,可以利用大学城资源共享的优势来查找资料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在述说馆际互借制度优点的同时,她提出了这种制度是否会不便于管理的疑问。广州大学城有十所高校,当使用这种制度的人数不多时,遇到问题也容易解决,但当人数渐渐增加,外校同学不能按时归还书籍导致的本校学生资源的流失的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于是,她坦言,“少一些限制,多一点人性化也许会让更多人受益吧。比如说是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资源库,就像Amazon Kindle那样,学生凭借自己的学生证号注册阅读账号,可以在网站上下载电子书,当然投入的资金是很大的。”
部门说法:谁来为图书传递物流费用买单?
尽管到本校图书馆领还图书的手续方便了学生借阅,但各馆执行规定和工作时却不尽如人意。据华师的图书管理员反映,互借系统使用学工号进行登记,有可能出现学生被盗用学工号借书的情况,一旦书本损毁或丢失,追究责任容易起纠纷;在收取逾期未还的罚款或损毁丢失图书的赔款时,借入馆代借出馆执行收费也较为不便,难以执行。
在试运行第一个月,我校图书馆出现了一起物流费用纠纷。我校一名学生申请的图书到馆后,却没有人来主动领取。“我们打了几次电话和发了短信通知,但还是没有人来拿。”由此产生的物流费用唯有由图书馆垫付。我校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的尹红老师介绍,按互借服务规定,图书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借入馆承担,具体费用则由各成员馆决定。但由于物流费用按月结算,如果费用收取时出了问题,还是先由图书馆垫付。
目前,按照书本重量计算,一本书单程运费4元,来回至少8元,超过时1公斤首重则需再另外付费。据了解,各院校的配送费不同,根据本校投入此项目的经费而定。除中大为师生支付物流费用外,各校均有不同层次的收费标准。延期交还、污损及损失处罚:依据借出馆规定进行赔付处理。但由于互借系统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相独立,未有强制措施可以保证处罚。
我校流通阅览部副主任,兼大学城馆际互借广大负责人陈继兰介绍,自馆际互借服务开启以来,我校提交互借申请的有上百例,实际办理的有60例。而根据我校的馆际互借系统统计,中山大学的学生通过此项服务来我校借书的案例所占比例最大。而相比起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由于大量的作业要求实操创作,因此这类艺术生对馆际互借这一系统的使用次数反而不多。
而对于目前馆际互借的种种情况,尹红表示,试运行期间有问题发生是正常的,试运行本就是为了了解这项服务的可行性和会出现的情况。各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负责人在网上建了一个讨论群,会定期向牵头的中大反馈、讨论问题,以便将来开会研讨解决方法。“试运期暂时还没有定一个结束的期限,而互借服务从技术、制度上都有待完善。”在采访中,她提到,“部分高校学生共享意识不强,这也是在试运行期间需要面对的问题。
专业意见:资源应该共享需完善馆际互借体系
“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可以共享也应该共享,这是我的观点,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比较困难。”卓毓荣说道。卓毓荣是我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负责人,他从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多年,多次在网站报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他曾经在自己发表的一篇名为《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分析研究调研报告》的论文中提到,大学城的学校聚集,图书馆集中,师生“扎堆”,推行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对发挥各图书馆资源价值意义重大。比方说,倘若把十校图书馆视为大学城文献信息系统的辐射点,通过网络等方法将它们连起来,打破校内图书馆自我封闭、自我服务的模式,不仅能提高大学城图书馆的整体实力,满足读者需求,也可以解决各大图书馆因经费不足导致的文献资料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提高了文献资源利用率,也改善了藏书结构,构建起一种“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新型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到目前为止,十校馆际互借还没有统一的政策,管理体制也有所欠缺,很多地方都还有待提高。卓毓荣举例说,假如学生要去中大借书,必须先通过本校的一系列登记,然后我校出面去中大借,中大再通过快递公司把书运到广大,这中间还有一定的程序,并不是说想借书直接去到外馆就能借到的,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的境界还需要努力。
他说,大学城图书馆是大学城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性多功能信息中心,如何配合大学城的特点和规模,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校科研中的服务作用,也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他建议,通过加强政府监管与调控力度,建立有效政策;构建高效间互惠互利的机制,以及投入共享共建资金等手段来完善馆际互借系统是可取的。对于建立资源库的想法,卓毓荣回应道,“我认为最好的资源是电子资源,如果能实现数字化图书馆是更为理想化的。”
学生心声:更好共享讲座资源
除了选课共享和馆际互借之外,讲座的资源共享、信息公开也是学生热切关注的一点。大部分学生会通过外校好友通知、网站或微博的介绍等方法获悉讲座信息。但更多的时候,学生根本不知道讲座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小洪说,她最希望可以有一个专门的平台,“介绍其他高校某些课程的安排或者讲座的信息,推荐一些专业书目,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感兴趣的专业。”
高峰论坛现场(资料图片)
其实,早在2011年,就有这样一个非盈利团队自发组建成立,他们希望通过资源整合,为更多的讲座爱好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来自华师的大四学生陈子江就是“大学城讲座团队”的创始人之一。“因为觉得广州的讲座并没有好好整合,在听讲座的同时,也能认识很多优秀的朋友,还能为大家做一点贡献。”他感到很开心。
据了解,该团队发布的信息来自不同的渠道,包括网络RSS订阅、豆瓣同城、论坛、微博等,主要是通过收集几个特定的网站信息和热心网友的转发信息并筛选。在网友的捐赠支持下,广州大学城讲座网在2011年10月建成投入运作,从建立网站发布信息、用微博更新动态到定期推送邮件介绍一周讲座和学术论文,这个团队已默默运作两年,广州大学城讲座、广州讲座发布这两个官方新浪微博粉丝数分别达到了一万六千和一万九千。我校的大二学生梁俊荣说,平时除了从朋友那得到讲座信息,关注广州讲座发布微博也是他得到讲座信息的主要途径。
对于讲座信息的收集工作,陈子江说,他们只能尽力收集信息并筛选出有价值的讲座,不齐全是自然的,而且有些学校不希望太多人去听讲座,不会把讲座信息发布出来,“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他们用自己的资源请来的老师和名人开讲座,不给外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听也无可厚非。”让人郁闷的是,由于场地限制和官方规定,部分讲座学生需要提前到达占座,或者提前报名预订。目前,陈子江还没有听过有同样的学生组织在专门收集讲座信息,大学城依然缺少一个机构去联系各校收集讲座信息,建立共享平台。他说,如果用爬虫技术手段(一种自动获取网页内容的程序,是搜索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上抓取讲座信息也是一种解决途径,而且可以减少人力消耗,这也是该团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谈到对团队的发展前景时,他说自己非常看好它,“很有活力,也符合广州大学生的需求。”
链接
馆际互借信息
服务对象:本校在读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教职工(包括非大学城校区)。
借阅流程:登录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系统(http://www.gdtgw.cn:8080/#.html)填写读者申请,取书、还书均在借入馆完成(本校图书馆)。大学城校区的读者申请馆藏地为大学城校区图书馆的图书,一般可在3-5个工作日内拿到图书。如果是跨校区的借阅,因为涉及到图书馆校区内图书周转,时间将会有所延长。
借阅期限、数量、范围:图书借期为30天,出借时间按快递公司收件日计,自快递寄出时间至读者还书时间。每人限借5本。可借阅十所高校非大学城校区的图书。
读者可以借阅十校图书馆中可供流通的中、外文普通图书;参考书、工具书、古籍、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外借文献以及CD、DVD光盘、缩微胶片等非书资料暂不纳入馆际互借的范围。
(来源:十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系统网站)
课程共享信息
目前广州大学城内10所高校都可面向城内所有学生开设互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课,通过缴费、学习、考核后获得相应课程学分,并可依据学生所在学校的相关政策认定为所在学校的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可以登录大学城互选课程网站地址(http://unitown.scnu.edu.cn/)注册并选课,据该网站介绍,学生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可选择中山大学开设的俄罗斯与东西方、生态学的弹性思维、思考人的本性、发育生物学、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史、食品安全法律之门、地球资源学、现代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中国海洋文明史以及华师的教育学、心理学。但2013年华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只招收各大学四年级的本科生,且互选课程每门课程需交听课费。
(来源:华师教务处《大学城十校互选课程选课流程》)
讲座平台信息
除了各校公众人物、公众组织微博和专门发布本校讲座信息的网站外,@广州大学城讲座和@广州讲座发布的新浪微博、广州大学城讲座网(http://hemclecture.org)、豆瓣网的广州讲座小组也会定期汇总发布讲座信息,广州大学城讲座网还会提供讲座回顾功能。学生还可以搜索公众讲坛、文化讲坛、羊城学堂、广州讲坛、小谷围科学讲坛的官网关注讲座信息,大多数讲座安排在周末。
(供稿:新闻中心记者 黄 飞 易 玲 林金铮 周立彪 徐 茜 刘诗华 赵筱薇 助理编辑:陈宏花)